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作為人們的交際工具和思維工具,語言中普遍地存在著性別差異現(xiàn)象。本文主要對漢語系統(tǒng)本身和使用過程中所存在的性別差異進行分析,探討產(chǎn)生這些差異的原因,力圖使人們對語言中的性別差異有更深刻地認識,使兩性在交際中能夠盡可能地理解對方,以減少交際中的誤解,更好地達到交際的目的。
關(guān)鍵詞:社會語言學 漢語 性別差異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社會的產(chǎn)物,承載著大量的社會文化信息,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演變在語言中都會得以體現(xiàn)。當前,我國社會已進入了深度轉(zhuǎn)型期,女性社會地位越來越高,兩性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重要,但由于歷史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兩性語言之間存在著亟待解決的差異問題。
語言中的性別差異問題是社會語言學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之一,上世紀初,丹麥的語言學家Otto Jespersen 在其著作《語言論:本質(zhì)、發(fā)展及起源》(Language: Its Nature,Development and Origin,1922)中提出女性語言的特點。1975年,Robin Lakoff的《語言與婦女地位》[1]發(fā)表,在社會語言學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戴煒棟(1983)[2]和楊永林(1993)[3]等人對相關(guān)理論進行了綜述,其代表了我國在語言性別差異方面的研究進程。此外還有張愛玲(1995)[4],許力生(1997)[5]以及蓋飛虹(1997)[6]等。他們均從不同方面分析討論了男女兩性語言中所存在的差異。
本文主要通過實地觀察、調(diào)查以及文獻分析等方法收集數(shù)據(jù),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對男性及女性語言中語音、詞匯、語法和會話風格中所存在的具體差異以及其原因進行分析,針對性地提出相關(guān)對策,以期減少因語言性別差異而引起的誤解,促進兩性和睦相處。
二.漢語中性別差異的表現(xiàn)
語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信息溝通、情感傳達及思維活動等都需要語言的參與。但在日常溝通中男性與女性的語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系統(tǒng)和語言運用中。
1.語言系統(tǒng)中的性別差異
1.1語音層面
生理上的不同導致男女在發(fā)音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女性聲帶薄且短而男性聲帶厚且長,這就使得女性音高要高于男性,所以女性的聲音往往尖細響亮,男性的聲音往往低沉渾厚。當然這里的音高指的是絕對音高,這種音高的差別不會對語義的表達產(chǎn)生影響,對語義產(chǎn)生區(qū)分作用的是相對音高,例如我們常見的聲調(diào)中四聲的不同就是其相對音高不同的結(jié)果。
一些社會心理因素也會對不同性別的發(fā)音造成影響。出現(xiàn)在北京話中的“女國音”自上世紀20年代黎錦熙先生提出來之后就倍受漢語語音研究者矚目?!芭畤簟敝傅氖牵罕本┡嗄瓿30焉嗝媲耙鬸、q、x發(fā)成近似舌尖前音z、c、s的現(xiàn)象。[7]這一現(xiàn)象只在北京15至30歲的女青年群體中存在,主要與這一群體的社會心理有關(guān),長久以來的社會風氣強調(diào)女性應(yīng)笑不露齒,說話溫聲細語,嘴巴不能張?zhí)?,所以就使舌面前音j、q、x的發(fā)音部位盡可能向前靠攏,直至與舌尖前音z、c、s接近。
1.2詞匯層面
任何語言現(xiàn)象都會在作為語言建筑材料的詞匯中得以體現(xiàn),男女性別差異在詞匯中也表現(xiàn)得非常明顯。
第三人稱代詞“他”在一般情況下是用來指代男性的,但在性別不明確或是沒有區(qū)分的必要時,也用“他”來指代。其復數(shù)形式“他們”亦是如此,“他們”不僅用來表示若干男性,當有男性也有女性時,也用“他們”來指代而非“他(她)們”。這種男性代詞包容女性的現(xiàn)象,我們姑且稱其為男性代詞的泛化使用,這一現(xiàn)象是以男性為標準而以女性為例外的陳舊思想觀念的體現(xiàn)。[8]
語言中的性別差異在詞匯的不對稱方面也有所體現(xiàn)。例如,當“老板”、“老師”所指代的對象為男性時,我們分別稱其女性配偶為“老板娘”、“師母”,但當其指代的對象為女性時,則沒有相應(yīng)的稱謂語來指代其男性配偶。[9]另外,一些辱罵女性的詞語如“水性楊花”“潑辣”“母夜叉”等,均沒有用來指稱男性的詞語與之相對應(yīng)。
此外,漢語中一些詞語的結(jié)構(gòu)也體現(xiàn)著男女性別差異。我們知道在漢語中,往往價值高的、地位高的排列在前,如:高低、貴賤、好壞等。而在由表男性的語素和表女性的語素所共同構(gòu)成的合成詞中,往往表男性的語素在前,表女性的語素在后,如:夫妻、父母、男女、郎才女貌、男婚女嫁等。
1.3文字層面
通過對漢字形體和結(jié)構(gòu)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漢語中的性別差異現(xiàn)象由來已久。
“女”字的古音讀作“奴”,“女”即“奴”之意,[10]一般從事一些家務(wù)勞動和雜活?!夺屆分羞@樣解釋“女”:“女,如也”,“如”也即“從”,表“從事,服從”的意思。由此可見,在造字之初,“女”字就體現(xiàn)出了男女社會分工的不同以及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隨后,在字形字義的演變過程中,帶“女”字旁的表貶義的漢字層出不窮,如“奸、妖、嫉、妒、婊、妓、嫖、娼”等,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在漢語發(fā)展史上一段相當漫長時間里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
此外,我們?nèi)粘I钪械娜嗣卜从持鴿h語中的性別差異。女性名字多用一些表陰柔之意的字,如表花鳥草木的“菊、蘭、艷、麗、鶯、鳳”等,表賢良貞德的“靜、惠、嫻、婷”等,而男性名字多用一些含陽剛之意的字,如表山河社稷的“浩、磊、宇、澤、洋、濤”等,表事業(yè)功名的“豪、志、冠、博”等。
2.語言運用中的性別差異
2.1話語風格
首先,就話題而言,女性往往會選擇一些與個人以及人際關(guān)系相關(guān)的話題,喜歡聊穿衣打扮、婚戀家庭方面的瑣碎的、具體的事情。而男性一般會談及政治、法律、軍事、體育以及工作發(fā)展前景。此外,女性在聊天時,話題轉(zhuǎn)變得比較緩慢,習慣保持話題的連貫性。而男性的話題通常轉(zhuǎn)變得比較突然,話題的連貫性不強,并且男性喜歡打斷別人的話題,表現(xiàn)出較強的競爭意識。
其次,在詞匯選擇方面,女性掌握的色彩詞匯遠多于男性,這在一些作家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來,通常女性作家作品中的顏色詞匯要多于男性作家作品中的顏色詞匯三倍左右。另外,女性的衣著打扮所涉及的顏色往往豐富多彩,而男性的衣著色彩較為單調(diào),可見女性的顏色辨別力要強于男性,因此,對于色彩的描繪女性往往比男性更精確。此外,女性在說話時經(jīng)常會使用一些語氣詞,例如:“啊、嗎、吧、呀”等,而男性卻較少使用語氣詞。女性在說話時還通常會使用一些表夸張意義的詞和感嘆詞來表達情感,而男性常用表實在意義的實體詞。女性在交談中還會經(jīng)常使用委婉語和閃避詞,如“大概、或許、可能”等給人以委婉、溫柔的感覺。
另外,在句式的選擇和使用方面,男性與女性也各有特點。據(jù)研究表明,女性在交際中使用疑問句的頻率為男性的2.5倍。[11]尤其是女性對于附加疑問句的“偏愛”致使附加疑問句被認為是女性的語言形式。女性之所以頻繁地使用附加疑問句,一方面是由于對自己的觀點認知度比較低,需要他人來加以肯定。另一方面,則是出于禮貌,使用疑問句來緩和語氣。而男性在交際中則較少使用疑問句式,更多地使用命令句和陳述句。這多是由于男性的控制欲和好勝心比較強,往往對自己的觀點深信不疑并喜歡指使他人。此外,女性還傾向于使用完整規(guī)范的句式,而男性則傾向于簡短省略的句式,例如,在打招呼時女性常說“吃飯了嗎?”,而男性則常說“吃了嗎?”[12]
2.2話語量
日常生活中,女性常被貼上“話癆”、“嘮叨”的標簽。西方有句諺語:即使北海水干了,女人的話也說不完。那么女性的話語量是否確實多于男性?其實,這一觀點值得商榷。生活中女性的語言通常冗長而委婉含蓄,女性在說話時喜歡渲染鋪墊,話語量相對較大;男性的語言通常簡短而直率,話語量相對較小。但這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場合,而在一些人多的正式場合,例如研討會、辯論賽或公眾發(fā)言等情況下,男性的發(fā)言概率以及話語量要遠超女性。因此,對于男性與女性話語量孰多孰少不能一概而論。
2.3語用原則
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是語用學的兩條重要原則。合作原則是由著名的美國語言哲學家格賴斯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提出來的,指的是交際雙方為達到溝通的目的需要互相配合。禮貌原則是由英國學者利奇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提出來的,強調(diào)在交際中要盡可能地禮讓,讓自己多吃虧以給予對方方便,讓對方感到受到尊重。在交際中,女性通常都會比較遵循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會通過點頭或說出“是、對、嗯”等方式對說話人的話題做出積極的回應(yīng),并且在對話中習慣于征詢對方的意見,會通過一些客套話夸大對方給予自己的方便。
但男性在交際中通常會忽視這些會話原則,如果他們對對方所談?wù)摰脑掝}不感興趣就會直接打斷,并且在提出自己意見時比較直接,不會顧慮太多對方的感受??傊?,女性在交談中以追求和諧的關(guān)系為目的,常以積極合作的態(tài)度推進和維系交際雙方的關(guān)系。男性在交談中更喜歡變現(xiàn)自己,常常會采取一些競爭的態(tài)度,因此,有的時候會違背會話原則。
三.漢語中性別差異的原因探究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語言中存在性別差異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性別因素之所以可以對語言產(chǎn)生影響,這與不同性別的人被期望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著重大的關(guān)系,同時也是人的自我意識與社會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總的來說,可以將其概括為以下三個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
1.生理因素
造成性別差異最根本的因素就是染色體,人體中共有23對染色體,其中22對為男女都相同的常染色體,另外一對性染色體對性別的分化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不同的性染色體導致了男性與女性其他一系列的生理差異的形成。其中對語言產(chǎn)生直接影響的就是發(fā)音器官的不同,前面已經(jīng)提到男性聲帶長且厚,女性聲帶短且薄,這就使得男性的發(fā)音相對較低沉,音域比女性寬,女性的語調(diào)相對較高,音高比男性高。因此,男性在交流中常用降調(diào),而女性在交流中多用升調(diào)。
2.心理因素
語言的使用是在大腦作用下進行的有意識活動,男性與女性在語言運用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差異與其心理認知的不同有著重大的關(guān)系。由于從小男生被灌輸?shù)乃枷刖褪且赂覉詮?、要積極進取、要成為“男子漢”;而女生被灌輸?shù)乃枷胪且獪厝岫饲f、善良友愛,這些思想的灌輸導致其從內(nèi)心深處要求自己朝著不同方向發(fā)展,從而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男性的性格特征在語言運用中表現(xiàn)為簡單直接,通常選擇較簡潔明了的詞匯和句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女性的性格特征在語言運用中就表現(xiàn)為委婉含蓄,常常會選用一些相對比較恭順的詞匯和委婉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此外,在青春期之后,男性和女性的性格特征都會進一步強化。男性會更加強烈地想要證明自己,在語言運用中往往盡可能多地爭取說話的機會。
女性則會更敏感、自信度降低,因此而更加注重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在語言運用中就表現(xiàn)為不敢大膽表達觀點,常用疑問句來尋求他人的認可,常用比較標準的語言變體來盡可能使自己顯得體面。
3.社會因素
長期以來男女社會分工有著明顯的差異,傳統(tǒng)的勞動分工致使男人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男性的社會分工和經(jīng)濟地位決定著其處于較為強勢的社會地位,而女性則處于附屬地位。長此以往,“男主外,女主內(nèi)”的觀念便深入人心,以致于在語言運用中,男性往往比較強勢,常用一些比較粗魯?shù)脑~、不規(guī)范的語法而不用擔心被指責。而處于從屬地位的女性在語言運用中則常常表現(xiàn)的比較禮貌和合作。正如王希杰所言:當一個女人說臟話的時候,男人有權(quán)利去指責“一個女孩子怎么可以這樣說話”,哪怕是一個常說臟話粗話的男人也有這個權(quán)力,是社會賦予男人的“特權(quán)”,賦予他們說粗話臟話的權(quán)利,賦予他們指責的權(quán)利,因為中國的文化規(guī)范對女性的語言有著比對男性語言更為嚴格的要求。[13]
四.結(jié)語
不同性別之間語言差異的普遍存在難免會造成一些誤解和分歧,給交際帶來困擾,那么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對于以上引起性別語言差異因素的分析,我們知道這些問題很難徹底地消除和避免,但我們可以盡可能地緩和這些矛盾。在交流中,男女兩性都盡可能地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多換位思考,學會理解、包容和關(guān)愛對方。
參考文獻
[1]Lakoff,R.Language and Womans Place[M].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5.
[2]戴煒棟.言語性別差異分析綜述[ 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3(12).
[3]楊永林.女子英語音韻語調(diào)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5).
[4]張愛玲.論女性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內(nèi)涵[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5(2).
[5]許力生.話語風格上的性別差異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2).
[6]蓋飛虹.會話中兩性差異研究新探[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
[7]孫汝建.性別與語言[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186
[8]李穎.漢語中的性別關(guān)注[D].曲阜師范大學,2004(4)
[9]官科.語言性別歧視的認知研究[ 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6(11)
[10]孫云鶴.常用漢字詳解字典[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359
[11]楊明明.語言使用中的性別差異研究[J].英語廣角,2016(9)
[12]王靜.從社會語言學看語言的性別差異[J].咬文嚼字,2011(8)
[13]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377——379
注 釋
1.Lakoff,R.Language and WomansPlace[M].New York: Harper and Row.1975.
2.戴煒棟.言語性別差異分析綜述[ J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3(12).
3.楊永林.女子英語音韻語調(diào)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5).
4.張愛玲.論女性語言的特點及其文化內(nèi)涵[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5(2).
5.許力生.話語風格上的性別差異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2).
6.蓋飛虹.會話中兩性差異研究新探[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
7.孫汝建.性別與語言[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186
8.李穎.漢語中的性別關(guān)注[D].曲阜師范大學,2004(4)
9.官科.語言性別歧視的認知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2006(11)
10.孫云鶴.常用漢字詳解字典[M].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359
11.楊明明.語言使用中的性別差異研究[J].英語廣角,2016(9)
12.王靜.從社會語言學看語言的性別差異[J].咬文嚼字,2011(8)
13.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377—379
(作者介紹:牛會麗,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yīng)用語言學對外漢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