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棉花糖
我們遇到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上下求索的精神,努力探索未知的世界,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就如歐陽自遠一樣!
歐陽自遠,1935年10月9日出生于江西吉安。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著名天體化學家、地球化學家,中國科學家協(xié)會榮譽會長。
學好真本事
歐陽自遠的父親是一名醫(yī)生,母親是助產(chǎn)士,他們的工作是治病救人,所以歐陽自遠小時候經(jīng)常會看到有鄉(xiāng)下的老鄉(xiāng)們用擔架抬著病人,敲響家里的大門。每次半夜里睡得迷迷糊糊的,聽到敲門聲,他就知道,是有病人上門了。
夜晚求醫(yī)的病人往往都是急癥,那時電燈不普及,歐陽家晚上只點著小油燈,父母就著昏暗的光線,仔細診斷病人。小歐陽有時候站在一旁湊熱鬧,父母會告訴他:“以后要好好學習,學到真本事?!?/p>
這句“學到真本事”,從此成為了歐陽自遠的座右銘。
在歐陽自遠生活的小鎮(zhèn)上,有一家“開明書店”,里面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書籍。歐陽自遠識字早,上小學的時候已經(jīng)認得很多字了,每天一放學,他就溜到“開明書店”去看書。
在書店的科學雜志里,歐陽自遠知道了星空、月球,對地球也有了基本了解?!翱赐赀@些書,我覺得我們生活的世界太浩瀚了,我對這些科學知識非常著迷。”一來二去,書店老板對這個經(jīng)常來“蹭書”看的小讀者熟悉了起來,有時候見他看書入了迷,還會提醒他:“小鬼,時間不早了,該回去吃飯啦!”
歐陽自遠喜歡看《西游記》,喜歡那個會七十二變,歷經(jīng)磨難找到初心的孫悟空,也喜歡看自然科學類的相關書籍,對探索世界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興趣。
研究“小黃豆”
1952年,歐陽自遠高中畢業(yè),那個時候新中國百廢待興,而建設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國家最缺少的就是礦產(chǎn)資源和能源。為了響應國家號召,歐陽自遠毅然報考北京地質(zhì)學院,踏上了為祖國尋找寶藏的“征程”。
歐陽自遠學的是地質(zhì)學,地質(zhì)學的根本任務是研究地球的起源與演化。他覺得,只孤立地研究地球很難搞清楚地球的起源與演化,必須對比研究地球的兄弟姐妹——太陽系的行星、衛(wèi)星、小行星、彗星和宇宙塵,研究太陽系的整個家族,才能理解地球及其家族的共性和地球的特性。
1976年3月,三個大火球從天而至,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它們在我國吉林市上空爆裂后,形成了一場蔚為壯觀的隕石雨。歐陽自遠和其他科學家借著這次難得的機會,開展了系統(tǒng)的野外考察和實驗室精細研究,發(fā)掘出重達1.77噸的世界上最大的石隕石。經(jīng)過對石隕石的深入研究,歐陽自遠等科學家提出了世界上最為完整的隕石形成與演化模式,培養(yǎng)了一支高水平的天體化學研究隊伍。
1978年,美國總統(tǒng)卡特的安全事務顧問布熱津斯基訪華,他帶來了一份珍貴的禮物:重達1克的月球巖石,這是美國阿波羅號登月飛船帶回的月壤。同時,美國人也給中國打了一個“啞謎”:阿波羅號飛船曾6次載人成功登月,取回多個巖石樣本,那么,這塊作為禮物的月球巖石究竟是第幾次登月時,具體在月球的哪個位置采集的?
那1克的月球巖石就像一顆“小黃豆”,歐陽自遠只能利用其中的半克進行全面解剖,剩下的半克送往了北京天文館。然后,歐陽自遠組織了全國相關研究所的三四十位研究人員,對這半克樣本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終不僅確定了具體的采集地點,還精準指出,樣本是由“阿波羅17號”的宇航員登月時采集的70017—291號樣品。
終圓“探月夢”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1993年,時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huán)境科學局局長、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所長的歐陽自遠,開展了“我國開展月球探測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隨后,歐陽自遠及團隊通過10年時間的反復論證和規(guī)劃。飛天的夢想在歐陽自遠的心中埋藏了30多年,為了實現(xiàn)這個夢想,他一直努力著。
2004年春節(jié)期間,國家正式批準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此時,歐陽自遠已經(jīng)仰望頭頂?shù)倪@輪圓月45年了。2007年10月24日,搭載著我國首顆探月衛(wèi)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成功?!版隙鹨惶枴痹虑蛱綔y衛(wèi)星,歷時13天19小時,行程209萬千米,取得了海量的科學數(shù)據(jù)。歐陽自遠的夢想,終于成為了現(xiàn)實。
除了科學研究工作,歐陽自遠在大眾科普上也花了大量精力:中國的探月工程正式啟動后,2005年,中國科學院探月工程應用系統(tǒng)總體部組織編寫了一本名為《說月》的書,書中收錄了大量的關于月亮的文化傳說和科學知識,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向大眾普及月亮的知識。從2008年到2016年,歐陽自遠足跡遍及全國各地——他做了474場科普報告,平均每年52場,幾乎每周1場。
歐陽自遠像一顆行星一般,不知疲倦地“運行”在科學報國的“軌道”上,源源不斷地把信念和信心傳遞給聽眾,尤其是青少年: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上,中國應該飛得更遠,也有能力飛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