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添宜
某明星因乘坐高鐵被“熊孩子”吵而發(fā)了一條微博,以國外已有女性專用車廂一事,建議中國高鐵設“熊孩子”專用車廂。字里行間流露出對“熊孩子”的諷刺,粗暴對待“熊孩子”的心中之“火”。
古人造字,“能”字底下一把“火”為“熊”;今人用“熊孩子”指代那些歲數小、不懂事、極調皮的孩子。依筆者之見,“熊”字準確地傳達出了一些信息:孩子心中有天性自然之“火”,溫柔妥善相待,可更好地塑造孩子,使之成為能人。
成人世界由秩序、常識、法則組成,大多數人對于“熊孩子”鬧騰不已的第一反應,大概都是心生厭惡反感。也許會有人為此指責孩子父母管教不嚴,所以才會有如此這般不懂事的行為。我倒覺得,就算父母使盡全身解數讓孩子保持安靜,多多少少還會存在“被吵”的情況,畢竟好奇、好動、好說、好玩是孩子的天性,而這天性之“火”怎可以人力隨意使之覆滅呢?
在有理有序的現代社會生活中,應當為孩子心中之“火”留有余地,溫柔以待?,F今學校講究“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符合規(guī)范才能勝利”,學生對此不能有任何質疑,稍越雷池一步,便被視為“大逆不道”。我們不否認規(guī)則秩序對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積極影響,但是當天性泯滅,小心翼翼取代了大膽好奇,結果便是孩子的思維被抑制,想象被捆綁?;貧w事件,如若那是孩子第一次坐高鐵,對新環(huán)境興奮好奇,有錯嗎?如若沿途孩子看見不一樣的風景,發(fā)問質疑、認識世界,有錯嗎?著名作家王小波說:“我已經四十歲了,除了這只豬,還沒見過誰敢于如此無視對生活的設置,相反,我倒見過很多想要設置別人生活的人,還有對被設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蓖娌豢梢栽诳菰锝d中被摧折,溫柔相待孩子心中之“火”,于孩子之思考學習,于社會之發(fā)展進步有著重要意義。
孩子的天性,的確應溫柔以待,但我總覺得,還是得想一想:為什么這么多人對“熊孩子”反感?社會是一個整體,要求人們的“大我”意識應居于“小我”之上。反觀當下,人們的“小我”意識大有“后來居上”之態(tài)勢,他人對自己的利益稍有涉足,便罵罵咧咧,埋怨不止。有作家言:“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睂e人多些包容、對社會多些集體意識,方可更好地融入社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看到更多的正能量。
溫柔相待孩子天性,少些苛刻,克服狹隘的“自我意識”,是培養(yǎng)孩子、發(fā)展社會的一大助力。請不要澆滅“熊孩子”心中之“火”。
【評點】
文章針對時下流行的對“熊孩子”問題的討論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觀點獨具匠心。作者首先對“熊”字進行了一番獨到的解讀,自然引出觀點“溫柔妥善相待,可更好地塑造孩子,使之成為能人”;接著結合當下教育現狀,提出質疑,條分縷析,直擊要害,王小波名言的引用佐證觀點的同時更加體現出突破的可貴;結尾則在前文說理的基礎上,從社會人文的角度提出了寬容的意義,回扣論點,完美收束。萬紫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