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慶偉: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xiàn)任《炎黃美食》雜志總編輯、武漢散文學會副秘書長、武漢餐飲業(yè)協(xié)會副秘書長、武漢炎黃文化研究會美食文化委員會主任。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xiāng)情》等書籍多部。我有一個拎不上臺面的嗜好:但凡初次與人同席吃飯,非常喜歡看人手執(zhí)筷子的姿式,通過觀察人(無論男女)使用筷子的靈活程度和握筷的姿式,大致可以得出此人聰明手巧有幾許的判斷。
依我的觀察,但凡能夠姿式優(yōu)雅、靈活自如地使用以各種材料制成的筷子者,他或她的智商就不會低到哪里去。
用筷子吃飯,是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常態(tài)。但放眼全球,五大洲四大洋不同地方的人,卻非清一色地使用筷子進食。在一部分人群中,叉子、刀子和手指是主要的進食工具。
按照辭典的解釋,所謂工具,原指工作時所需用的器具,后引申為達到、完成或促進某一事物的手段。其本質(zhì)是將人的手、足、嘴、牙齒等不同身體器官的功能予以延伸的器物。而筷子、刀叉則是以手指進食功能的延伸和強化。
大致而言,用刀叉吃飯的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和北美洲。用手指抓食的人生活在非洲、中東、印度尼西亞及印度次大陸的許多地區(qū)。用筷子吃飯的人主要分布在東亞大部,尤以中國使用最為普遍。筷子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標志之一,發(fā)明于中國,后傳至朝鮮、韓國、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
事實上,當代中國人也會在有一定規(guī)格的宴席中將刀叉與筷子一起使用,也有的地區(qū)仍保留以手抓食的風俗(新疆就有一種吃食叫手抓飯),但大多數(shù)情形還是以單獨使用筷子作進餐工具。所以,本文就不多說刀叉與手指吃飯之種種,且只談與中國人生活關(guān)系緊密的筷子。
中國人最早使用筷子的歷史久不可考。根據(jù)人類學家的推測,在數(shù)百萬年的遠古時代,先人們還生活在叢林之中,靠采集和狩獵為生,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大自然偶有火山爆發(fā)或雷電劈擊森林,閃電與活躍的氧元素共同作用,燃起林火,大火在森林中肆意漫延,將野豬、野兔等野生動物燒烤至死,人們便將燒死的野生動物充作填飽肚子的食物。燒烤至熟后的野生動物溫高燙手,先民們便從樹枝杈上折斷樹枝,代替手指獲取食物。因為要便利手指的靈活操作,遂選定用兩根樹枝來撥弄或夾住食物。這,大約就是筷子的起源。
筷子在古時稱箸(形聲。從竹,者聲。本義:筷子。),又作“筯”?!俄n非子喻老》里說:“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王為商朝末期的國君,可見3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象牙筷子?!盾髯印し鞘印分姓f:知命者也,箸是者也。《荀子·強國》中說:霸者之善箸焉。《荀子·王霸》中說:致忠信,箸仁義。諸多古代文獻典籍中的記載表明,至遲于先秦時代,筷子已為先民們普遍使用。
已經(jīng)出土的諸多考古發(fā)掘成果,能夠證明古籍中的記載不謬。年代最早的古箸出自安陽殷墟,有青銅箸6支。在湖北清江香爐石遺址發(fā)掘時,出土了骨箸和象牙箸。漢代墓葬如長沙馬王堆出土過竹箸。在不同的文化遺跡中,出土的古箸有骨(含象牙)、金、銀、青銅、鐵、木、竹多種材質(zhì),其長度大約在25厘米上下。到了明清時期,箸的形制長短粗細已與現(xiàn)代的筷子差別就不太大了。
箸為什么被后世改稱筷子呢?按照《中國食譜》作者楊步偉在其書中的說法,其改名權(quán)歸江南漕運的船夫所有。因為“箸”的發(fā)音與“住”的讀音一樣,船停了沒生意可做,船夫們覺得不吉利,所以他們重新起了名字叫“快子”——“快東西”,而不是受阻停住。因為南方多竹,筷子多用竹子制成,“快”字上加上一個竹字頭,“快子”也就變成了“筷子”了。
形制簡單的兩根的筷子,自誕生之后一直與中國人的飲饌生活陪伴左右,乃至于形成了中國獨有的筷子文化,成為中華飲食文化中的一個象征符號和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比如,因為筷子的下面形狀大多是圓的,上面是方的,而民間有種解釋是“天圓地方”;因為大多數(shù)筷子的長度在六寸七左右,民間的解釋是人有七情六欲。這樣,在普通民眾的心里,一雙筷子包含了天、地、人的三個維度,吻合了中國古代天地人融為一體的哲學思想。
現(xiàn)代人使用的筷子通常在27厘米左右,最長的是炸油條專用筷子,長近兩尺;最短的是兒童使用的兒童筷子,長度約為成人常用筷子的一半。
筷子功能可謂多矣。撿主要的說,首先是中國人重要的進食工具,是幫助中國人吃東西的東西。事實上中國的新疆也有以手抓飯吃的習俗,現(xiàn)在將刀叉作為進食工具者也司空見慣,但是筷子因取材和使用極為方便,而且筷子的文化源遠流長,所以至今仍是中國人最愿意使用的餐具。
其次,筷了還能夠作為一種標準法度,對中國人做飯尤其是餐飲業(yè)中的職業(yè)廚師,在切配食材大小和各種形狀時起著規(guī)范作用。不管是動物類食材還是植物類食材,抑或是調(diào)料佐料,切分的大小、形狀和烹飪成熟后的食物,必須為絕大多數(shù)人使用筷子時,能夠輕松將食物夾持得住,且能在口腔中不受阻礙地咀嚼為度。
中國人日常使用的兩根筷子,由上筷和下筷組成(有人解釋兩根筷子亦代表陰陽),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四根手指各有分工,各負其責。只有四個指頭分工明確且相互配合,筷子才能使用得當,握姿優(yōu)美,且扒飯搛菜的效率高。反之則握筷姿式難看,扒飯拈菜的效率低下,甚至難以將食物夾起,顯得笨手笨腳。
使用筷子時,筷子的下端必須對齊,不能夠一根長一根短。通常能靈活使用筷子的人,能夠靠手指間的嫻熟配合來移動筷子,使兩根筷子底端對齊。使用筷子不熟練的人,則要靠做一個“躉”的動作,以達成筷子底端對齊的目的;另外,兩根筷子必須在一個平面上。如果不能做到以上兩點,筷子是夾不起來食物的。
以我的觀察,但凡身份高且性格灑脫的人,筷子的握點通常較高,搛菜的控制范圍較大;生性拘謹?shù)娜?,筷子的握點則通常較低,搛菜的動作相對顯得生硬難看。
相傳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訪,在穿著打扮上有意與隨行人員的身份調(diào)了個;隨行人員穿上貴重行頭扮作客商老板,乾隆一身短打扮,扮作伙計跟班。某日,君臣一行途經(jīng)一飯鋪打尖,店小二按單上菜,乾隆高高捏起筷頭,用手指迅速將筷子下端調(diào)齊,旁若無人地將筷子伸向離身體較遠的碗盤搛菜。倒是扮著客商老板的隨從,操起筷子用了一個下意識的“躉”的動作,將筷子下端對齊,筷子握點顯然比乾隆要捏得低,然后小心翼翼地將筷子伸向靠自己身邊最近的碗盤拈菜。
店小二在此間飯鋪待了多年,見識過無數(shù)食客,眼睛一掃就看得出食客的眉高眼低。他從這一行人吃飯的舉止中,看出這行人的穿著打扮與原本的身份不符。待乾隆一行用完膳起身離去,徑直跟一身短打扮的乾隆說:歡迎老板下次再來!
乾隆很驚訝,問店小二:“你怎么知道我是老板?”店小二道:“您握筷吃飯的姿式,透露了您們的真實關(guān)系……”
現(xiàn)在北京、上海等地為了傳承優(yōu)秀的中華歷史文化,已將“食育”引入了小學課堂,我覺得這個舉措實有必要。我的建議是,食育的第一節(jié)課,就應該從教授小學生和正確捏筷的姿式開始,然后再教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