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暉熠熠
2020年初,一則消息登上熱搜——“長江魚王”白鱘“滅絕”了。
白鱘,我國特有的大型肉食性魚類,處于長江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的頂端,體長可達7米,是當(dāng)之無愧的河中“巨怪”。它有著寶劍一般的長吻和一張大嘴,嘴里長著細小的牙齒。其會像鯊魚一樣將頜骨伸出,進行捕食。吻上長有梅花一樣的陷器和羅倫氏壺腹,這是它們敏銳的感覺器官,可以感受水流以及周圍生物發(fā)出的電信號。然而,由于棲息地碎片化、大壩對其洄游產(chǎn)卵路線的攔截,再加上環(huán)境惡化、水質(zhì)污染、過度捕撈等因素,這位昔日的“長江魚王”已經(jīng)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白鱘屬于匙吻鱘科。匙吻鱘科僅存有白鱘和匙吻鱘兩個物種。匙吻鱘也叫鴨嘴魚,是一種原產(chǎn)自美國的大型濾食性魚類。和白鱘不同,這種鱘除了小時候會吃點肉之外,長大之后就“喝水度日”了。它們會張大嘴。用鰓過濾水里的小生物,有淡水姥鯊的氣質(zhì)。而今,白鱘消失,匙吻鱘成了這個家族最后的一個“獨苗”。匙吻鱘因為出肉率高、適應(yīng)性強、沒有細小的魚刺,因而被人們廣泛養(yǎng)殖并帶到了太平洋的另一邊。目前,匙吻鱘在我國已經(jīng)有了歸化種群。
我國的鱘類處境大都岌岌可危。知名度較高的中華鱘、鮮有人知的達氏鱘(長江鱘),以及體型巨大的達烏爾鰉(大鰉魚),都是迫切需要保護的極度瀕危物種。我國有一句魚諺:“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了不像樣”。其中的“臘子”指的就是我們的“活化石”中華鱘,而“象”指的則是白鱘。白鱘有這稱號,是因為它有著像大象鼻子一樣的長吻。“黃排”就不是一種鱘了,它是鯉形目吸口鯉科的胭脂魚。野生的胭脂魚是我國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我國唯一的吸口鯉科物種。胭脂魚幼魚常被作為寵物飼養(yǎng)?,F(xiàn)在,胭脂魚已經(jīng)進行人工養(yǎng)殖,但野外種群處境堪憂。
雖然,處境岌岌可危,但水生野生動物在大眾的印象中似乎是沒有“魚權(quán)”的。鯮、紅鰭方口鲃、異龍鯉、大鱗白魚……很多人都還不知道它們的存在,它們便從我們的身邊默默消失了。張愛玲說過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其中的鰣魚已經(jīng)因為洄游路線受阻而滅絕了。我們在市場上見到的所謂鰣魚,其實都是從美國引入養(yǎng)殖的美洲西鯡。
不少物種因人們“貪吃”而滅絕了。這些可憐的家伙甚至都沒有激起人們的保護意識。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它們也許只是美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