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韓彪
摘 要:通過對昆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種質(zhì)資源的調(diào)查,對保護區(qū)草甸植物帶進行了概述,分析了海拔與植物多樣性及坡向與植物多樣性的關系,并提出了相應的保護建議,以期為昆崳山植物群落及草本植物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草甸植物帶;灌叢;昆崳山
中圖分類號 Q94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06-0059-02
Abstrac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Germplasm resources in Kuny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titude and plant diversity, Slope Direction and plant diversity was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on were put forward, to facilitate the study of plant community and herbaceous plant in Kunyu.
Key words:Meadow-plant-belt; Thickets; Kunyu
1 保護區(qū)概況
昆崳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山東半島東部,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21°37′0″~121°51′0″,北緯37°12′20″~37°18′50″,跨煙臺市牟平區(qū)和文登市,總面積15416.5hm2,年平均氣溫11.8℃,年降雨量800~1000mm。保護區(qū)位于華北地臺膠東隆起區(qū)膠北古隆起中部,屬長白山系,嶗山山脈,主峰泰礴頂,海拔923m,為山東半島最高峰。
2 研究方法
在系統(tǒng)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采用線路踏查與樣地調(diào)查相結合的方式,對保護區(qū)草本種質(zhì)資源進行調(diào)查。根據(jù)文獻研究、實地考察以及物種鑒定的結果,對昆崳山草甸植物帶進行概述。
3 結果與分析
由于昆崳山自然保護區(qū)相對高差近900m,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氣溫、降水和風力的差別,形成了垂直的小氣候帶,不同海拔高度其植物類型也有著明顯的差別,形成了不同的植物帶[1-2]。保護區(qū)主要有2個明顯的植物帶:(1)森林帶:主要由赤松林、赤松闊葉林、落葉闊葉林等構成,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其中,赤松天然林,分布范圍廣,多分布在干燥、瘠薄的山脊和峰頂;(2)是草甸帶:主要由灌叢、灌草叢、草甸等構成,主要分布在海拔800m以上的山頂部,呈不規(guī)則斑塊狀混生。該植物帶由于受溫度、水分、大風等因子的影響,木本植物生長受抑,形成了以旱中生的芒草、狗尾草及中生的及繡線菊、杜鵑等構成的灌叢草甸群落,邊緣有白檀、大葉白臘、錦帶花、花木藍等灌叢分布。本文主要介紹草甸植物帶[3]。
3.1 灌叢 灌叢植被是由中生落葉灌木組成的一種植被類型。保護區(qū)灌叢主要類型有胡枝子灌叢、繡線菊灌叢、白檀灌叢、杜鵑灌叢等,在保護區(qū)內(nèi)呈塊狀零星分布[4-6]。
3.1.1 胡枝子灌叢 常見于山頂空曠地帶,在保護區(qū)見于山地頂部陰坡及溝谷中土壤肥沃地段,與森林或草叢鑲嵌分布,在無林地段群居成叢,蓋度40%~50%。群落中以胡枝子最多,混生三裂繡線菊、華北繡線菊、白檀、山楂葉懸鉤子、天目瓊花、多腺懸鉤子、錦帶花、圓葉鼠李、小檗等。草木植物以野古草、披針葉苔草、荻占優(yōu)勢,其次為龍芽草、堇菜、鵝觀草、地榆等。在胡枝子灌叢中有時還可見到一些低矮的喬木樹種散生,如櫟樹、堅樺和鹽膚木等,顯示出胡枝子灌叢是從破壞后的森林跡地上發(fā)育起來的,是森林破壞后正處于恢復演替過渡階段的植物群落[7]。這種灌叢通過自然演替,有可能恢復為森林植被。
3.1.2 白檀灌叢 多分布在海拔陰坡與半陰坡,高度1~2m,蓋度40%~60%。灌叢周圍多為落葉闊葉林或針葉林,如麻櫟林、栓皮櫟林、落葉松林等。伴生灌木種類主要有胡枝子、多花薔薇、莢蒾、天目瓊花、華山礬等。其次是三椏烏藥、錦帶花、連翹、鹽膚木、衛(wèi)矛、毛莓、繡線菊、郁李。草本以披針葉苔草占優(yōu)勢,另有唐松草、荻、敗醬、地榆、拳參、澤蘭、黃花菜等。白檀灌層中還有藤本植物纏繞其中,如葛、菝葜等。
3.1.3 繡線菊灌叢 由華北繡線菊、三裂繡線菊等種類組成,植株高度0.8~1.5m,蓋度40%~60%,分布在海拔較低的陰坡或溝谷中。伴生灌木有垂絲衛(wèi)矛、華北忍冬、尖葉杜鵑、胡枝子、鹽膚木、連翹、白檀、多花薔薇、花木藍(吉氏木藍)等。草本植物生長茂盛、種類繁多,以有野古草、菅草、鵝觀草、藎草、寬葉隱子草等為主,其次為地榆、柴胡、委陵菜、桔梗、輪葉沙參、翻白草、委陵菜、綿棗兒、地椒、蒼術等。
3.1.4 杜鵑灌叢 以尖葉杜鵑為主,常伴生荊條、垂絲衛(wèi)矛、溲疏、白檀等灌木。灌叢下草本植物主要有菅草、狗尾草、虎尾草等。生長為灌木或小喬木狀,經(jīng)初步調(diào)查,保護區(qū)主要構成樹種為麻櫟、蒙古櫟、槲櫟、枹櫟、短柄枹、水榆花楸、五角楓等。
3.2 灌草叢 主要分布在泰礴頂周圍山坡地帶及山頂部,由于常年受溫度、大風和水分的影響,植物高生長受抑,形成灌叢草甸。灌草叢是以中生或旱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為主要建群種,其中散生灌木的植物群落。保護區(qū)灌草叢的優(yōu)勢植物為旱中生,多年生野古草、白羊草、菅草、結縷草、大、荻等禾本科植物。中溫性的落葉灌木種類稀疏,并零星地分布于群落之中,又可分為菅草灌草叢和白羊草灌草叢2種類型。
3.2.1 菅草灌草叢 本群系的建群種為菅草,在數(shù)量上菅草占優(yōu)勢。和菅草伴生的灌木主要有荊條、酸棗和三椏繡線菊,常見的草本還有野古草等。主要是荊條一菅草群落和三椏繡線菊—菅草、野古草群落2個主要群叢。該群叢是保護區(qū)分布較廣的群落類型之一,常見于山地的陰坡或半陰坡,陽坡土壤深厚處也有斑塊狀零星分布。群落下的土壤條件較好,土層厚度30~50cm,有機質(zhì)為2%~4%。裸巖面積一般為15%以下。群落一般高度為0.8~1m,蓋度大于50%,最高可達80%以上。灌木層中以荊條最多,也有少量的酸棗、胡枝子、地椒等。草本層可分為2~3個亞層,第1亞層主要是菅草,還有白羊草、野青茅、野古草和蒿屬植物;第2亞層高度為20~40cm,組成種類有藎草、寬葉隱子草等;第3層高度在20cm以下,以披針葉苔草為主,還有南山堇菜、委陵菜、翻白草、結縷草等。該群落的立地條件較好,土壤肥厚濕潤,經(jīng)過近些年的封山育林,可以恢復[7-9]。
3.2.2 白羊草灌草叢 本群系的建群種為白羊草,在數(shù)量上以白羊草占優(yōu)勢,廣泛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區(qū)。組成群落的灌木主要是荊條和酸棗。該群落是保護區(qū)分布面積較大的群落類型。常見于山地的陽坡或半陽坡。生境特點是裸巖面積大,多在30%以上。群落下的土壤瘠薄,土層厚度15cm左右,土壤含水率為6%~10%,有機質(zhì)為1%~3%。群落特征是植物種類貧乏,結構簡單,群落蓋度低,只有20%~40%。草本層高50~80cm,以白羊草占有絕對的優(yōu)勢,在土壤稍深厚的地方可見到菅草,此外還有藎草、寬葉隱子草、翻白草、結縷草、米口袋等。灌木層以荊條為主,還有酸棗、小葉鼠李、達呼里胡枝子、地椒等。該群落立地條件較差,群落蓋度低,應加強保護,促進群落的進展演替[10]。
3.3 草甸 草甸植被分布在泰礴頂周圍海拔870m以上山頂坡,受氣候濕潤、寒冷、風大,土層較厚等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形成草甸植被。組成植被具有耐寒、耐風、喜濕等特性。草甸植被主要有莎草科的苔草屬、蓼科的拳蓼、薔薇科的地榆、菊科的烏蘇里風毛菊組成,另外有少量的禾本科、豆科植物及其他雜類草。群落的季相變化較為明顯,外貌較為華麗;草甸中的各種植物以中旱生的植物為主。草叢一般不高,蓋度多在60%~85%,群落結構較為簡單[9]。
4 討論
4.1 海拔與植物多樣性 在昆崳山保護區(qū)內(nèi),海拔高度對植物多樣性的影響非常明顯,大約在海拔800m和870m外出現(xiàn)了具有重要生態(tài)學意義的2個海拔高度帶。在800m以下主要是森林帶,群落類型主要由喬-灌-草構成,植物多樣性豐富;在800~870m主要是灌叢和灌草叢,群落類型以灌-草構成,植物種類減少明顯;在870m以上主要是草甸,群落類型單一,主要由草本植物構成,植物種類較少[10-13]。
4.2 坡向與植物多樣性 通過調(diào)查對比發(fā)現(xiàn),不同坡向條件下,草甸群落的多樣性表現(xiàn)為半陽坡最高,陽坡次之,陰坡和半陰坡偏低。如此看來,在昆崳山這種高差較大的山地中,陽坡和半陽坡的光照條件較好地滿足了植物生產(chǎn)的熱量要求,多樣性較高。
4.3 多樣性保護 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草甸植物帶是昆崳山保護區(qū)的重要植物地帶,在生態(tài)平衡中起著關鍵作用。但由于灌草叢的立地條件差,群落類型單一,一旦遭到破壞將很難恢復。建議今后減少人為干擾,在代表性的區(qū)域建立原地保護區(qū),加大保護力度[12]。
參考文獻
[1]王玉濤,郭衛(wèi)華,劉建,等.昆崳山自然保護區(qū)生態(tài)系統(tǒng)服務功能價值評估[J].生態(tài)學報,2009,29(1):523-531.
[2]杜寧,郭衛(wèi)華,吳大千,等.昆崳山典型林下灌草層植物種間關系研究[J].山東大學學報(理學版),2007(03):74-80.
[3]盧寶明,邢韶華,崔國發(fā),等.北京山地植物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比較[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10,32(s1):36-44.
[4]劉丹,亓文英,高廣臣,等.昆崳山珍稀瀕危野生林木種質(zhì)資源調(diào)查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3,41(35):13579-13581.
[5]馬克平,黃建輝.北京東靈山地區(qū)植物群落多樣性的研究Ⅱ豐富度、均勻度和物種多樣性指數(shù)[J].生態(tài)學報,1994,15(3):24-32.
[6]劉思慧,劉季科,王應祥.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自然保護區(qū)[J].世界林業(yè)研究,2002,15(4):47-54.
[7]蘭思仁.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植物物種多樣性研究[J].林業(yè)科學,2003,39(1):36-43.
[8]馬曉勇,上官鐵梁.太岳山森林群落物種多樣性[J].山地學報,2004,22(5):606-612.
[9]李旭華,鄧永利,張峰,等.山西龐泉溝自然保護區(qū)森林群落物種多樣性[J].生態(tài)學雜志,2013,32(7):1667-1673.
[10]李文清.山東林木種質(zhì)資源概要[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11]高賢明.暖溫帶若干落葉闊葉林群落物種多樣性及其與群落動態(tài)的關系[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01,25(3):283-290.
[12]陳靈芝.中國的生物多樣性現(xiàn)狀及其保護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13]孫越,夏富才,趙秀海,等.張廣才嶺溫帶次生針闊混交林物種組成和群落結構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17,37(10):3425-343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