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叭龂?,是埋藏在每一位中國人心中的夢。桃園結義、三顧茅廬、赤壁烽火、三家歸晉……真實的三國時代,你可曾知曉?曹操、關羽、諸葛亮等傳說中的文臣武將可曾在歷史中留下了生活痕跡?答案就藏在一場難得一遇的展覽之中。
2019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三國志”特展曾成為現(xiàn)象級中國歷史文化展,引發(fā)了一場海內(nèi)外的“三國熱”。在中國傳統(tǒng)新年到來之際,三國頂級文物再次集結在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中日雙方專家歷經(jīng)三年時間共同考察尋訪國內(nèi)10多個省市及自治區(qū),走訪近40余家文博單位,從中精選出170余組珍貴的歷史文物,以多元的視角重現(xiàn)了真實的三國時期歷史風貌,展示了三國時代文物考古研究新成果,帶你領略一個“看得見的三國”。
現(xiàn)在就請各位跟著小編品賞幾件重磅展品,一同煮酒論英雄,穿越到那個波譎云詭的三國時代。
漢 銅車馬甘肅省博物館藏甘肅省武威市雷臺墓出土,這是首次發(fā)現(xiàn)大批、成組的銅質車馬俑,也是迄今所見規(guī)模最大的一批,包含騎馬武士、銅馬、銅軺車、銅輦車、銅斧車等。
明 關公銅坐像MARKET高172厘米 寬118厘米 厚98厘米河南新鄉(xiāng)市博物館藏銅鑄像,關公呈坐姿,頭部裹巾,身穿鎖甲,面容嚴肅威嚴,長須垂于胸前,右手握拳,橫于右腿上方,左手按壓左腿,造型與常見的關公像有所不同。從唐宋時期開始,關公崇拜文化逐漸發(fā)展起來,歷史人物關羽被不斷神化。盡管正史并未詳細記載關羽的容貌,但并不妨礙人們把想像的體貌特征附加給他,逐漸形成了今天所習見的威武雄壯的關公形象。
1東漢-三國魏 “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石牌通長10.95厘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河南安陽西高穴曹操高陵出土,為曹操生前所用武器的銘牌,這是當時認定“曹操高陵”的關鍵證據(jù)之一。
2三國 童子對棍圖漆盤高1.8厘米 口徑14厘米 底徑6.8厘米三國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館藏
木胎,表層髹漆。器型敞口,淺腹,內(nèi)底有兩道同心圓式凸弦紋,將其分為三個區(qū),分別描繪云龍紋、魚、蓮蓬、水波等紋樣,最中心有山峰,山前兩童子持棍對舞,漆盤外壁髹黑紅色漆。盤底部用朱紅漆書“蜀郡作牢”四字銘。這件漆盤出土于安徽馬鞍山東吳墓,墓主人為東吳大將朱然,他在擒關羽、奪荊州的戰(zhàn)役中立下大功,亡于赤烏十二年(公元249年),孫權為之素服舉哀。朱然墓共出土漆器60余件,采用多種漆藝,是極為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漆盤底部的“蜀郡作牢”表明其產(chǎn)地為漆器生產(chǎn)中心之一的蜀郡,蜀郡漆器出現(xiàn)在東吳墓中,或表明盡管吳蜀之間存在對峙,但經(jīng)濟文化層面的交流并未斷絕。
3三國吳 褐彩神鳥瑞獸紋青瓷盤口壺高21.6厘米 口徑10.4厘米 底徑13.4厘米南京市博物總館藏
出土于南京大行宮地區(qū),器身盤口,束頸,鼓腹,肩部貼塑佛像和雙首連體鳥形裝飾物以及鋪首銜環(huán)。壺身表面施青釉,在釉下以黑褐色彩描繪出卷草紋、云氣紋及各類神獸紋飾,整個腹部共有39只珍禽瑞獸,應當與當時觀念中的“祥瑞”有關。這件釉下彩盤口壺已屬于比較成熟的釉下彩技法,將以往關于釉下彩出現(xiàn)于唐代的認識提前到三國時期。
三國吳 青瓷羊高25厘米長30.5厘米南京市博物總館藏出土于南京清涼山東吳墓,青瓷羊造型生動,挺胸昂首,口部微微張開,四肢蜷曲,頭生彎角,肩部有雙翼,帶有宗教意味。青瓷羊整體施綠釉,晶瑩無瑕,燒制時頭部朝上擺放,因此在臀部留下環(huán)形的支墊痕跡。羊頭頂部開一圓孔,推測其原為燭臺或酒尊。這類青瓷羊為越窯的典型產(chǎn)品,東吳時出現(xiàn),沿用至東晉時期,并且傳播到朝鮮半島。
三國魏-西晉 “魏歸義氐侯”金印印面縱2.25厘米 橫2.25厘米 高2.5厘米甘肅省博物館藏據(jù)傳出自甘肅西和縣,金質,鑄造成型,印文后刻。方座,雙峰駝鈕,體表以密集短線表現(xiàn)毛發(fā),身下有穿,用以系綬帶,印文為“魏歸義氐侯”。駝鈕一般用于北方或西北少數(shù)民族首領印章之上,“歸義”為“慕義歸化”之意,是古代中原王朝對于歸附的周邊民族常見稱呼。史書記載,東漢末天水楊姓為氐人之大帥,后遷徙到仇池,曾被曹魏冊封為“百頃氐王”,魏、蜀對峙時常爭取西北氐羌的支持,對其首領封官拜爵,“魏歸義氐侯”金印當與這段歷史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