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政
著名語言文字學家黃侃讀書治學,采取“扎硬寨、打死仗”的方法,穩(wěn)扎穩(wěn)打,步步為營,強攻硬上。殷孟倫在《談黃侃先生的治學態(tài)度和方法》中寫道,黃侃治學精研,讀經(jīng)、史、語言文字諸書皆反復數(shù)十遍,一直達到能舉出其篇、頁、行數(shù),十九無差誤為止。一次他讀孫詒讓的《周禮正義》,自限180日讀完,凡遇其中有需計算的地方,都要一一列算式加以推算驗證。讀《清史稿》時,全書100冊,從頭到尾都一卷一卷地詳加圈點。他案頭總放著一把剪刀和一根壓尺,發(fā)現(xiàn)讀書中有圈點之誤,用壓尺壓在頁內(nèi),再用剪刀刮磨,以便隨時改正。
黃侃主張“為學務精習”,堅持一字一句地讀透全書。不論什么書,只要開卷,他必定要從頭到尾讀完,決不中途輟棄,也從不做跳躍式的選讀。他反對那種隨便翻翻、只讀所需資料、點讀數(shù)篇輒止的實用主義態(tài)度。他常說:“學問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為后世負責;五曰,不竊?!彼磳δ承┏鯇W者之?。骸耙辉唬庇谇蠼?二曰,急于著書;三曰,不能闕疑;四曰,不能服善?!?/p>
黃侃讀書,絕不是泛泛瀏覽,而是讀書必動筆墨,“有所得,輒箋識其端,朱墨重沓,或涂裰至不可識”。黃侃所讀過的書,幾乎都有筆批,經(jīng)他批點過的書有百余種,這對后來的古籍整理幫助很大。解放后顧頡剛主持整理二十四史,就參考了黃侃的許多藏書。黃侃的《手批白文十三經(jīng)》自問世以后,曾一版再版,成為學者們研究中國文化典籍的案頭必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