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陸陽
2020年第一場青春偶像舞臺上的戰(zhàn)爭,打響了。3月12日,愛奇藝上線《青春有你》第二季(下文稱“青2”)。100多位美少女同臺PK,一開播,就賺足了熱度。首輪投票結束后,排名第一的是個讓人意外的名字——虞書欣。
25歲的虞書欣,當訓練生其實才一個多月。她是先以演員身份出道的,兩年時間從小配角到主演。2020年一開年,已有兩部劇與觀眾見面。虞書欣的演藝路,看上去順風順水。
她也參加過2016年的一檔綜藝,當時就被稱為“泥石流小姐”。
這次“青2”甫一露面,她就讓導師和訓練生猝不及防。推門進入、疑惑退出又滿是糗態(tài)地回來,導師忍不住問:“是演了一部情景劇嗎?”第一期舞臺表演時,觀眾席上的她被攝影師給特寫最多,浮夸的表情和動作,讓她在喜提熱搜的同時,被網友直呼為“作精”。
但是,隨著更多內容和物料的放出,網友們又在這個人物身上找到了獨特的歡樂,反感diss變成了理解疼惜,認為她“作得可愛”,甚至在排名公布后,稱她是“一顆冉冉升起的小作星”。“虞書欣”這個名字,成為網絡選秀的又一場狂歡。
2018年,中國偶像組合元年,也發(fā)生過類似的事?!秳?chuàng)造101》的女團選拔中,一路爭議極大的“村花”楊超越逆風翻盤,神奇出道,化身“錦鯉本鯉”。
當時有位傳播學專家鄒振東,是這樣分析的:輿論世界有一種哲學,叫“弱傳播”,簡單地說,就是現實中的弱勢群體就是輿論中的強勢群體,輿論中能量總是朝著有利于現實弱者的方向運動。
虞書欣、楊超越這樣的選手,在臺上有另一種能力,就是傳播力。它有個更通俗的名字——“流量”。
這也是過去與現在、國內偶像制造業(yè)與日韓最大的不同。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的人,現在都還在懷念那個娛樂圈的美好年代。曾經的我們也好,現在的日韓也好,共同之處是在一個高度活躍的音樂市場里跑馬圈粉,推出偶像。
唱跳組合可以擴大圈層、吸粉擴容,探索不同的類型、不同的審美,但到最后,還是要轉化成音樂作品,來占領市場。不管是圈內還是粉絲,對偶像的定義是顏值與個人擔當結合,舞蹈、聲樂、說唱、表現力總會占一樣。哪怕走“養(yǎng)成系”路線的偶像,把“買碟送券”變成了“買券送碟”,創(chuàng)作不再那么重要,但仍保有一套自己的選拔標準。
而現在,音樂市場輝煌不再,成名多年的明星,尚且要轉向綜藝、影視。何況是剛嶄露頭角的訓練生呢?“出道即巔峰”在很多人那里,不是一句笑話。
綜藝節(jié)目希望開拓市場,解開行業(yè)困境,這是好事。審美多元化的時代,我們也需要新的青春偶像。沒有定義,不存在標簽,但請不要把贏得市場的武器歸于“人設大戰(zhàn)”。
當人設贏了實力,對華語樂壇來說只是一場災禍??v然節(jié)目讓我們找到快樂,卻留不下真正硬核的女團。我們需要的是救治之藥,不是自傷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