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衛(wèi)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含義異常豐富。我們拿“東西”二字來說,拆開來看指的是方向,可合起來的話,意思就豐富了,它可以指除地理方向外的任何事物。
比如說,我們在生活中看到某物件,一時叫不上名字,就可以說“這個東西”是什么。
再比如說,如果我們外出購物,也會隨口說句“出門買東西”。
那么,為什么我們要說“買東西”,而不是說“買南北”呢?
這個看上去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其實(shí)包含了古人的大智慧。
在古人的知識體系中,人們將方位“東、西、南、北、中”分別對應(yīng)五行“木、金、水、火、土”,也就是“東”“西”對應(yīng)“木”“金”,南北對應(yīng)“水”“火”。
根據(jù)這個理論推導(dǎo)下來,可知東屬木、西屬金、南屬火、北屬水,但金和木是可以拿容器來裝的,而火和水則是不可拿、不可放之物。這樣一來,屬金木的東西可以買賣,而屬水火的南北則無法買賣。
后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原來的“金”“木”代指的范圍進(jìn)一步擴(kuò)大,不再單純指代金銀和木料,而是代指一切可以放置的實(shí)物,這樣?xùn)|西可代指一切實(shí)物。
正因如此,古代人們出門購物,常言買東西,而不說買南北。
宋朝著名的理學(xué)大家朱熹身上,曾發(fā)生過一個流傳頗廣的小典故,也能從側(cè)面說明古人對“東西”的定義。
說的是有一年,朱熹在街上遇到好友盛溫和,只見盛溫和提著竹籃去購物。二人路上相遇都很高興,便相約到盛溫和家喝茶聊天。
朱熹打量了一眼盛溫和,最后將目光落到他手中的竹籃上,便笑著問:“賢弟,你手上提個竹籃干什么?”
盛溫和回答:“用來裝東西。”
朱熹繼續(xù)問道:“為什么只裝東西,不能裝南北嗎?”
盛溫和回答:“當(dāng)然不可以裝南北。東方屬木,西方屬金,竹籃自然可裝得;可南方屬火,北方屬水,裝火則竹籃被燒,裝水則會順著竹籃全流下去,自然無法裝得。”
朱熹大笑,不由暗暗佩服盛溫和的智慧。于是,很多百姓根據(jù)此典故,也將出門購物稱為買東西了。
不過,有的學(xué)者有不同意見。他們認(rèn)為,買東西一詞源于東漢。在他們的考證中,當(dāng)時有東、西二京,即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人們每次去洛陽購物便稱為買“東”,而去長安購物則稱為買“西”。時間一長,人們自然而然地將采購物品統(tǒng)一稱為“買東西”了。
到了清代,人們對“東西”二字又有了更為獨(dú)特的見解:“民生日用所需俱出于木,而以金易之?!币馑际?,老百姓日常所吃、穿、用的都是根、莖、葉、花、果和種子,這些物品都是用金錢購買的,所以“東西”又是食物的代名詞。
你看,單單“買東西”一詞,是不是蘊(yùn)含了古人的大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