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時候,植物都依靠光合作用生存,它們看上去與世無爭,有時候還為一些動物提供食材。但世界上還有一類植物,它們依靠捕食昆蟲為生,這就是著名的“食蟲植物”。
在食蟲植物中,豬籠草可能是最有名的了。顧名思義,它的外形就像我國南方養(yǎng)豬人用篾條編制的一種專門用來運送生豬的籠子。
豬籠草的捕蟲器官是由葉子前段的卷須膨大特化而來。這個捕蟲器官就像一個陷阱,里面的蜜腺會分泌一種蜜,吸引蟲子進來。一旦蟲子掉入陷阱,就再也出不去了。不僅螞蟻、蜘蛛這些體型較小的昆蟲容易“上當”,就連螳螂、胡蜂和蟋蟀等較大的昆蟲也難逃其“魔掌”。
和豬籠草不同,茅膏菜捕蟲用的是“粘黏法”。它的葉片上長有腺毛,可分泌一種明亮的液體。這種液體看似美味誘人,卻暗藏殺機,里面含有大量的酸和蛋白酶,對一些昆蟲尤其飛蟲是致命威脅。
在我國,常見的茅膏菜主要有兩種:生長于針葉闊葉混交林潮濕土地上的圓葉茅膏菜和生在距離海岸不遠的砂質(zhì)土地上的長葉茅膏菜。這兩種茅膏菜都是因為生長地營養(yǎng)匱乏而不得不依靠捕食昆蟲為生。捕蠅草是豬籠草的遠親,也是食蟲植物中的典型代表。
捕蠅草的捕蟲過程很奇特,其捕食器是由一左一右對稱的葉片形成的夾子,夾子外緣排列著刺狀的毛,乍看之下很銳利,但其實都很軟。這些毛是用來防止被捕的昆蟲逃脫的。
葉片邊緣的長刺毛中有3 根特別敏感。當捕蟲器受到第一次刺激時,此時昆蟲只是剛進入捕蟲器,若立刻關(guān)閉,只能夾住昆蟲的一部分。當捕蟲器受到第二次刺激時,昆蟲已完全進入捕蟲器,這時關(guān)閉便能將其抓住。
土瓶草又稱澳大利亞瓶子草,是土瓶草科唯一一個種類,原產(chǎn)于澳大利亞西南部。從外觀上看,土瓶草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可愛——它們就像幾個胖嘟嘟的小寶寶散坐在草地上,懶洋洋地曬著太陽。
土瓶草的捕蟲器與某些品種的豬籠草十分相似,其外形像一個帶了蓋的瓶子。瓶蓋上多毛且有漂亮的條紋,瓶口有輻射狀的突起。瓶子內(nèi)部有腺體,瓶口滑溜,昆蟲在瓶口外緣停留時很容易失足掉入瓶內(nèi),被瓶內(nèi)的液體淹死,或直接被消化液分解。
以上幾種食蟲植物都生活在陸地上,殊不知水下也有隱藏的蟲子殺手——貍藻。
貍藻一般生活在微酸性的水中,這種環(huán)境嚴重缺乏氮、磷等有機物,所以貍藻才進化出了精巧的捕食器官。這種器官有點像漁人使用的“蝦籠”或“魚籠”,在“籠口”處長有瓣膜和觸毛。瓣膜平時負責封住“魚籠”,而觸毛一旦感知有獵物經(jīng)過,就會觸發(fā)瓣膜打開,強大的水壓就會自動把獵物帶入“魚籠”,不到一秒的時間捕食過程就能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