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影妍
從古至今,人們常把中醫(yī)行醫(yī)雅稱為“懸壺”,將德高望重、醫(yī)術精湛的老中醫(yī)的職業(yè)生涯美譽為“懸壺濟世”。那么,中醫(yī)與“懸壺濟世”到底有什么關聯(lián)?中醫(yī)大夫懸的又是什么壺呢?
醫(yī)藥學家背葫蘆的歷史由來已久
從典籍記載來看,懸壺源自《后漢書·方術列傳·費長房》里的故事:“市中有老翁賣藥,懸一壺于肆頭(指街頭)?!边@里的“壺”即“壺盧”。《詩經(jīng)·七月》中也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這里的“壺”便是葫蘆。傳說東漢時,一個叫費長房的人想學醫(yī),有一天在街上見到一個掛著葫蘆的賣藥老翁,據(jù)稱老翁醫(yī)術高明,凡施藥必藥到病除,遂悄悄跟隨老翁。后見到老翁化作一道煙鉆進葫蘆里,知其非凡人,便誠心拜老翁為師,并學成得其真?zhèn)?。費長房為紀念老翁,行醫(yī)時總是把一個葫蘆掛在身上,后世醫(yī)家紛紛模仿,葫蘆逐漸成為名醫(yī)招牌。
葫蘆與中醫(yī)的結緣可謂源遠流長。相傳太上老君精心煉就的長生不老仙丹,就裝在他的法寶紫金葫蘆里。神話里的八仙之首鐵拐李,成仙后還鉆研藥理,煉制了不少膏丹丸散,身上總背著一個葫蘆裝藥,以致有一句歇后語廣為流傳,“鐵拐李的葫蘆——不知賣的是什么藥”。而中醫(yī)高手濟公活佛,身后也愛背著一個葫蘆,閑時盛酒快活似神仙,行醫(yī)時則神奇地從葫蘆里取藥治病救人。
如果說上述故事不過是傳說的話,那么,事實上在歷朝歷代里,中醫(yī)藥行業(yè)確實一直把葫蘆視為職業(yè)徽標或吉祥物,并相傳至今。古代走街串巷的搖鈴醫(yī)都會背一個葫蘆,因葫蘆輕便、易于攜帶,是古代版赤腳醫(yī)生的“紅十字藥箱”。 中國醫(yī)學史上很多赫赫有名的醫(yī)藥學家如陶弘景、孫思邈、葛洪等,他們也信仰道教,喜歡煉制丹藥,藥葫蘆是他們不離身的寶物。千百年來,各種大大小小的醫(yī)館、中藥鋪乃至嶺南的涼茶鋪,店面上都會豎一個銅制的藥葫蘆作為招牌。
為何葫蘆在中醫(yī)中藥文化史上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其實,在我國的很多民族里,尤其是南方諸族,葫蘆崇拜或葫蘆文化早已刻進了民族集體記憶里,在仰韶文化晚期文化遺址里就出土了大量葫蘆形的典型器物。炎黃子孫常以葫蘆作為祭祀禮器,天津博物館館藏中曾記載:“祭天器用陶匏(音páo),以象天地之性也?!币馑季褪侵冈诩捞斓臅r候祭祀禮器會使用粗陶和葫蘆來表現(xiàn)天地的質樸本性。
寓意美好 葫蘆文化流傳至今
葫蘆在我國栽培歷史悠久,距今已有7000多年。葫蘆嫩時可作蔬菜食用,據(jù)《千金要方》、《本草綱目》等典籍記載,葫蘆的藤蔓、卷須、葉、花、果瓤及膜、種仁等均可入藥,常用于治療水腫、蛀牙、癰疽惡瘡等疾病。其入藥時稱為“壺盧”,入菜時稱為“葫蘆”。葫蘆果皮干后變成木質,其密封性好,自身又有一股清香之氣,無論盛藥、載酒或裝茶,都是難得的天然盛器。
中國先民崇拜葫蘆的原因有很多,一是葫蘆的形狀優(yōu)美,與女性懷孕和哺乳時飽滿的子宮和乳房十分相似,是母系社會女性崇拜的表現(xiàn);二是葫蘆多籽,容易繁殖,符合人們渴望繁衍子孫后代的美好心愿;三是在洪水肆虐的遠古時代,葫蘆如同西方傳說中的諾亞方舟一樣,是人們理想中躲避洪水的藏身之所;四是葫蘆常與追求成仙的道士和仙人結下不解之緣,人們渴望長壽健康,葫蘆也就成為云游天下的醫(yī)家、道人身邊的必伴之物,被認為是神仙器具;五是葫蘆外形圓潤、口小肚大,且與“福祿”諧音,它的枝莖稱之為蔓帶,諧音“萬代”,是世俗社會的吉祥物;六是古人將葫蘆視為陰陽合一的載體,古代婚禮上,新婚夫妻要將葫蘆剖成兩個瓢,用紅線相連來飲酒,稱為“合巹(音jǐn)”,寓意夫妻和諧美滿,后來婚禮上喝交杯酒的習俗就是由此衍生的。
歷經(jīng)了數(shù)千年的歷史積淀,葫蘆從廣泛的實用功能到被人們賦予了各種精神寄托,逐漸發(fā)展出一種葫蘆文化。葫蘆作為植物,生命力極其旺盛,藥食兼用;作為盛器,圓潤飽滿,能容納、包藏。懸壺濟世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追求長壽健康、平安吉祥、家族繁衍旺盛等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精神需求,葫蘆文化也成為中醫(yī)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