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文聯(lián)成立70周年紀念日在2020年的5月?!侗本┘o事》社長兼主編傅偉約我為“文聯(lián)70年”欄目寫篇文章,內(nèi)容是寫我“在文聯(lián)工作中記憶深刻的事”。
也巧,這之前,也是為慶祝北京市文聯(lián)成立70周年事,文聯(lián)的同志曾3次找過我。
1月2號,文聯(lián)組聯(lián)部于振浩主任主持一個會,請我和陳予一去,為在座的3位策劃公司的人員講文聯(lián)歷史。據(jù)于主任介紹,這3位是文聯(lián)請來為70周年慶祝活動做策劃的。我講完,策劃公司的人把我的講稿一頁一頁拍照留存。
1月13日,文聯(lián)召開離退休干部座談會,要求與會的老同志講講文聯(lián)的歷史及重要的人和事。會上,我簡要說了說文聯(lián)歷史上的幾個重要節(jié)點。在座的文聯(lián)領導似乎頗感興趣,讓人把我的發(fā)言稿要去。
又過了一個星期,文聯(lián)研究部主任賴洪波等3位同志到我家來,說研究部承擔了“北京市文聯(lián)70周年”專輯的編撰任務,他們是奉文聯(lián)領導之命來聽我的意見和建議的。
我退休已15年了。文聯(lián)的同志之所以此時記起我,是因了20年前的那部《北京市文聯(lián)50年》。
編撰紀念50 周年紀念專輯,歷時一年半完成。作為其主編,于我,無疑是件“記憶深刻的事”。
記得那是1999年年初,為慶祝市文聯(lián)成立50年,我提議編輯紀念專輯。黨組同意了這個建議。在3月22日的黨組、秘書長聯(lián)席會議上,決定成立慶祝50周年籌備組,趙金九任組長,我任副組長。慶?;顒影ǎ簢@慶祝50周年,除文聯(lián)所屬協(xié)會各自組織展覽、演出、評獎等活動,及文聯(lián)所主辦的報刊組織相關紀念文章外,以文聯(lián)名義主辦的紀念活動有三項:一、表彰從藝50周年的藝術家;二、召開一個紀念大會;三、編撰北京市文聯(lián)50年紀念專輯。當時決定編撰專輯的事由我負責。
根據(jù)做編輯多年的經(jīng)驗,我深知這是項浩繁的工程,必須及早動手。經(jīng)過數(shù)日思考準備,我擬了一個紀念專輯的規(guī)劃,包括專輯的內(nèi)容、組委會和編輯部人員組成等事項,提交3月29日的秘書長會討論通過。
任《北京紀事》社長期間的陳世崇老師
4月6日,我主持召開籌備慶祝文聯(lián)成立50周年紀念專輯編撰小組的首次會議(當時文聯(lián)還與文化局在西長安街7號同一幢樓里辦公。文聯(lián)老干部活動站設在和平門文聯(lián)宿舍地下室。文聯(lián)的許多老同志就住在這幢宿舍樓里。選在這里開會是為了方便參會的老同志),特請宋汎、王松聲、江山等老同志參加,征求大家對規(guī)劃的意見。
4月7日,根據(jù)小組會上的意見,我對規(guī)劃進行修改,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編撰規(guī)劃,包括專輯的內(nèi)容、目錄、各單位應承擔的條目撰寫任務、進度要求、各單位承辦此項任務的責任人等。最后打印出來,復印了30份。
4月12日上午,文聯(lián)召開中層干部會。先由市委副書記龍新民宣布任免事項:馬玉田不再擔任黨組書記、由呂浩材接任。之后,中層干部會繼續(xù)開,由我向各單位布置了50周年紀念專輯的編撰事宜。把規(guī)劃發(fā)給各單位并提出要求。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資料就是編撰專輯的“糧草”,搜集有關資料是一馬當先的關鍵。就此,我在中層會上作了特別強調(diào)。但我知道,會上強調(diào)是一回事,下面落實是另一回事。要落實必須落實到人頭。于是當天下午我即找有關部門落實了查找資料及與各單位聯(lián)系、催要材料的人員(人保處、辦公室各一人)。
負責聯(lián)系的人員很認真負責,接下來的幾天他們積極開展工作。但他們到各部門催要材料有時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需要我親自出面解決。4月20日這一天,就為這事兒,我先后給7個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打電話督促。
兩個月后,收集材料的工作初見成效,6月28日下午,我將各單位交來的材料看了一遍。發(fā)現(xiàn)還有些單位沒交,就找這些單位的有關人員來談了談。
如今已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也不能等材料全齊了再動手寫。我先給編撰人員作了分工:曾濤負責各協(xié)會材料的搜集和統(tǒng)編、張?zhí)褙撠煾鲌罂牧系乃鸭徒y(tǒng)編、苗稼全負責文聯(lián)有關條目材料的搜集和條目撰寫,其他人也都各有其責,每人一攤。我抓總,負責協(xié)調(diào)、審稿、統(tǒng)稿。大家各司其職,手頭有多少材料先編著。
苗稼全是文聯(lián)的老人,做過多個部門的負責人,工作一向認真負責,半個多月后,便將“文聯(lián)大事記”的初稿交給了我。
第一次文代會編印的小冊子,異常珍貴
看了“大事記”,9月1日下午,找苗稼全來談了談我的意見:這一稿先作為資料匯編吧,要“寧濫勿缺”,資料有缺口的地方再去搜集、補充,多多益善。苗稼全認真努力地按這個意見去做,兩個月后,交來他增補過的“文聯(lián)大事記”草稿。好家伙!230多頁不下二十幾萬字(這中間還有個小插曲:一位文聯(lián)的老同志曾找到苗稼全,要求把自己做過的某些事寫進去,還要把他的一些文章收進來。老苗沒同意,招得這位老同志大發(fā)雷霆,罵罵咧咧地從位于地下室的老干部活動站尾追到老苗在10層的家門口仍沒完沒了。這下家屬不干了,讓老苗找我辭職。我安慰老苗:這事你不要管了,我來處理。我找到這位老同志說明原因——文聯(lián)那么多的老領導、名作家,如果都照此辦理,別說幾十萬字,上千萬字怕也打不住吧,您說這專輯還怎么編?說來說去總算取得了他的諒解,此事方才打?。?。我感謝了老苗的辛苦,跟他說,咱們慢慢磨,一定要磨出個漂亮的“大事記”。從這之后,我一遍一遍地看,與他一次又一次地交換意見,老苗不辭辛勞地反復修改,數(shù)易其稿,有增更有減,一直到2000年的4月中旬,由二十幾萬字增增刪刪,反復打磨,最后留下9.1萬字。
其實,其他部分的困難和辛苦程度也不比撰寫“大事記”少,只是難處不盡相同而已。比如報刊部分,只“人員名單”這一項就頗費周章。就說《北京文學》吧,有50年的歷史,其前身是《說說唱唱》和《北京文藝》,而《說說唱唱》和《北京文藝》又經(jīng)合并、???、復刊、改刊的幾番折騰,光弄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及其領導人員任職情況、準確的起止年限已屬不易。查檔案,文聯(lián)的檔案室查不到,就到文化局檔案室查;檔案查不到,就找過去的刊物,一年一年找,一期一期翻,費時費力總算弄清了。可“工作過的人員名單”呢?有些檔案里查不到,刊物上又不登(過去的刊物只刊登主編、副主編及編委名單),怎么辦?只能找相關人員詢問。半個世紀過去,有人過世,健在的人又多不在文聯(lián)了,而且人老了,年代久遠記憶不清,他說有張三,她說沒有。那就多訪問一些人,能找到的就去拜訪,反復核對,最后確定了一個近百人的名單?!侗本┪膶W》如此,其他報刊及文聯(lián)的其他單位也大同小異。此條目令各單位及編撰人員嘗盡苦頭。于是有個別單位欲知難而退。我堅持,認為作為歷史資料,這是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通過溝通和督促,各單位堅持做了下來,而且盡量做到完滿。這不但保證了專輯作為歷史資料的完整性,而且也使在文聯(lián)工作過的人得到了應有的尊重。散落的資料搜集、整理出來,并認真核對,去偽存真,以可信、可查、可保存的方式留存下來,這就是做專輯的價值所在!說到去偽存真,也并非那么容易。如某位老同志的家屬堅持說這位老同志曾做過某刊物的主編,理由是這位老同志在世時親口對她說過:市有關領導找他談話時說他就是主編。這位老同志及找他談話的那個領導早已過世,檔案中查不到任命書,也沒別人能夠證明,而那個時期的刊物版權頁上印著的主編是另外一個名字。我們只能按刊物上印著的文字為準??梢晕淖譃闇室灿腥朔磳?,就有告狀信告到黨組,說主編都是掛名的,實際工作都是編輯部主任、副主任做的,我們才是實際上的主編。情況確實如此,但也不能據(jù)此將主任更改為主編呀。怎么辦?我便在該條目開頭的話中加了個說明:“從創(chuàng)刊至1993年9月刊物實行編輯部主任負責制,1993年9月后實行社長兼執(zhí)行副主編負責制?!彼闶腔緮[平了這事兒。這事雖擺平了,但《北京文學》的條目撰寫遠未結(jié)束。直到2000年的2月22日張?zhí)袼蛠韴罂膶]嫴牧?,還是缺《北京文學》。因為《北京文學》50年的歷史需要查找的東西太多,資料沒找全。我一方面督促有關人員繼續(xù)盡力查找;另一方面作為曾在《北京文學》工作過多年的老編輯,情況了解多一些,我便動手幫助查找。從3月12日開始,利用4天的時間,我翻閱了找來的所有《北京文藝》《北京文學》的合訂本,把所需的資料查找出來并修改《北京文學》的相關條目。
《周恩來總理由李伯釗、鳳子陪同步入會場》
而協(xié)會的問題更加復雜,各協(xié)會進展快慢不齊,情況不太理想。主要問題也是材料不全、內(nèi)容缺項。材料不全的原因也不盡相同,有的協(xié)會負責人多次變更,材料散失找不到;有的某個時期根本就沒做材料收集的工作;更有個別的協(xié)會前負責人與現(xiàn)負責人有矛盾,前負責人手頭有材料也不愿拿出來。有些矛盾,協(xié)會自己解決不了,負責統(tǒng)稿的曾濤也為難,要我出面幫助解決。我找有關人員單獨做工作,這些工作常常很難一蹴而就的,需反復去做,卻又常常是事倍功半。但最終問題還是基本解決,缺項補上了。至于寫法的統(tǒng)一、文字的規(guī)范問題,就先請曾濤辛苦做加工處理了?!白黾庸ぬ幚怼钡拇_辛苦:曾濤每做一遍送我看,我看后與他面談意見,他再去做補充加工,如此反復。這之后的兩個半月時間里,我們倆面談了6次。曾濤付出的辛苦可見一斑。
最缺的還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資料?!拔母铩鼻拔穆?lián)開過3次代表大會,可是在檔案室里卻找不到相關材料。據(jù)說“文革”中市文聯(lián)、市文化局(兩個單位那時沒分開)發(fā)生過一次頗具規(guī)模的“焚書事件”,也許我們苦苦尋找的資料,在那時就已隨著升騰的火焰永遠地消逝了!怎么辦?有種意見說空缺加個“備注”,說明原因。這確算個不是辦法的辦法,省事,而且還省得在理,別人也不會責怪什么。但我認為,還不到最后放棄的時候,再千方百計地去尋找尋找,興許還能找到點什么呢。文聯(lián)的檔案里找不到,就到文化局的檔案里找、到市委宣傳部的檔案里找、到市檔案館找。鍥而不舍的努力終于有了收獲——找到了當年的《北京日報》關于第二屆、第三屆文代會的報道:有開幕及閉幕的報道、工作報告的摘要、理事名單等,但沒有“章程”。二、三屆文代會資料雖缺憾甚多,也聊勝于無吧。
周總理發(fā)言
《齊白石簽到》
但第一次文代會卻沒查到任何有用的資料,這是個大缺憾!
留下這個大缺憾?心不甘!
文件里查不到,另辟蹊徑試試——召開老同志座談會、到老同志家家訪,通過他們的回憶看能否找到一些有用的東西。就這樣,一次又一次、一家又一家……真應了那句 “工夫不負有心人”的老話,我們終于收獲了一個大大的意外驚喜——在一位老同志家里找到了一本第一次文代會編印的小冊子!資料非常詳盡:有籌備經(jīng)過,有郭沫若、彭真、梅蘭芳等4人的題詞,有沈雁冰、丁玲、徐悲鴻等5人的講話,有吳晗、老舍等人的6個報告,有俞平伯、戴愛蓮、蕭長華等30位文藝大家的發(fā)言,甚至各界贈送給大會物品都有詳細記載。林林總總近30個條目。如獲至寶!真是如獲至寶呀!我們決定將全部資料一項不落地選入專輯中。美中不足的是,小冊子中有幅《周恩來總理由李伯釗、鳳子陪同步入會場》圖片,卻沒有其他任何相關的信息,想方設法地多方查找仍毫無收獲。我想,既然總理到場,一定會有攝影記者跟隨的,就讓人去新華圖片社查查看。果有收獲,專輯中《周恩來總理講話》《齊白石簽到》的兩張珍貴照片就是從新華圖片社查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