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晨鈺
經(jīng)過這個春節(jié),再沒有誰比中國家長更希望學校開學。
一場疫情,把本來不足一個月的寒假延長。無法工作的成人,不能上學的孩子,在這個漫長假期宅在家里斗智斗勇。
為了跟上課業(yè)進度,很多學校開始了在線教育的嘗試。被迫營業(yè)的不只是猝不及防走上主播之路的各位老師,還有淪為陪讀的家長們。
畢業(yè)幾十年重回小學生作息,每天七八點開始晨讀上早課;為了追上信號,山區(qū)家長自制露天學習塑料大棚;從長串列表里找到要聽的那節(jié)課得拿出畢業(yè)論文找文獻資料的勁頭……就算如此,還得忍受時不時就崩潰的直播平臺。
家長可能比直播平臺先一步崩潰。
在這場全民大型再教育直播中,孩子才是最大的變數(shù)。平時把孩子送進學校就相當于短暫休假的家長不得不眼睜睜看著孩子答非所問、上課走神。有家長在社交媒體上發(fā)泄:陪讀陪得感覺得了心臟病、高血壓。炸裂的家長給某些直播平臺怒打一星,甚至讓該軟件一度下架。
作家吳曉樂見多了這樣的家長。1989年出生于臺灣高雄的吳曉樂從17歲開始就當家教。從臺大法律系畢業(yè)后,她更專職家教八年之久。
2014年,吳曉樂把自己這些年家教時的所見所聞寫成故事,結(jié)集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書。2018年,同名電視劇在臺灣播出后,刺痛了千萬中國父母的心。
去年,這本書的簡體版在大陸出版,書中講述了9個家庭故事,幾乎每一個都像是理想教育的反面教材,卻又真實得讓人感同身受。
吳曉樂說,她很害怕聽到“感同身受”,因為在她書中,都是些極端案例:一旦孩子成績不如意,就施加暴力的母親;堅信孩子有多動癥的母親;強勢介入孩子學習生活的控制狂母親……“在這些極端案例里,明明小孩沒有犯什么錯,他們已經(jīng)很努力了,只是因為沒有給到父母想要的,所以父母崩潰了?!?h3>到最后考驗的是父母到底愛子女有多深
吳曉樂選擇當“逃兵”。
眼鏡仔是吳曉樂當家教后的第3個學生,家境不錯,父親在中型規(guī)模公司當總經(jīng)理,母親是全職家庭婦女。
眼鏡仔的母親長得圓滾滾,吳曉樂在書里稱她“小圓媽”。頭一次見面,她就跟吳曉樂強調(diào),自己的兒子很笨,如果不乖或是題目寫錯,“就用力給他打下去”。
這是小圓媽的教育方式。
眼鏡仔不是老師眼中那類聰明學生,一樣的題型,即便一分鐘前才剛講過,轉(zhuǎn)過頭他還是答不出來。吳曉樂是家里給他找的第10個家教。在這之前,每次新老師來,小圓媽都會建議,只要眼鏡仔犯錯,就打。有一個家教此前甚至跟小圓媽抱怨“我打你兒子打得都累了”。
吳曉樂記得很清楚。每當她指出眼鏡仔的錯誤,他就會“肩膀很快地拱起來,背部自動地微彎成弓形,臉側(cè)向與我相反的方向”。他害怕又一次被打。
吳曉樂拒絕體罰眼鏡仔,“用成績來決定體罰,是最不負責任的方法,當下或許呈現(xiàn)出不錯的成果,但之后可能會制造出更多問題”。
上初中時,吳曉樂有一次理化課考試只得了61分,沒有達到老師的80分標準。她被老師打得死去活來,此后這門課分數(shù)猛增。但升入高中,她的理化學得很差。后來她想明白,自己初中學得好只是因為怕被打,根本沒有學習的樂趣。上高中后,沒有人打,又因為被體罰的記憶,更加討厭理化。
小圓媽把這個年輕老師奚落了一番。
“父母經(jīng)常要求我用他們的方式管教他們的小孩。他們都覺得,這是他們的孩子,是跟他們相處十幾年的人。其實很多時候,不熟的人才知道怎么做?!眳菚詷犯嬖V本刊記 者。
從當眼鏡仔的家教開始,吳曉樂就覺得自己跟他不像師生,更像是革命戰(zhàn)友——共同為實現(xiàn)家長的目標而戰(zhàn)。盡管一再降低標準,眼鏡仔還是達不到父母的要求。
很少露面的父親回到家還有當高管的派頭——他對拿了豐厚家用卻沒辦好事的小圓媽很不滿意,一個資質(zhì)平平的兒子也讓他在同事間臉上沒光。
生活全指望丈夫、兒子的小圓媽把所有壓力發(fā)泄在眼鏡仔身上。吳曉樂只能一次次看著學生挨揍。
彼時她才是個19歲的姑娘,“我不曉得這是不是我可以說話的地方”。好幾次她想站出來維護自己的學生,都在最后一刻退縮。
最后,大家都累了。
小圓媽不打了,吳曉樂也辭職了。
“我跑了”,吳曉樂坦承,直到現(xiàn)在,眼鏡仔還是她心里不愿想起的一個學生。
吳曉樂沒有在書里避諱自己19歲時的懦弱。有人指責她當時沒能站出來保護學生。她覺得那時自己的所為是可以理解的。
隨著年齡和經(jīng)驗增長,她逐漸也敢說了。
后來她遇到過患有多動癥的學生。家長也要求她用嚴格、高壓的手段鎮(zhèn)住學生。吳曉樂不愿這么做,跟家長據(jù)理力爭了幾次,最后被換掉了。
父母愿不愿意為孩子改變?
吳曉樂講起一個朋友的故事。某次過年,她的朋友帶著自己的同性愛人回家見父母。去之前已做好被趕出門的準備。父母在得知孩子性向后,從震驚中回過神后,還是為孩子的愛人準備了紅包。
“到最后考驗的就是父母到底愛孩子有多深”,吳曉樂用“殘忍”來形容自己多年教學后得出的結(jié)論,“最后孩子會知道,父母聽不進別人的建議、無法改變,是因為愛自己不夠深”。
想要獲得父母的愛,孩子也要完成KPI。
你要比別人家的孩子考得好、要懂事、要乖……至少不能讓父母被別人笑話。這些都是父母愛孩子的條件。
小葉的母親茉莉是吳曉樂在臺大的師姐。茉莉出生在臺南一個老派家庭,父親繼承祖業(yè),母親照顧全家,她還有一個哥哥,從小就是父母的重點關(guān)注對象。從小到大,茉莉都沒有得到過父親的一句肯定,即便她考上了一流女校,順利進入最好的大學,甚至按照父母計劃的那樣——嫁個醫(yī)生當老公。
2020年2月11日, 江西省撫州市南豐縣小學生正在家中上網(wǎng)課。(中新社 圖)
只有這樣,茉莉好像才算是父母眼中合格的女兒。
她的叛逆期在生下小葉后開始。
她的女兒比一般孩子安靜,成績平平。這個孩子看起來跟這個優(yōu)等生家庭格格不入。她的丈夫選擇無視這個“根本不像他”的女兒。
在茉莉印象中,她記得丈夫第一次夸獎小葉是在孩子六年級下學期的一次考試后。小葉考到了全班第三名,那是她上學后拿到的最好名次。那一晚,丈夫訂了高級西餐廳,還點了一支香檳。很少喝酒的丈夫想慶祝一下,酒精讓他變得溫柔慈愛。茉莉記得那天丈夫終于肯定了小葉,覺得“小葉不愧是我的女兒”,因為他以前考試都是前三。
他不知道的是,這次成績是小葉作弊得來的。
事情敗露后,小葉重新退到十名開外,丈夫恢復冷漠,只有茉莉依然決定帶小葉去餐廳慶祝。
她是父母有條件肯定的受害者。她不想讓自己成為加害者。
“我們都要很直白地面對一個問題,人就是很講回饋的?!眳菚詷氛f。這時候她不再有一個作家的細膩感性,而是如一個律師、法官般冷靜無私。她很快補充道:“我現(xiàn)在只相信人對寵物有不講條件的愛?!?/p>
吳曉樂無意嘲諷這種把孩子當員工,要求績效的父母。在她看來,很大程度上是功利的環(huán)境造就了功利的人,“一定存在個人與環(huán)境的拉扯”。
當父母決定不對孩子過分要求,讓他輕松快樂生活的時候,他們的身邊人未必會同意。他們會費盡口舌說服“心大”的父母,這樣教孩子是偷懶,不是愛的教育。同時這個環(huán)境又會時常提醒這些父母,他們的孩子與他們是如何不相稱,好像一個醫(yī)生媽媽就不該有個考倒數(shù)的孩子。吳曉樂說:“有些人就是活在別人的評價里,因為這樣比較有安全感。”而別人不允許他們?nèi)绱恕靶傅 钡亟甜B(yǎng)孩子。
吳曉樂坦言自己很不像她的父母。她的母親是個高度自律的人,出身漁夫之家,靠賣命工作掙生活。父親則差不多缺席家庭生活,只等著妻子把孩子“加工成干凈懂事的小孩”,他自己繼續(xù)當“成了婚的單身貴族”。
吳曉樂沒有母親那樣的自律,她時常說到不做到,小時候是個“說謊大王”。她曾問過母親,自己不像她,她會不會很難過?母親回答:“我不會難過,因為你不是我,所以我尊重你不像我?!?/p>
在她的家庭里,父母與孩子的事,是可以通過“討論”來解決的。她解釋,這種“討論”絕不是現(xiàn)在父母問孩子晚餐要吃烏冬面還是咖喱,“這不是討論,只是二選一”。盡管這種選擇對很多家長來說,已經(jīng)是很大的退讓。
“當把選擇權(quán)交給孩子,把事情拿出來討論,父母跟孩子真的可以像朋友。”吳曉樂說。事實是,很多家長還拿上位者的視角看待孩子。
即便只是學生人生里匆匆而過的家教,吳曉樂還是跟很多學生保持常年的聯(lián)絡。有些人直到上了大學,還會向吳曉樂傾訴種種煩惱,跟父母同住的麻煩、學業(yè)壓力,甚至極其私密的情感問題。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照
傾聽,是她靠近學生的方式,“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聽孩子說話”。他們的表達不被重視,“其實只要你聽他們講5分鐘,他們就愿意聽你講50分鐘”。
“如果你有了孩子,會如何對待?”吳曉樂說:“我希望可以把孩子作為一個人來尊重。”在她的職業(yè)經(jīng)歷中,有太多人問過她同樣的問題“為什么我的孩子不像我”。她回答不了這個問題。這甚至算不上一個問題。而往往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容易犯一個錯,“覺得自己辦得到,以為對方也能辦到”。
她覺得很多人一輩子才能明白一句話:“媽媽是媽媽,爸爸是爸爸,孩子是孩子?!边@句話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很多轉(zhuǎn)發(fā)。吳曉樂有些費解,“這有什么好轉(zhuǎn)的,本身就只是三個人而已”。
作為堅定不體罰的老師,吳曉樂卻并不覺得所有體罰都不可理喻。
她記得自己有個朋友曾因為孩子在公共場所實在太淘氣,打了孩子一下。打完,朋友自己先哭了。
“我沒有覺得我這個朋友就是個不好的媽媽?!眳菚詷方忉專霸谀且幻?,她只是選擇做自己,而不是當媽媽?!?/p>
在她身邊,還有朋友因為懷孕而不敢哭,怕影響孩子的發(fā)育。吳曉樂勸她,“我希望你哭”。因為她希望孩子感受到媽媽在哭,等他出生長大后自己也會哭,要讓孩子知道“媽媽不總是你的媽媽,媽媽也有她自己”。
隨著春節(jié)假期后,各個學校推行線上教育,有網(wǎng)友在社交媒體上評論:“從來不知道現(xiàn)在有這么多全職媽媽?!?/p>
全職媽媽不是錯。把媽媽變脆弱的是把孩子當成一切。在這種關(guān)系中,無論是給予關(guān)注或是被關(guān)注的人,其實都不太好過。
為了媽媽,若娃不得不讓自己變成多動癥孩子。
她的媽媽是楊太太,曾失去過一個孩子,此后就鉚足力氣想把若娃寵成個什么都不會的孩子。
上課前楊太太特別交代每節(jié)課上30分鐘,不要超過40分鐘。楊太太習慣坐在旁邊跟課。在吳曉樂要求下,楊太太勉強答應在旁邊房間看雜志,只是要把門開著,以便她能聽到女兒跟老師的交流。
若娃很少用手機,盡管她有最新款手機。媽媽會偷看她的手機,而同學都不愿跟媽媽管很嚴的同學玩。她最好的朋友是自己的媽媽,最喜歡做的事是跟媽媽逛街、吃飯。
若娃跟吳曉樂之前遇到的“多動兒”都不一樣。她能記住生活瑣事,看小說、編手環(huán)的時候耐心極好,只是對學校功課不上心。她對吳曉樂說,她并不認為自己有多動癥,也沒有正常吃藥,但為了媽媽,她必須是多動兒,因為“她(楊太太)需要我,她想照顧我”。
還有更多母親無孔不入?yún)⑴c孩子的生活,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捧到孩子面前。當然,有時候并不會得到一句“謝謝”,而是孩子的叛逃。
偶爾孩子也會心懷愧疚,收下父母的饋贈,并努力實現(xiàn)他們的要求以作回饋。
吳曉樂剛上大學時,就聽很多朋友說,自己快被父母逼瘋,卻又覺得不能不去做父母交代的事,因為孩子覺得父母為自己犧牲很多。
“孩子不是欠父母的,他們的存在本身就讓父母感到幸福?!眳菚詷返目捶ㄔ谕瑢W看來很奇怪。
她有一對坦誠的父母。她的母親曾對她說,“你光是活著就讓我們很快樂”。
這在應試嚴重的臺灣教育下并不算普遍現(xiàn)象。很多家長,尤其是母親,會為照顧家庭、孩子而徹底放棄事業(yè)。當孩子沒能成為他們想要的那樣,他們很難不歇斯底里哭訴自己為這個家、這個孩子犧牲了多少。
有一次,朋友對吳曉樂說,自己辭掉工作,一年少賺20萬就是為了專心照顧孩子。吳曉樂反駁,“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在犧牲,那就不要犧牲了”。
一旦開始計算成本,就很難不講回報。一個孩子什么都沒做,就已經(jīng)背了債。
在吳曉樂的觀察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父母都有自己的生活。他們未必要有多么了不起的事業(yè),但一定會有自己的生活圈。在這個圈子里,他們不是誰的爸爸媽媽,只是他們自己而已。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劇照
母親的教育觀念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吳曉樂。她記得母親對她說過,“你就是我的禮物”。
能成為“禮物”的孩子是幸運的。在吳曉樂的母親看來,孩子就是一個伴兒,跟所有玩伴一樣,總有說再見的時候,“在彼此需要常常相處的時候好好在一起,就夠了”。
拆開這件“禮物”,則是充滿風險的過程。
吳曉樂還沒有自己的孩子。她思前想后,還沒下定決定擁有一個孩子。寫了兩本關(guān)于教育的書,她還是不知道自己該如何教育一個孩子。不過,她想她生的孩子會更幸運,“會有成千上萬的人監(jiān)督我,至少他會有一個比較好的防護”。
2月底,陸續(xù)有教育部門下發(fā)通知3月份之前不會開學,3月初也會進行線上教學試運行。
對于家長來說,煎熬還要持續(xù)一段時間。焦慮的時候,可以重溫一下黎巴嫩作家紀伯倫的詩《論孩子》,也是吳曉樂這本書書名的來源: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于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蔽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