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柱滔
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行為品質的形成和他們的家庭環(huán)境有必然聯系。本文簡單闡述家庭環(huán)境的概念及其作用,從積極、消極兩個方面討論了影響學生行為品質形成的家庭因素,重點通過對相關案例的分析,研究如何通過家庭環(huán)境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品質,以供參考。
“環(huán)境能影響人、熏陶人,也可以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好的環(huán)境會對個體的成長產生積極作用,而不良的環(huán)境則會帶來消極作用。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一般要經歷三個環(huán)境,即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及社會環(huán)境。其中,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行為品質的形成影響最大。那么,我們應如何通過家庭環(huán)境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品質呢?現對此做如下分析與論述。
家庭環(huán)境包括物質、情感、心理等三個方面的環(huán)境,物質環(huán)境指的是經濟條件,情感環(huán)境指的是家長的生活習慣及其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式,心理環(huán)境指的是親子間、父母間的心理氣氛等。家庭環(huán)境不僅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也會對個體行為品質的形成產生作用。對于小學生來說,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對他們的成長至關重要。
影響學生行為品質形成的家庭因素主要有:1.家庭結構和氛圍:父母離異、雙方經常性吵架等,導致家庭氛圍不和諧,在這樣的家庭成長的學生,容易表現出不良行為,并生出消極情緒。而家庭氛圍和諧,學生表現出不良行為的幾率會大大降低。2.親子關系:父母缺乏和孩子之間的交流,不信任孩子,或者是對孩子關注不足,都會讓孩子的不良行為激增。相反,父母經常和孩子交流,信任孩子,或者是予以其充足的關注,孩子就會在父母的影響下成為一個有良好品性的人。3.教養(yǎng)方式:打罵孩子、過分溺愛孩子、過于專制獨裁等,容易讓孩子呈現出怨恨、自我、獨立性差等的心理狀態(tài),從而表現出不良行為。而適合自己孩子的科學的教養(yǎng)方式,則會促使孩子的心理向積極的方向發(fā)展,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品行。4.家長素質:家長受教育程度及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比如說家長接受過良好教育,心理健康程度高,那么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概率就會比較低。反之,孩子出現行為問題的概率就會比較高。
3.1案例背景
案例1:學生劉凌是個男生。其性格沖動、易怒,經常性欺負女同學,常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就和其他同學發(fā)生口角,甚至打起來。說謊、隨意拿他人的東西、頂撞老師,常說一些有侮辱、攻擊性質的話。而且,他非常自我,很少參與到班上的集體活動中來。課代表收作業(yè)的時候,他總是拖拖拉拉,不是抄別人的,就是自己隨便寫。經過與他父母的溝通發(fā)現,他的家庭條件較好,父親也是一個容易沖動、愛發(fā)脾氣的人,常年在外出差,母親在家照顧他,對他非常溺愛,但不太關心他的學習,常會忽略他的想法及心理變化。
案例2:學生李娜是個女生。她是一個慢性子的人,無論做什么事情都很慢。學習慢、寫作業(yè)慢、出席校園活動慢。上學遲到是她的常態(tài)。除此之外,并沒有什么行為上的缺點。經過與他父母的溝通發(fā)現,她的父母常年外出,是由爺爺奶奶帶大的。長時間下來,就養(yǎng)成了這樣的性子。
3.2案例分析
對于劉凌同學總是說謊、隨意拿他人東西、頂撞老師、打架的行為,他的父親是通過打罵來制止的。但是,這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讓劉凌同學的行為更加放肆?;羯P赋觯庾R到自己被關注的人具有改變自己行為的傾向。當家長給予孩子注意力時,孩子的某種行為就會有所增強。劉凌同學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注,但實際上和父親的交流并不多,只有做壞事的時候,才能感受到父親的關心。所以,他就會做出更多的壞事,以此得到父親的關注。破窗效應表明,若不良行為被放任,會讓人的某種不良行為變本加厲。劉凌同學害怕父親打自己,老是通過說謊逃避責任,久而久之,說謊就成了他的常態(tài)了。劉凌同學還不到十二歲,他的意識、思想、觀念等還沒有完全形成,并不清楚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需要家長的引導。但是他父母的兩種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得他產生畸形的思想觀念。所以說,家庭教育還是要重視親子間的溝通和教育方式的選擇的。
劉凌同學非常自我,很少參與班級活動,這樣的性格很難說不是家庭環(huán)境造成的。他的父親常年在外,和他的交流不多,而他母親對他非常溺愛,但常會忽略他的想法和心理變化,這就促使了他自我、不關心集體的性格的形成。對于他的作業(yè),父親就談不上親自輔導了,而母親則不太關心他的學習,覺得學不學都無所謂,所以他要么抄別人的,要么隨便寫。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當提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視,時刻關注孩子的想法和心理變化,引導其心理向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同時,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讓他/她知道該如何與他人相處。另外,還要注重孩子的學習情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還是關心他/她的。
人格發(fā)展理論表示,個體的發(fā)展過程是自我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和不斷整合的過程。李娜同學有遲到的行為,不是因為她想遲到,而是因為受到爺爺奶奶的影響。因為她爺爺奶奶身體不好,所以做事都是慢慢悠悠的。所以,她總是因為起床慢而遲到。遲到行為雖然說無傷大雅,但是長期不糾正,就容易讓孩子生出錯誤的時間觀念。因此,家長及教師應當對孩子的遲到行為予以糾正。
3.3應對策略
經上述的分析可知,在家庭中,父母應當營造積極的氛圍,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對他/她的愛。從哲學的角度講,意識指導實踐。這反映在心理學上,就是心理指導著孩子表現出某種行為。要糾正劉凌同學的行為,讓他形成良好的行為品質,就要對其開展心理教育。筆者認為,可采用以下心理學的手段:
其一,鼓勵孩子的積極行為。赫洛克效應表明,及時地對表現結果進行表揚,能強化表現動機,對表現起促進作用。若孩子做(不做)某件事受到表揚,則他們再次做(不做)這件事的概率就會加大。同樣的,若劉凌很長時間沒有頂撞老師、欺負同學或者是和同學打架,教師就可以將情況反映給他的家長,由家長對他提出表揚,那么,劉凌同學在學校不會表現出這些行為的概率就會加大,同時,他也會在接受表揚的過程中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正確。那么對于李娜同學,只要她有按時到校的行為,教師就可以對其提出表揚。這樣,她不會遲到的概率就會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