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
元明時期,龍泉窯青瓷的模印裝飾工藝頗具特色,印花紋飾題材豐富多樣,尤其是人物故事紋題材較多出現(xiàn),為當時社會所喜聞樂見。安徽博物院就收藏有一件明代龍泉窯青釉模印二十四孝故事紋碗(圖1),其高8厘米、口徑14.2厘米、底徑5.8厘米,于上世紀50年代在安徽省治理淮河工程中出土。
此碗直口、深腹、高圈足,胎體厚重,通體施青釉,釉色青中泛綠。內(nèi)外壁口沿各飾一周回紋,碗內(nèi)壁模印四組人物故事紋(圖2),旁題人名,分別是王祥、郭巨、孟宗、丁蘭,即“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四個人物。
龍泉窯青瓷創(chuàng)燒于北宋,南宋時期得以迅猛發(fā)展,“釉肥胎厚”成為南宋以后龍泉窯瓷器的一大特點。南宋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zhì)頗粗厚?!痹鲿r期,龍泉窯在南宋的基礎(chǔ)上傳承發(fā)展,裝飾技法更為豐富,尤其是印花裝飾極具代表性,深受消費者的歡迎,產(chǎn)品運銷全國各地乃至海外。
模印裝飾早在三國兩晉時期的青瓷中就已流行。到北宋時,五大名窯之一的定窯進一步發(fā)展了印花技術(shù)。元明時期,龍泉窯瓷器廣泛采用模印裝飾,其制作工藝是用帶有紋飾的印戳或印模在成型的瓷胎上印出花紋,再施釉入窯燒造。印戳使用時像圖章一樣戳印于瓷胎上,印戳不會太大,一般只用于局部紋樣的裝飾。而這件二十四孝故事紋碗圖案滿布整個內(nèi)壁,則顯然是使用印模類工具整體模印完成的。
據(jù)學者考證,敦煌所發(fā)現(xiàn)的五代后周時期的《故圓鑒大師二十四孝押座文》是已知最早的關(guān)于“二十四孝”的文獻。而元末郭居敬所編《全相二十四孝詩選》則為后世流傳最廣的版本。這里只簡要介紹上述龍泉窯模印二十四孝紋碗中所涉及到的四個人物故事。
圖1 明 龍泉窯二十四孝故事紋碗
圖2 俯視此碗,可見碗內(nèi)壁模印四組人物故事紋,旁題人名——王祥、郭巨、孟宗、丁蘭,即“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四個人物。
“王祥臥冰求鯉”(圖3):王祥,三國曹魏至西晉時期人。他的母親過世得早,其父續(xù)娶的繼母并不慈愛,但王祥對繼母卻非常孝順。繼母喜歡吃魚,天寒地凍的天氣,王祥解衣臥冰求魚,忽然冰面自動融解,兩條鯉魚躍出水面,王祥拿著鯉魚回家侍奉繼母。
圖3 “王祥臥冰求鯉”故事圖文
“郭巨埋兒奉母”(圖4):郭巨,字文舉,家里非常貧苦,妻子生下一個孩子。郭巨的母親常常自己不舍得吃飯,省下來給孫子吃。郭巨勸說妻子“埋子可再得,母不可再得”,準備挖坑埋了孩子,掘坑三尺竟挖出一罐黃金,罐子上寫著“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奪,民不得取”。
圖4 “郭巨埋兒奉母”故事圖文
“孟宗哭竹生筍”(圖5):孟宗,三國東吳人。其母親年紀很大了,得病多日,時值冬季,母親非常想吃竹筍。孟宗無計可施,跑到竹林中抱竹而泣,忽然地上長出竹筍數(shù)莖。孟宗高興地將這些竹筍拿回去,給母親做了一份筍湯,母親吃完后,就奇跡般地病愈了。
圖5 “孟宗哭竹生筍”故事圖文
“丁蘭刻木事親”(圖6):丁蘭,東漢時人,幼年時父母就過世了。等他長大后,丁蘭非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于是用木頭雕刻成父母的肖像,加以侍奉。時間久了,丁蘭的妻開始不敬重了,用針戲謔地刺木像的手指,竟然流出血來。木像見到丁蘭回來,眼中掉下眼淚。丁蘭詢問知道真相,于是休了妻子。
圖6 “丁蘭刻木事親”故事圖文
上述四則故事有很多是值得弘揚的美德,但也有一些行為現(xiàn)在看來是不合常理的,有的甚至過于殘忍,具有封建腐朽的一面,我們需要堅決擯棄。在當時的歷史時期,二十四孝故事在社會中廣為傳頌,這些題材作為龍泉窯瓷器的裝飾紋樣,是歷史的真實反映。
這件龍泉窯模印二十四孝故事紋碗的年代,可根據(jù)全國其他地區(qū)出土同類器物的幾座紀年墓葬的信息進行推斷。如1982年江蘇省淮安縣明代弘治九年(1496年)王鎮(zhèn)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龍泉窯“孔子憶顏回”等四組人物故事紋碗,1987年湖北省京山縣明代弘治十五年(1502年)陳思禮夫婦合葬墓出土的六件龍泉窯人物、天象紋碗,上海市明代成化十三年(1477年)黃孟瑄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龍泉窯青釉人物故事紋碗等。上述三座紀年墓出土的龍泉窯青瓷碗,造型均為深腹、高圈足,釉色皆青中泛綠,裝飾紋樣都是內(nèi)外口沿飾一周回紋,內(nèi)壁模印人物故事紋圖案,這些特征都與安徽博物院收藏的這件藏品十分相似。因此可以推斷,它的年代也應為明代中期成化至弘治年間。
就筆者查閱資料所見,題材相同的龍泉窯二十四孝故事紋碗,西安文物商店曾征集過一件,口殘、腹裂,品相稍差,圖案內(nèi)容完全相同,其選取的也是王祥、郭巨、孟宗、丁蘭四個人物故事。此外,上海明墓出土的一件龍泉窯二十四孝故事紋碗,內(nèi)容稍異,選取的是二十四孝中的董永、伯瑜、王祥、孟宗四個人物故事。可以想見,在其他文物收藏單位和民間應當還有不少類似的明代中期龍泉窯二十四孝故事紋碗。
明代前期是龍泉窯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永樂前后的一段時期,曾短暫地存在過“大明處州官窯”,官窯定燒有力地促進了龍泉窯的發(fā)展,這種良好的形勢一直延續(xù)到明代中期。而明代成化至弘治時期可能是龍泉窯最后的輝煌,有學者認為,龍泉青瓷“化治以后,質(zhì)粗色惡”,“化治”即指成化、弘治。應該說,明代中期之后龍泉窯便走向了衰落,生產(chǎn)規(guī)模也逐漸趨于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