李廣彥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根,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魂。
黃河文化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三晉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等多元并立和多元一體的文化體系,誕生了“四大發(fā)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巴础钡狞S河文化是增強民族認同感、維系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支柱。黃河文化還通過絲綢之路、海外貿易,連同“四大發(fā)明”等先進生產技術走向世界,唐宋時期都城長安和東京汴梁是當時國際化大都市,對世界文明影響深遠。黃河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黃河大合唱》為代表的紅色黃河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tǒng)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抓住歷史機遇,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把黃河文明發(fā)揚光大!
一是要以挖掘升華水文化來弘揚黃河文化。重點挖掘保護洪水碑刻、修堤碑刻、水利圖碑等歷代治黃工程遺跡,整理歷代治黃文獻,發(fā)掘治黃歷史經驗,為當代科技治黃、工程護黃、生態(tài)興黃提供歷史借鑒。二是要“講好黃河故事,傳承中華精神”。從大禹治水到清明上河圖;從愚公移山到精衛(wèi)填海;從農耕文化的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從“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到精準扶貧奔小康,從民國治水先賢李儀祉到今天南水北調等現(xiàn)代水利工程建設者,要廣泛深挖其中故事,宣講傳播,弘揚精神,垂范世人,激勵后人。三是構建黃河展示平臺,延續(xù)歷史文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黃河博物館參觀,激發(fā)了社會關注黃河的熱情。要加強頂層設計,建設更多類似黃河博物館的水利博物館、文化園,讓更多人了解黃河文化。要加強流域內各省區(qū)文化交流與合作,深入研究黃河文化,傳播黃河文明。四是突出生態(tài)文明,讓綠色發(fā)展理念成為新時代黃河文化的鮮明標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前提是讓黃河成為“生態(tài)河”,這是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也是高度的文化自信。
黃河塑造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一往無前的英勇氣概和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當年毛澤東主席望著黃河感嘆:“你們可以藐視一切,但不能藐視黃河。藐視黃河,就是藐視我們這個民族。”今天,我們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航向,敬畏黃河、保護黃河、發(fā)展黃河,而身為水利人,更要以黃河文化之魂,樹當代水利精神,在未來的征程中,奮發(fā)有為,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