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梅
當(dāng)天災(zāi)人禍等各種意外情況發(fā)生時,人們正常的生活規(guī)律被打亂,擔(dān)憂、驚慌、焦慮等情緒也難免會彌漫心頭。此時,我們的大腦和身體都容易出現(xiàn)應(yīng)激狀態(tài),夜晚會失眠或做噩夢,白天則容易發(fā)火、與人發(fā)生爭執(zhí)、注意力不集中或感覺麻木、回避等。對于心智成熟、有各種資源的成年人來說,要在這種情況下維持身心平衡尚且不易,對幼兒園以及小學(xué)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更可能不自覺地處于情緒滿溢的狀態(tài)還不知道如何表達。而且,即便非常時期過去后,孩子們?nèi)孕枰欢螘r間的調(diào)適,身體和心理才能逐漸回歸正常。
面對這種情況時,父母不妨用以下4個小妙招,和孩子一起度過情緒焦慮期。
一、腹式呼吸游戲。我們在著急、緊張時的呼吸常常是短促而急速的,因此,一個方便快捷的減壓方法是做腹式呼吸,也就是把表淺而快速的呼吸調(diào)整成深長緩慢的呼吸。當(dāng)呼吸變緩慢,身體也會變得平靜,大腦會變得清晰理性。這個時候,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玩兒青蛙、氣球游戲。具體做法是:大人和孩子一起平躺在床上,讓孩子想象自己是一只小青蛙,吸氣時用氣把肚子慢慢鼓起來,呼氣時再慢慢把肚子里的氣吐出去,直到肚子變得癟癟的;氣球游戲的原理類似,讓孩子想象肚子里有一只氣球,吸氣的時候會鼓,吐氣的時候則是氣球跑氣癟了下去。
二、肌肉放松游戲。當(dāng)有情緒或壓力時,我們的身體肌肉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緊繃。這時,有意識地讓肌肉做一些收緊再放松的練習(xí),不僅可以放松身體,還能反向調(diào)節(jié)大腦功能。對于孩子來說,“煮面條”“僵尸跳”“木頭人”等游戲就自帶肌肉放松的功效。具體做法是大人和孩子并排站立,先繃緊身體,假裝自己是硬硬的干面條,等開始“煮面條”后,想象“面條”變得越來越軟,還可以想象水里有小氣泡經(jīng)過時,“面條”會做出翻騰、扭動的動作。這個過程中,孩子的身體得到放松,情緒也會好轉(zhuǎn)?!敖┦焙汀澳绢^人”也類似,在假扮僵尸、木頭人和正常人的過程中,孩子的身體也會時緊時松,情緒也因此得到調(diào)節(jié)。
三、情緒外化。人們有負面情緒時常覺得自己很糟糕,其實人的情緒好像天氣,時晴時雨,而天空始終在那里。當(dāng)孩子有不安情緒時,陪伴他畫出或表演出心中的風(fēng)雨雷電,這樣孩子就能感受到:他不是負面情緒,負面情緒也不是他,不能掌控他,但他可以合理地表達情緒。爸媽可以陪孩子假想:他的情緒就在自己張開的手掌上,然后問孩子:你的情緒是什么顏色的?大小和形狀是怎樣的?如果給情緒起個名字該叫它什么?用手捏它會不會變???如果孩子對某種情緒感到不安或害怕,還可以找一個小盒子,告訴孩子可以把那個情緒放進盒子里,只有他自己想打開盒子時才可以打開。
四、親密撫觸。孩子在受到驚嚇或挫折時,對來自父母的依戀及撫慰的需求會大大增加。對于孩子此時的發(fā)脾氣、膽小、愛哭等種種表現(xiàn),爸媽應(yīng)給予擁抱、親吻、撫觸,而不是指責(zé)甚至打罵。另外,眉毛和背部的神經(jīng)分布比較豐富,對這兩個部位進行撫摸,對孩子能起到非常好的安撫效果。孩子入睡前,我們可用大拇指的指腹,從孩子的眉心處向眉尾處單向、輕柔地劃動,或者在孩子的背部用手掌由小到大、由中心到外圍順時針輕柔緩慢地畫圈。動作反復(fù)進行,時間控制在5~15分鐘。
以上4個方法,都是通過身體、呼吸、想象來幫孩子放松心情,父母可以交替、反復(fù)進行。
切記:越是非常時期,父母越是要和孩子在一起,一起發(fā)揮創(chuàng)意,發(fā)掘出更多好玩又舒壓的游戲。在這里,游戲只是個輔助工具,父母的愛與陪伴,才是舒緩孩子情緒的最好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