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鳥子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廣傳為坊間佳話。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寫下的《豬肉頌》讓人讀來食欲大增,東坡先生的“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讓人誦之垂涎三尺,陸游的《食粥》更給人一種超脫自然的生命情懷。一日三餐、一粥一飯、一菜一湯,不僅僅是生活的延續(xù),也是我們成長的能量。美食,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碟美肴、一盞黃酒、一輪明月、一位摯友,這說不盡的舌尖之食,道不清的味蕾情懷,此時是屬于我們的高光時刻。
讀大學(xué)的第三年,嘗遍了學(xué)校周圍的美食,各種各樣的美味沖擊著我的味蕾,可時間久了,我又在懷念高中時最喜歡的煎餅了。
說到山東美食,最出名的應(yīng)該是煎餅卷大蔥。作為地地道道的山東人,說來有些慚愧,我高中以前,只聽過許多關(guān)于煎餅的故事,但吃煎餅的次數(shù)少之又少。
父母覺得機器做出來的煎餅總比鏊子攤出來的煎餅少幾分味道,所以他們不愛買街上賣的煎餅,覺得不正宗。但是家里一年到頭基本上都會一直有煎餅,因為每次回老家,爸爸媽媽都會帶回來一些親戚送的煎餅。這好像是一種習(xí)慣,每次不管去誰家做客,走的時候總會帶著許多吃的,山東人好客并非徒有虛名。
媽媽說她小時候,家里很窮,那時候姥爺要忙村里大大小小的事,每個月的工資基本上都要拿出去貼補村里更窮的人,姥姥病著,還要照顧他們幾個。那時候每天都吃地瓜,有時候還要挨餓,她小時候最幸福的事就是攤煎餅,因為有了煎餅,就意味著有一段時間都不用挨餓。
爸爸說他讀書的時候,每個星期都從家里帶一包煎餅,奶奶給他用花生炒花生鹽。每天吃飯的時候就在煎餅里卷一點花生鹽,就吃得可香了。他說他們那個時候都是這樣的,每個同學(xué)都帶著煎餅,還有的帶著些蔥,有的帶著些腌好的香椿芽……
高中的時候,我開始住校,兩周回家一次。第一次體驗宿舍生活,我才知道,原來在宿舍里還可以這樣。有同學(xué)帶了煎餅來學(xué)校,我們晚上放學(xué)回宿舍餓了的時候,舍友給每人卷了一個煎餅,最后我們都喜歡上了吃煎餅,煎餅里卷老干媽、丸子、肉絲、炸小魚等,應(yīng)有盡有。那時候我們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坐在床邊,每個人手里都拿著一個卷得滿滿的煎餅,說著青春時的各種小事。
高三,下了晚自習(xí),饑腸轆轆地回到宿舍,拿出煎餅,卷上一點菜,吃一口,頓時覺得好幸福,好像所有的學(xué)習(xí)壓力都會在這一刻被全部遺忘。大家在周末開學(xué)的那一天,都會從家里帶各種各樣的小菜。回學(xué)校那天,我們的煎餅里卷的菜總是種類最多的,每個人的菜都要卷上一點點。高中畢業(yè)后,和舍友聊天時,她說很想念我從家里帶來的炸蝦,很想再吃一次。我也很懷念我們被煎餅裝飾得獨一無二的青春,懷念我們熄了燈在宿舍里悄悄地吃煎餅的日子。
煎餅美味嗎?算不上很美味,但它有糧食最初的味道,什么糧食做的煎餅便是什么味道。賦予煎餅特殊美味的是菜,煎餅里卷不同的菜便會有不同的味道,卷蔥時清香,卷雞蛋時軟糯,卷肉絲時筋道。它真的是簡單又普通,但它帶給我們的味覺體驗又十分獨特,它的美妙讓人無法忘懷。
說實話,我們喜歡煎餅,不僅僅只是味蕾的單純喜歡。它又像是一種傳承,是革命老區(qū)精神的傳承,代表著我們沂蒙子女對先輩們的敬佩和懷念,也代表著我們對現(xiàn)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的珍惜。
它的味道,經(jīng)久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