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
科學家認為,6歲之前是寶寶大腦發(fā)育的黃金階段,怎樣鍛煉孩子的大腦,才真正“省心省力”呢?
哈佛大學醫(y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經(jīng)過多年研究,總結(jié)出了7件有助于兒童大腦發(fā)育的事情。父母們無須花費過多時間,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記得做這7件小事,不知不覺,寶寶的大腦就得到了鍛煉。
哭鬧時,給孩子一個擁抱。在孩子3歲之前,負責情感與情緒的右腦一直在大腦中占主導地位。因為寶寶還沒完全掌握用文字和語言表達情緒,父母只需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就可以。用擁抱、親吻、拍拍等方式安慰孩子,等他們安靜下來再討論解決辦法,一來能有效避免被孩子的哭鬧“拉下水”,不讓吵鬧升級,二來也能鍛煉孩子的左右腦。
引導孩子“復述”。當孩子丟了心愛的玩具或在學校里被同學欺負時,復述就是一個好方法,能讓孩子明白發(fā)生了什么。研究表明,復述這個程序能夠迅速且直接地給情緒命名,因此可以讓右腦“情緒通路”中的活動平靜下來。通過復述讓孩子清楚發(fā)生了什么,導致了什么情緒,能讓孩子更快冷靜下來,同時也能讓他們更好地了解自己。
多用疑問句,少用祈使句。運作良好的大腦可以幫助孩子調(diào)節(jié)自己的情緒,同時考慮后果和他人的感受。父母可以試試多用疑問句,少用祈使句,多給孩子做決定的機會。
“你今天想穿裙子還是背帶褲?”“周六的聚會和足球賽沖突了,你打算怎么辦?”讓孩子在做決定時,學會思考不同選擇的利弊,并承擔它們的相應后果,這對于孩子的腦力來說,可是一項“大工程”。父母盡量不要過多干預,即使你知道他做的不是最優(yōu)選。
帶孩子一起動起來。研究表明,身體動作會直接影響大腦中化學物質(zhì)的分泌。當我們改變身體狀態(tài)或姿勢時,情緒也會改變。比如微笑一分鐘,你會感到更快樂;做個深呼吸,就會減少緊張和焦慮。孩子們同樣適合這些練習。所以,當大腦“宕機”、無法思考、一片空白時,不妨帶孩子出去走一走。
幫孩子應對不安記憶。有的孩子本來很向往游泳,某天卻說再也不想去游泳了。無論你怎么威逼利誘,他都萬分抗拒,你問他為什么,他又不知道。這其實是孩子大腦中的“安全模式”在作祟。大腦會記住我們做過的每一件事,并將這些事情進行分類:哪些令人愉快,哪些令人不安。同時,大腦會將不安的事情歸進“安全模式”中,通過釋放出強烈的負面情緒來警告我們不要再做這件事,即便是我們對那件事已經(jīng)記憶模糊。
當孩子大腦中的“安全模式”啟用時,我們可以在他睡前或是飯后等放松的狀態(tài)下,帶他回憶曾發(fā)生過的事情,整理記憶、釋放情緒。這樣不僅能讓孩子了解自己,還會讓他們變得更勇敢、更開心、更鎮(zhèn)定。
用恰當?shù)脑~形容負面情緒。情緒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感受,難過時,再好吃的東西都難以下咽,開心時,路邊的一朵野花都無比美麗……這是大腦在對不同的情緒做出的不同反應,它會隨著我們注意力進行調(diào)整。教孩子用“感到”來描述負面情緒,是一種安撫大腦的好方法,比如“我是孤獨的”,會有一種被定義了的感覺,但是用“我感到孤獨”,就會讓孩子意識到,孤獨只是一種短暫的感覺,而非人生常態(tài)。
多創(chuàng)造愉快的親子時光。實際上,大腦并不是個隔絕在頭骨中的單個器官,它是為關(guān)系而生的有機體,負責維系各器官的運作。同樣地,在我們幫孩子鍛煉大腦各方面發(fā)展時,也要幫他們建立與他人的聯(lián)系。多與孩子一起看看書、聽聽音樂、跳跳舞,多邀請與孩子同齡的朋友一起聚會,在互動的過程中,孩子會增強與人相處的自信心以及社交安全感。
給孩子的大腦澆灌足夠的愛的養(yǎng)分,無須大費周章,就用這7件小事開啟你實踐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