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愛清(左二)在分發(fā)物資
新冠肺炎疫情發(fā)生后,仇愛清代表全家鄭重繳上了1萬元“黨費”,“這是我、老伴及兒子、兒媳全家4個黨員的一片心意,為抗疫盡一份綿薄之力?!彼@樣說。
仇愛清是鹽城市亭湖區(qū)先鋒街道東河村人。早年下崗后,他和妻子王粉蘭從一只魚桶起步,起早貪黑,靠自己的雙手慢慢建起一個水產品交易批發(fā)市場。他始終記著創(chuàng)業(yè)時受到黨和政府的幫助,時刻把回饋社會放在心上。在妻子的支持下,仇愛清三十多年如一日,把市場經營收入的絕大部分用于公益事業(yè),累計捐出愛心款(含物折)300余萬元,先后資助170多名特困學生、失學兒童;每年端午、中秋、春節(jié)和建軍節(jié),都會前往駐鹽部隊探望官兵;每逢傳統節(jié)日,都會給東河村60歲以上老人、特困戶和環(huán)衛(wèi)工人發(fā)放鮮活魚、大米等生活用品……他還創(chuàng)辦了鹽城市愛清志愿者聯盟和志愿者服務隊,帶領200余名愛心志愿者定期開展公益活動。
堅持獻愛心的數十年里,批發(fā)市場偶有不景氣的時候,這時兒子仇寬便會立馬頂上,從并不豐厚的固定工資中拿錢支援父親。將一切看在眼里的村民感慨:“老仇是我們見過的最‘貧窮的黨員干部,他的家人也是我們見過的最堅強‘后盾?!?/p>
仇愛清還擔任東河村村委會副主任一職。疫情發(fā)生后,他意識到,村里必須提前備好未來一段時間用于抗疫的物資,便獨自籌措資金訂購防疫用品。由于水產品交易批發(fā)市場被征遷,家里少了重要的經濟來源,眼下收入有些捉襟見肘。節(jié)骨眼上,王粉蘭毫不猶豫地拿出1萬余元,這是她將單位每個月發(fā)的幾百元生活費慢慢積攢起來的。兒子兒媳也跟著支援父親,最終湊齊了這筆“抗疫愛心款”。
大年初三開始,仇愛清不顧腰傷,帶著一家人走街串巷、進居入戶,向村民、環(huán)衛(wèi)工人、農貿市場人員、物業(yè)管理員和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免費發(fā)放口罩1萬只、手套500副、護袖500副;同時將千余份防疫知識宣傳單一張張送到村民手中……一天下來,一家四口背痛腿酸、口干舌燥,仇愛清的腰更是疼得直不起來,只能平躺著,連吃飯都要靠妻子端到手中。然而第二天一家人依舊全員出動,不言苦累。知道勸說父親留在家中休養(yǎng)不現實,將心疼默默放在心里的仇寬小兩口,只能搶著前往路途較遠和路況較差的地方,以此讓仇愛清少走點路。
物資發(fā)放完畢沒多久,仇愛清得知村里防疫值班崗人手不夠,不顧腰傷未愈,主動要求上崗。每天給進出村人員量體溫、做登記,一個夜班也沒落下。行動不便加上想節(jié)約時間,仇愛清中午干脆不回家吃飯。王粉蘭沒多說什么,每天中午用保溫壺裝好飯菜送過去,便是她的支持方式。
看著仇愛清值夜班,仇寬很心疼,想替父親頂班,仇愛清硬是“犟”著不走。仇寬說:“我年輕力壯,怎么能讓你一個‘傷員硬挺著?”仇愛清便嚷道:“一個老黨員關鍵時刻怎能當‘逃兵!”這邊父子倆互不相讓地“頂?!?,那邊婆媳倆已經準備好了車,連哄帶勸才將仇愛清帶回家。
其實在市直部門工作的仇寬和妻子早就戰(zhàn)斗在了疫情防控一線,然而從小耳濡目染,支持和陪伴父親參加各種愛心活動早已成為習慣,因此無論工作或閑暇,夫妻倆的時間幾乎都用在了抗疫上,孩子只能托給公婆照料。早出晚歸的兩人經常一天也見不到孩子一面,雖然想念,但仇寬夫妻倆和爸媽的想法一致,“能為抗疫作貢獻,犧牲一下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