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阿芬
“山河留恨樹留煙,不盡蟬聲亂葉邊。好夢難成空夜夜,流光易擲惜年年。層巖縱險無多地,落日雖低不離天。汀畔蓼花紅似血,斷腸莫認作啼鵑。”這是歷史名人陳天定寫的《秋吟》中的節(jié)選,國破家亡,遺臣陳天定無力于亡國之復起,其心苦志堅,赤心熱血,意誠情切。
陳天定,字?;剩肿只凵?,號歡喜道人,世稱慧山先生,龍溪縣人,今漳州市龍文區(qū)藍天鎮(zhèn)梧橋村梧店社人。在梧店社陳氏宗祠的墻壁上鐫刻的梧店歷史名人中首個就是陳天定。陳天定年少時聰穎好學,文韜武略,慷慨有大志。明天啟四年(1624)中舉人,次年中進士。明崇禎四年(1631),奉召再度入京,授行人。明崇禎十一年(1638),任太常寺少卿太仆。明崇禎十五年(1642)任吏部尚書。
陳天定與明朝大學士林釬是中表兄弟,(林釬,今龍文區(qū)藍田鎮(zhèn)藍田村洞口社人,民間尊稱為“林閣老”)陳天定曾師事林釬,與林釬亦師亦友。漳州自然風光秀麗、文化蘊含深厚、名勝歷史悠久,鶴鳴山上的云洞巖,岐山上的瑞竹巖等。尤其是景色秀麗的瑞竹巖,建于岐山萬松山巔,泉石清幽,樹木蒼翠,陳天定和林釬曾讀書與此,他們探幽攬勝,登高抒懷,尋芳留跡,談經(jīng)論道,激揚文字。陳天定于明天啟五年(1625)高中進士后,因不愿附和閹黨,毅然放棄任官機會,和林釬一同回鄉(xiāng)隱居?;剜l(xiāng)后,天定自娛于山水、田園、村居,在九龍江畔的岐山蓋房,稱“慧眼山房”,由此,后稱慧山先生。如今瑞竹巖的懸?guī)r之上,鐫有“海日江春”四個大字。陳天定于明天啟五年(1625)在寺廟內(nèi)金柱題刻對聯(lián):“風靜潮初滿,山空月正中”。字體蒼勁有力,傲骨猶存,當年陳天定正義之氣、雄壯之風氣象猶存。
關(guān)于陳天定的題刻,如今在漳州市龍文區(qū)的藍田古石樓還有遺跡。古石樓墻體全部由花崗巖條石壘砌而成,整座石樓設有南西兩個大門,歷經(jīng)百年風雨,仍可想象昔日的厚重與莊嚴。據(jù)《漳州府志》記載,兩個門均有明崇禎四年(1631)吏部主事陳天定題刻的石額匾,南門額書“溪山日麗”,西門額書額“井里春深”。 如今尚存鐫刻“井里春深”四個大字的石額匾,落款為“陳天定”, 這幾個字雄健遒勁,氣宇軒昂,在歷史的風雨中熠熠生輝。另一個“溪山日麗”的石額匾已不見蹤影。藍田古石樓遺跡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雖已殘缺不全,但從題寫這座石樓匾額名字的陳天定身上,剝開塵封的歷史,可以窺視那一段鮮為人知的御寇史。
陳天定剛正不阿,嫉惡如仇。據(jù)當?shù)厥妨嫌涊d,陳天定高中進士后,因不愿附和奸黨,毅然放棄任官機會,回鄉(xiāng)隱居山林,仍不忘懷國家,心系桑梓。明天啟七年(1627)五月,當時漳州有股??埽苑Q“二十四將”,橫行沿海,打家劫舍,有進犯郡城的跡象??な厥┌铌椎弥愄於ㄓ袑⒙裕埶采谭佬l(wèi)對策。陳天定決然允諾,親自組織訓練鄉(xiāng)勇,扼守東城陣地,并筑土堡于鎮(zhèn)門兩岸,與萬松關(guān)成犄角之勢。有一夜,“二十四將”乘小船潛入浦頭。陳天定聞報,急忙率兵堵截,攔住退路?!岸膶ⅰ眰}皇應戰(zhàn),勉強摸黑逃出,從此不敢內(nèi)犯。后漳郡曾發(fā)生饑荒,餓殍遍地。陳天定發(fā)動勸賑,竭盡自家貲財以拯救饑民,救活饑民無數(shù)。陳天定除惡安良,心系桑梓,造福百姓的高尚情懷讓人肅然起敬。
同年八月熹宗去世,信王朱由檢即位。十一月,魏忠賢自縊。崇禎元年,盡除魏黨。以前蒙冤受害者先后得到平反。陳天定受官行人,歷遷吏部主事。 明崇禎九年(1636),黃道周因反對楊嗣昌為兵部尚書被貶,江西巡撫解學龍薦道周獲罪,黃、解二人被罷官下獄。思宗斥責為拉幫結(jié)派,擾亂朝政,遂追究黨羽,株連編修黃文煥、吏部主事陳天定、工部司務董養(yǎng)河、中書舍人文震亨,一起被捕入獄。至明崇禎十四年(1641)楊嗣昌兵敗絕食死,道周召還,天定得釋復職,后升至太常寺少卿。明崇禎十六年(1643),天定見朝廷政治日亂,覺得自己沒有什么好作為,遂辭官回鄉(xiāng)。次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入北京,崇禎自殺,明亡。陳天定痛心疾首,遂遁跡龍溪花山(今華安縣新圩鎮(zhèn)),授徒講學。
明崇禎十七年(1644),陳天定隱居花山后,在山高林密處建起了花山書院,聚徒講學,傳授經(jīng)典,開啟文明之篇章。陳天定啟迪后學,勤勤懇懇,善為人師,其名不彰,鄉(xiāng)民稱贊,周邊百姓聞訊紛紛將子弟送至書院學習,一時文風鼎盛。曾有一科年,中舉門生達18人,素有“十七考十八中”的傳說,即17名考生加上挑行李的書童一同中舉,可謂盛況空前,此美談流傳至今?;ㄉ綍喝瞬泡叧?,名聲顯赫,其門生中有官至都察巡按、兵部副尚書。其中有一門生叫方進,對其師十分崇拜,在花山書院南邊一座小山的一處石壁上題刻:“入夜不知暑至,長年坐看花生。霧作山留混沌,仙來俗啟文明。”以此詩贊花山之美,頌先生之德,此故事一直流傳在華安百姓之中。
后來陳天定在高天巖出家,往來花山良村間,仍不忘關(guān)心當?shù)厝说霓r(nóng)事。晚年病重,被兒子接回家,葬鶴鳴鋪(今龍文區(qū)藍田鎮(zhèn)境內(nèi))。陳天定著有《慧山詩文全集》《陳氏說書》《太極圖說參證》《松石軒讀史》《慧眼山房書抄》等17種,多數(shù)散失,現(xiàn)存詩若干首及《慧眼山房說書》一部。
悠悠歲月如同沙漏般無聲無息地流失,陳天定隱居讀書之所慧眼山房及華山書院遺跡,常為后世文人墨士登臨憑吊。陳天定仁義、無私,受到百姓的崇敬與愛戴,他的崇高形象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