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勁松
前幾天,接到學區(qū)的郵件,告訴我們很多老師急需“領養(yǎng)”,希望我們能領養(yǎng)一個老師。
美國公立教育的基礎是學區(qū)。學區(qū)由多個部分組成,通常包含一個教育決策部門,一個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幾所小學、初中、高中。教育決策部門通常指的是“學區(qū)教育委員會(school board)”,也可以稱為校董會。
委員會的代表由當?shù)鼐用襁x舉產(chǎn)生,依法決定學區(qū)內(nèi)有關(guān)中小學教育、教學政策,例如:中小學教育稅稅率、教育預算、學校設置等,并擔負督導教育行政單位的職責。教育行政部門通常由“學監(jiān)”(superintendent)及其所屬的行政人員組成。其職責包括:負責學區(qū)內(nèi)的教育行政運作并督導學區(qū)內(nèi)學校的教學運作。
我們收到的就是學監(jiān)的郵件,告訴我們幾個窮小學的老師需要領養(yǎng)。所謂領養(yǎng),就是一年捐三百美元,學校會把你的名字貼到墻上供小朋友景仰,年底還能收到感謝信。為什么老師需要捐款呢?因為學校老師上班需要自己貼錢。
當你走進美國公立學校的教室時,能看到墻上的海報;擺在課室四周的籃子,里面放著剪刀、膠水和鉛筆;整整齊齊的各種紙張,手工課用紙,拼寫用紙;四季不同的裝飾品;懶人沙發(fā)或者枕頭;紙巾,還有濕巾,等等。
但當老師接手一個班的時候,他(她)面對的課室可不是這樣。家徒四壁的課室,墻壁的油漆脫落,天花板的污漬也泛濫成災。校長告訴他(她),學校沒有粉刷房間的預算,這些都要靠老師自己解決。
然后老師告訴學生帶一部分物品,紙、膠水、筆等。這類文具放在課室里,大家公用。剩下的裝飾就要老師自己解決了。有錢的老師當然好辦,一千美元全部都搞定,就像我女兒一年級的老師,家里有個大牧場,當老師純粹出于情懷,這些錢對他來說就是碎銀子。但大部分公立學校的老師收入都不算高,有些剛畢業(yè)的老師還背負著高額的學生貸款。
這些還只是一個起步。如果課室里有貧困家庭的學生,他們的午飯三明治、冬天的衣服、教科書等等,都要老師來資助。所以,每學期的開始,都是老師最痛苦的日子,四處化緣。
這種情況下,難怪就出了很多亟待領養(yǎng)的老師了。還有一些老師會到DonorsChoose類似的網(wǎng)站去眾籌物資,和領養(yǎng)是一個路數(shù)。
美國公立教育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教育公平。學生進到學校,不論貧富,不論種族,都盡力讓他們受到一樣的待遇。但學生家庭之間的巨大差別,就要靠老師想辦法填補。
美國《教育周刊‘Education Week》2017年對5000名公立學校的老師進行了教育公平性的調(diào)查。調(diào)查的結(jié)果讓人大吃一驚,平均而言,教師在課堂教學用品上花費了自己的530美元。在高貧困地區(qū),這一數(shù)字要高得多,每年平均為672美元。有75%的老師在教室裝飾、基本學校用品、食物和小吃、清潔用品和紙巾等方面每年支出500美元以上,有26%的老師為學生購買了衣服。
文章最后指出,“絕大多數(shù)教育者都認為,教育公平應該是國家的首要任務,但與此同時,我們的報告說,他們自己掏腰包來填補余下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