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喬家大院——交響組曲》由趙季平先生作曲,易茗先生作詞,是為電視劇《喬家大院》創(chuàng)作的一部影視音樂交響作品,也是趙季平先生影視音樂作品的代表作之一?!秵碳掖笤骸豁懡M曲:“第六樂章:遠情”》作為本民族交響組曲的最后一個樂章,旋律動聽流暢,歌詞感人肺腑,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韻味,別具山西民間音樂特色。本文以《喬家大院——交響組曲:“第六樂章:遠情”》為研究對象,此作品簡介、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特征和藝術特色這幾個方面作為研究切入點,探討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征、藝術特色和情感表達,為讀者理解該作品以及如何創(chuàng)作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作品提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創(chuàng)作特征;藝術特色;情感內涵
【中圖分類號】J676?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3-0076-03
【本文著錄格式】李子亭.《喬家大院——交響組曲:“第六樂章:遠情”》的作品分析[J].北方音樂,2020,02(03):76-78.
1976年到21世紀初,是我國交響樂蓬勃發(fā)展的階段,各種交響樂形式都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包括本文要提到的“交響組曲”。民族交響組曲《喬家大院——交響組曲》作為趙季平先生影視音樂作品的代表作之一,體現(xiàn)了其多年來堅持走民族化交響樂創(chuàng)作道路的思想和他精神世界濃郁的故土情結,研究該作品對于探討如何創(chuàng)作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很有意義。
一、作品簡介
(一)作曲家簡介
趙季平,著名作曲家,國家一級作曲,1945年8月生于甘肅省平涼市,先后畢業(yè)于西安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他是廣袤的黃土地上養(yǎng)育的音樂驕子,也是一位身兼數(shù)職,一直為中國民族音樂走向世界而奔走的社會活動家。是目前我國影視音樂界獲獎最多、獎次最高的音樂家,被稱為“中國音樂界里程碑式的人物”,創(chuàng)作了《好漢歌》《天時地利人和》《笑傲江湖》《還我一個太平天下》等音樂佳作。
趙季平先生在影視音樂創(chuàng)作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對音樂語言的運用自然貼切,對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動得體,能夠有力地表現(xiàn)人物個性,充分敘述人物之間的矛盾關系,巧妙促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升華影視作品內涵[1](曹廣壯,2012)。
趙季平先生的影視音樂創(chuàng)作之所以如此成功,不僅在于他將民間音樂與西方創(chuàng)作技巧相結合,更多地關注了人文本身、歷史時代和人文環(huán)境所表現(xiàn)出來的情感,并對民族音樂和傳統(tǒng)音樂進行了深入挖掘,這些與他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是密不可分的。
(二)詞作家簡介
易茗,詞作家,是近年來活躍于中國電視劇歌詞創(chuàng)作領域的著名作家,正逐漸成為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由于他在傳統(tǒng)文化和古典文學方面的深厚造詣,他的作品大多具有典雅的風格,濃厚的歷史韻味和文化氣息,還帶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勸善意識,他的許多作品已成為經典之作,如歌曲《大宅門》《渴望》等。
(三)作品簡介
《喬家大院——交響組曲》,是由趙季平先根據其作曲的電視連續(xù)劇《喬家大院》音樂的基礎上改編而成。
全曲分為六個樂章——序曲、立志、愛情、商路、煉獄、遠情。
樂曲描述了清代山西商人喬致庸坎坷的人生經歷,反映了一代晉商“節(jié)儉勤奮,明禮誠信,精于管理,勇于開拓”的精神,在當今中國具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組曲以民族交響樂的形式表現(xiàn)晉商精神,融合了多種音樂元素。樂隊方面,除了運用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外,還運用了山西晉中特色樂器晉胡和二股弦,具有濃郁的山西地方音樂的特色。
“第六樂章——‘遠情”與電視劇主題歌《遠情》同名,獨唱(譚晶)和合唱的形式配合樂隊的演奏顯得大氣磅礴,將整個交響組曲推向高潮。
二、作品分析
(一)創(chuàng)作特征
1.分析報告
本曲結論為其中一個樂段是循環(huán)結構的循環(huán)再現(xiàn)復二部曲式。全曲由前奏、A樂段、B樂段和尾聲四部分構成,全部統(tǒng)一建立在D徵民族調式上,是對“第一樂章:序曲”的再現(xiàn)。
全曲主題的特色:全曲共有三個主題,均由該交響組曲的“核心動機”——G、A、D三音(唱名為“do、re、sol”)創(chuàng)作發(fā)展而來。主題一是一系列富于感染力的動機型節(jié)奏的動力性展開,保留了“第一樂章:序曲”中引子的音符等分遞增的關系,文獻[3]指出第二小節(jié)首冠音式的下行級進有如嘆息一般(王安軍,2009),各樂曲之間層層疊進;主題二的旋律具有強烈的語義性,也圍繞具有山西特色的四、五、七度音程跳進創(chuàng)作而來;主題三由五度音程疊置所構成的特性核心動機發(fā)展變化而來。這三個主題都來源于第一樂章,與第一樂章遙相呼應,首尾相照,主題曲調都由山西民歌曲調改編而成,都取材于山西民間,都具有深厚的山西民間音樂的特點。
前奏A(1—19小節(jié))由a1樂句(8小節(jié))和a2樂句(11小節(jié))構成,這部分創(chuàng)作手法運用了民間音樂的“同頭換尾”手法,a2樂句是a1樂句的同頭變奏。a1樂句再現(xiàn)了第一樂章中引子的素材,首尾呼應,材料來源于山西特性音列“sol、do、re”。a2樂句由a1樂句變化發(fā)展而來,進行了加花變奏,由山西晉中當?shù)靥厣珮菲鲿x胡、二股弦來主奏。晉胡的音色渾厚圓潤,二股弦的音色高亢明亮,二者的搭配運用展現(xiàn)出濃厚的山西民間音樂的風味,而且?guī)в泻軓姷臍v史滄桑感,一下子就把觀眾拉回到那個年代山西喬家大院的故事里。該部分調式為G宮民族七聲調式與D徵民族七聲調式的綜合。
A樂段(20—43小節(jié))是單二部曲式,由A部分(12小節(jié))和A1(12小節(jié))部分構成,為方整性樂段。A部分由b1樂句(8小節(jié))和c1樂句(4小節(jié))構成,A1部分由b2(8小節(jié))和c2(4小節(jié))兩個樂句構成,因為這兩個部分的樂句構成了循環(huán)性發(fā)展,因此這個樂段是循環(huán)結構。A部分的旋律進行富有動力性,充當“起興”的作用。b1樂句又可以劃分成兩個規(guī)整的四小節(jié)的同頭小樂句,第二個小樂句由第一個小樂句第二小節(jié)和第四小節(jié)的音移高、移低了小三度變化發(fā)展而來,文獻[2]指出A部分材料運用了山西民歌《交城山》中的特征音列“l(fā)a、sol、升fa、re、mi”(五度的級進下行音階),進行了加花和變形的創(chuàng)作,將此音列作為本樂章的核心音列,一同搭配變形的晉劇民族徵調式的核心音列“re、do、xi、la、sol”和四度上行的山西特色音程來進行創(chuàng)作(孫培芮,2016),運用山西特色音列“sol、do、re”作為該部分的起始樂句,使音樂彰顯出濃郁的山西地方特色。加入的女聲獨唱實際是劇中主人公內心深情的傾訴,歌詞一字一嘆。c1樂句的材料圍繞山西特色音列“sol、do、re”和二、四、五度音程跳進創(chuàng)作而來,由兩個完全相同的小樂句構成,旋律創(chuàng)作運用了晉劇中的過場間奏音樂,配上了“咚嗆里個隆冬嗆”的襯詞,加入四部合唱,整體像是號子般鏗鏘有力,表現(xiàn)了主人公無所畏懼的精神,首尾呼應,點明中心。A1部分由b2(8小節(jié))和c2(4小節(jié))兩個樂句構成,充當“承上啟下”的作用。b2樂句與b1樂句的音符除了最后兩小節(jié)外完全相同,只是最后兩小節(jié)進行了四度大跳,旋律進行更加舒展,音樂情緒越來越高漲,c2樂句完全重復了c1樂句,最后完滿結束于主七和弦上。該部分調式為D徵民族七聲調式。
B樂段(44—73小節(jié))也是單二部曲式,由B部分(20小節(jié))和C(10小節(jié))部分構成,是非方整性樂段。B部分由d1樂句和d2樂句構成,為兩個同頭樂句,d2樂句是d1樂句的加花變奏。兩樂句材料圍繞山西特色的二、四、五、七度音程跳進創(chuàng)作發(fā)展而來,旋律更加舒展自由,音程多次大跳。歌唱形式上,在獨唱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四聲部齊唱,表達了主人公內心情感的激烈與宣泄;d2樂句是全曲的高潮部分,前四小節(jié)旋律與d1樂句完全相同,而后又反復了一遍,之后又將d1樂句的后四個小節(jié)重復了一遍,最后的長音表現(xiàn)出主人公內心的久久不能平靜。C部分由c3樂句和c4樂句構成,都由A樂段中的c1樂句變化發(fā)展而來,再現(xiàn)了A樂段中的材料。該部分材料來源于主題二,c3樂句前四小節(jié)與c1樂句一樣,由第二個小節(jié)稍加變化發(fā)展而來的最后一個小節(jié)在每個音上都加上了跳音記號,感覺音樂形象的漸行漸遠。c4樂句的旋律完全來源于c1樂句,但從頭至尾的連音線使旋律更加流暢,由晉胡、二股弦主奏,與前奏前后呼應,使樂曲像是對主人公一生的寫照。最后完滿終止于主七和弦。該部分調式為D徵民族調式。
尾聲(74—84)的材料來源于對山西特性音列“sol、do、re”以及具有山西特色的四、五、七度音程大跳地運用,音區(qū)跨度很大,一以貫之的連音線使旋律更加自由,以“女聲獨唱”為主,在女聲獨唱的基礎上又加入了四部合唱,在不同的聲部重復旋律,用豐滿和聲渲染和重復主題,展現(xiàn)出波瀾壯闊的氣勢,聲遠情長的音樂氛圍強化了主題情緒,表達了主人公對坎坷一生的嘆息,意味深長。最后以K46—D—T完滿終止。46該部分調式為D徵民族調式。
本曲調式調性統(tǒng)一建立在D徵民族調式上,與第一樂章前后呼應,首尾一致,調性統(tǒng)一,體現(xiàn)了典型的山西民歌所特有的調性色彩。
樂章在借鑒吸收西方先進作曲技術的同時,還展現(xiàn)出濃郁的山西地方特色,在突出“地域性”的同時,又體現(xiàn)出“全球性”,使作品真正達到了雅俗共賞,中西交融的完美境界。
(二)藝術特色
1.時代背景
從1976年到21世紀初,是中國交響樂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中國交響樂事業(yè)的各個方面都呈現(xiàn)出新的局面,最顯著特點是中國交響樂逐漸走向多元化的發(fā)展道路。
誕生于這一階段的“新潮音樂”流派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這一流派的新潮流作曲家們在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的主流方面,立足于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深入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音樂,大膽吸收世界現(xiàn)代音樂觀念和創(chuàng)作手法,應用于交響音樂創(chuàng)作領域,使創(chuàng)作更具有中國特色。中國交響樂創(chuàng)作自此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并深刻地影響了之后中國交響音樂的創(chuàng)作。
2.創(chuàng)作背景
《喬家大院》的故事發(fā)生在山西,配樂也需反映山西濃郁的民間風情。動筆前,趙季平先生曾多次趕赴山西,深入民間采風,過了黃河,直到忻州、平遙,在晉南聽蒲劇,在晉中觀晉劇,耗時三年才終于完成了這部交響組曲的創(chuàng)作。
3.藝術特色
山西有“民歌的海洋”之稱,山西民歌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旋律優(yōu)美,易于演唱,真情真摯,尤其是歌詞,來源于生活,非常生動,鄉(xiāng)土氣息濃郁,廣為流傳。山西民歌以徵調式,商調式最為多見;音調結構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以四度音調為基本特色的五度三音列結構;作曲技術方面,在山西民歌中很多表現(xiàn)為四、五、七度音程跳進與激進相結合的旋法;小調結構規(guī)整,體現(xiàn)“起承轉合”的規(guī)律。晉劇是山西的民間戲曲劇種之一,樂章的“遠情”唱腔是晉劇徵調式唱段核心音列“l(fā)a、sol、升fa、re、mi”的直接應用。
《喬家大院——交響組曲》所用的音樂素材基本來源于《喬家大院》電視劇音樂的素材。這些素材具有山西民歌的特點,是由五度音程疊置構成的特性核心動機“由G、A、D三音(唱名為‘do、re、sol)構成”發(fā)展變化而來的。
樂章從創(chuàng)作特征來分析,具有鮮明的“民族性”。例如除了上述主題材料的來源與旋律的創(chuàng)作手法,樂章許多樂句與段落的構成,都采用了我國民間音樂特有的結構形式,反復出現(xiàn)的中國民間音樂中常見的“句句雙”結構,還有很多地方都采用了中國民間音樂常用的“魚咬尾”手法;全曲為D徵調式,體現(xiàn)了典型的山西民歌的調式特征;樂器配置方面,合理運用了晉中當?shù)靥厣珮菲鲿x胡、二股弦和其他打擊樂器來伴奏。富有山西風格的音樂,將晉商喬致庸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并凝結成一個地域乃至時代的縮影。
這一樂章的歌唱形式以“女聲獨唱”為主,和序曲相呼應,混搭使用了女聲獨唱、四部齊唱、合唱的形式,用豐滿和聲渲染和重復主題,完美地表現(xiàn)與渲染了音樂情緒,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這一樂章的歌詞也同樣別具特色。這里不得不提到電視劇《喬家大院》的故事,該劇以喬家大院為背景,講述了“一代傳奇晉商”喬致庸被迫棄文從商,在經歷千難萬險后終于實現(xiàn)“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故事。
作為《喬家大院——交響組曲》的最后一個樂章,第六樂章成功地總結、升華了前幾個樂章所表現(xiàn)的主題。這一樂章表達了晚年的喬致庸在歷經坎坷之后的人生主張。整首歌詞簡潔凝練,情深意切,描述了喬致庸對前塵往事的追憶,對時光飛逝、世事無常的感慨,和他對勝負成敗的豁達,還有對“匯通天下”理想的追求以及他重情重義的高尚情懷,完美的表現(xiàn)了晉商“節(jié)儉勤奮,明禮誠信,精于管理,勇于開拓”的精神與道德境界。歌詞通俗易懂,貼近生活,雖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寫得刻骨銘心,感人至深,讓觀眾感同身受,最難能可貴的還是傳遞了一種博大的“匯通天下”“天下大同”的人生價值追求,值得人們深思。
三、結語
《喬家大院——交響組曲:“第六樂章:遠情”》作為趙季平先生為電視劇《喬家大院》重新創(chuàng)作的影視音樂作品的最后一個樂章,成功地將西方先進的作曲技法和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曲手法以及山西特色的民間作曲技術相結合,合理地運用了山西當?shù)靥厣珮菲鲿x胡、二股弦和其他打擊樂器,利用女生獨唱、齊唱,合唱的形式完美地表現(xiàn)了音樂形象,歌詞意境唯美,感人至深,體現(xiàn)了地道的山西民間音樂的特色,使作品中西交融,至真至善。作品反映了趙季平先生在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的杰出成就,為如何創(chuàng)作具有中國地方特色的音樂作品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鑒。
參考文獻
[1]曹廣壯.論趙季平電影音樂風格及創(chuàng)作特征[J].電影文學,2012(12).
[2]孫培芮.論交響組曲喬家大院的山西民間音樂元素[J].北方音樂,2016(11).
[3]王安軍.趙季平喬家大院交響組曲創(chuàng)作研究[D]. 2009(6).
[4]王安軍.散點透視繪長卷——趙季平喬家大院交響組曲的曲式結構[J].北方音樂,2012(12).
[5]王安軍.繼承與發(fā)展的交響——趙季平喬家大院交響組曲藝術成就[J].藝海,2011(12).
[6]張瑋茜.樂壇神筆——趙季平[J].青年文學家,2018(5).
作者簡介:李子亭(1996—),漢族,山西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音樂史及民族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