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如意
摘要:童畫是一件與人交流的形象語言,抒發(fā)著孩子的情感,表現(xiàn)著孩子對周圍一切的認知和初識,然而能說會道,有著天馬行空般想象的他們常常無法運用畫筆在畫紙上展現(xiàn)自己內心勾勒的童話世界。在實踐中,我們對提高幼兒的繪畫能力進行了一些探索,以此來改善幼兒想象能力與實踐繪畫能力之間的差距問題。
關鍵詞:想象;繪畫;差距
兒童繪畫發(fā)展進程是由抽象到象征最后到寫實,當老師問“想畫什么?”孩子們以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告訴你,老師又問“會畫什么?”孩子們面面相覷,實際繪畫無從下手,這個是在摒棄傳統(tǒng)臨摹畫,使用以創(chuàng)意和想象為主要內容的繪畫活動后遇到的又一難題,在課堂上大班的孩子們對老師提出的繪畫主題興趣濃厚,沒有繪畫技巧的束搏,僅僅把美術活動看做是一種情感的表達,課堂上的討論氣氛分外熱烈,常常會有孩子突然冒出出人意料的想法,讓人忍不住點頭稱贊,但一進入繪畫過程,與剛才的熱鬧相比作業(yè)本上的畫面就顯得過于“安靜”了,教師滿耳朵充斥著“我不會”“怎么畫呀”的聲音,又或者是整組整組的出現(xiàn)類同畫面,想象和創(chuàng)意不翼而飛。
童畫抒發(fā)著孩子的情感,表現(xiàn)著孩子對周圍一切的認知和初識,然而這樣一種美好的形象語言卻無法被如實表達,原因何在呢?在對所帶大班進行觀察分析后發(fā)現(xiàn):
缺乏在日常生活中對周圍事物的觀察,抓不住實物的特點、形態(tài)、情趣等,感官認識不夠和真實的情感體驗的缺乏導致無法在腦子里形成美術印象,如此無從下筆。
其次缺乏技能上的學習和訓練。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傳統(tǒng)的臨摹教育被老師們視如禁忌,訓練不能強壓在繪畫上,但正因為這樣我們往往會在不知不覺中把對幼兒美術技能的學習和訓練也隨之放任,在所謂的自由繪畫中消失殆盡,導致會想、會說而不會畫的場面。
對童畫的評價過于單一,導致幼兒退宿膽怯心理不敢自信的繪畫,一堂美術課后,老師總是會有針對性的評價部分優(yōu)秀的幼兒作品,受到表揚的總是不外乎那么幾個孩子,構圖豐富飽滿、用色干凈、漂亮固然好,但是這些評判都來自成人的眼光,沒有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就給她們貼上了我不如她或他畫的好的標簽,日積月累的時間里給孩子帶來的是一種繪畫信心的喪失,導致無法真正把自己所想的大膽的畫出來而去不斷地模仿評價中認為優(yōu)秀的幼兒作品。
進入大班的幼兒能用語言來表達內心所勾勒的童話世界,有著豐富的想象,但是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很少有幼兒能運用畫筆在畫紙上獨立的展現(xiàn)自己的想像。我們需要的繪畫活動并不是一味放任式的涂鴉,也不是以達到多少技能為目標的訓練,而是讓兩者相輔相成。
有針對地縮小兩者的差距,提高幼兒的繪畫能力,在教育實踐中我們改進了原有的策略:
(一)創(chuàng)情境,增體驗,激興趣。
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并不是由教師一味忙碌的布置,讓環(huán)境“活”起來,就需要動用幼兒的智慧一起來參與布置,它不需要有多少的精致,也不需要有多大的創(chuàng)意,而是通過讓幼兒參與其中,經(jīng)歷觀察、構思、想象和落實到行動這樣的過程。給幼兒提供自由的繪畫空間,引導幼兒走進生活,觀察身邊的實物及事物,學會用簡單的語言描述它。當教室里的某個角落留下孩子自己的筆跡時,我們總會看到這樣一幅場景,幼兒很主動的跑到家長面前,自豪的說“這個是我畫的,看,多漂亮啊!”成就感讓幼兒體會到了繪畫的意義和樂趣,繪畫更主動了。
(二)選材凸顯年齡特點和興趣。
興趣是推動幼兒積極主動學習的助燃器,所以抓住興趣和年齡特點來選材是很有必要的。大班的孩子好動,語言表達能力較強,有了自己特定的想法和主見,對知識性的東西特別感興趣,他們的繪畫想法可能會超越時空,邁越古今,教師要善于記錄和挖掘貼近幼兒生活或者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展開想象進行創(chuàng)作。
(三)巧借繪畫日記促發(fā)展。
《綱要》指出:“幼兒的學習主要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以生活為基礎,建立在生活之上?!泵佬g活動如果僅僅停留在一堂美術課上,那么這樣的美術活動是枯燥而乏味的,有許多孩子回家后都喜歡涂涂畫畫,在問起繪畫的內容時,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他們記錄的就是一日生活中印象最深的事,結合美術課上習得的繪畫經(jīng)驗無處可用的實際情況我們想到了開展繪畫日記,為幼兒提供一個繪畫的平臺從生活中的點滴入手,讓幼兒用簡單的線條記錄下一天內有趣的事和物,并在一段時間積累后由教師編成一本講述孩子自己周圍故事的小畫冊,投放進區(qū)角后總能引起很高地關注度,讓每一個幼兒感受到自己繪畫的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傳遞快樂和繪畫經(jīng)驗。
(四)巧用多媒體,為想象與現(xiàn)實繪畫搭橋架梁。
幼兒是通過聲音、色彩來感受周圍世界的,借助多媒體可以打開幼兒的感官,接收與主題相關的前期經(jīng)驗,想象不在變的那么空洞而無所依據(jù)。例如《奇妙的世界》如何讓幼兒幻想出一個奇妙的世界,單一的憑空想象不切實際,在大量的幻燈場景下,在色彩的沖擊下,在或激烈或輕緩的音樂聲中相信想象變得不在遙遠,繪畫不會無從下手。多媒體一方面帶給我們帶來大量信息資源,為幼兒想象畫的構思提供了源泉,另一方面又為幼兒創(chuàng)造的美術作品提供了展示空間,是幼兒繪畫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技術手段。
(五)作品評價過程多元化,讓評價富有“童語”色彩。
搭建說“畫”平臺,解讀藏在童畫中的童語。畫前充分準備讓幼兒清楚自己想畫什么,需要哪些幫助;畫時大膽交流,說出想法,嘗試改進;畫后敢于分享我畫了什么,怎么畫的,還想畫什么。其次采用多種評價方式,自評、同伴評價、家長評等,堅持讓正面鼓勵激勵孩子,讓評價發(fā)揮作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M].2002年9月第2版,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1-289.
[2]解春榮.《解讀幼兒繪畫作品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早期教育,2011,第538期,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