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月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因此,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選文重視經典性,尤其重視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在這樣的課程思路和部編版教材編寫思路的指導下,為凸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特編選了古代優(yōu)秀文化作品,課內古詩詞選編了杜甫的三首詩歌,分別為七年級下冊《望岳》、八年級上冊《春望》和八年級下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三首詩歌呈現(xiàn)出序列化特征——表現(xiàn)出明顯的連貫性,同時又有內容上的深化,故而其教學亦應凸顯出序列化特征。
一、詩歌的序列化
1.《望岳》:作于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6年),為杜甫讀書與漫游期。此時正值開元盛世,其父杜審言時任兗州司馬,經濟優(yōu)渥。24歲的杜甫快意漫游四方,詩中自有浩然之氣。本詩由登泰山之所望抒發(fā)青年之壯志,通過對岱宗的描寫,凸顯其橫亙綿延、神奇秀麗,表現(xiàn)出雖科舉落第,但仍壯志凌云的豪邁。此詩為五言古詩。
2.《春望》: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為杜甫陷賊時期。安史之亂爆發(fā),長安淪陷,欲投奔唐肅宗的杜甫被安史叛軍截至長安,當杜甫看到滿目瘡痍的舊都,不禁情動于衷。本詩由春望長安城抒發(fā)國破家亡之沉郁,通過對舊都的描寫,烘托其破敗蕭條、戰(zhàn)火連綿,作者不由得感時傷春,憂國憂家,滿腔傷痛。此詩為五言律詩。
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為杜甫漂泊西南時期。時局依舊不穩(wěn),因官場傾軋而政治絕望的杜甫毅然辭官,寓居成都,暫得安身。本詩由秋風破屋抒發(fā)心系蒼生之博愛,通過對茅飛江郊、群童盜茅、屋漏沾濕的敘述,渲染西南生活的悲涼落寞,升華出“吾廬獨破”“ 寒士歡顏”的博大胸襟和憂國憂民情懷。此詩為歌行體古詩。
三首詩歌具有序列化特征:首先是創(chuàng)作時間上的承繼和連續(xù),創(chuàng)作歷史分期愈發(fā)清晰;其次是作家境遇上的演變和推移,現(xiàn)實主義特色愈加突出;再次是詩歌風格上的深化和成熟,“沉郁頓挫”之風愈得彰顯;最后是思想層面上的聯(lián)結和拓展,憂國憂民情懷愈見博大。
以此為啟示,三首詩歌的教學并不是孤立的,而應有序排列。
二、教學的序列化
1.《望岳》
(1)文本朗讀上,讀出詩意。七年級時,應重視學生詩歌學習的基本功,重視讀出“詩”這種文學體裁的特殊韻味。讀《望岳》,要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注意停頓的劃分和重音的突出,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和韻律,讀出音韻之美,并讀出泰山的壯麗開闊和杜甫“一覽眾山小”的豪邁。同時關注“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和“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句的對仗,以及“了”“曉”“鳥”“小”的押韻合轍。
(2)知人論世上,關照作家及寫作對象。關照作家,除杜甫基本信息介紹外,應著重于四個關鍵詞:二十四歲、漫游生活、進士落第、滿懷信心。引導學生領會杜甫的意氣風發(fā),理解其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為理解詩歌內容做好鋪墊。
關照寫作對象——泰山:首先是 “地理泰山”,著重于關鍵詞——海拔之高,氣勢雄偉 ;其次是 “人文泰山”,強調關鍵詞——五岳獨尊、封禪泰山、文化遺產。
(3)教學重點上,意象為先。本詩通過意象的堆疊,造宏偉之勢,故要以意象為先,提取并梳理意象,感受畫面,感受意境的遼闊磅礴——“齊魯”“陰陽” “層云”“歸鳥”等意象,有遠近、高低、動靜之分,多角度、全方位的意象,為我們呈現(xiàn)岱宗的高大雄奇。且以意象為先,教學得法,方能由景入理,達到本單元“生活哲理”的目標指向。
(4)風格體悟上,初識杜甫。這是現(xiàn)存杜詩中最早的一首,尚未體現(xiàn)出明朗的個人詩風,與其中后期詩歌風格差異較大,但其意象之大氣、意境之闊大、表達之淋漓、情感之豪邁,皆統(tǒng)一于盛唐詩歌的自由奔放。通過學習本詩,可識得杜甫早期詩歌特征,其詩是詩中典范,“詩圣”稱號名副其實。另外,詩歌中寄予的政治理想和社會理想,可為以后體會杜甫詩歌中的大格局做鋪墊。
2.《春望》
(1)文本朗讀上,嚼出詩味。讀《春望》,一要讀出律詩的格律特征?!洞和愤x自《詩詞五首》,五首詩歌詩詞兼?zhèn)?、古體近體兼有,應以這五首詩為例,注意區(qū)分本詩與詞在形式上的區(qū)別,注意本詩和古體詩在音律上的區(qū)別;還應將本詩與五言古體詩《望岳》的韻律做簡單區(qū)分——《望岳》押仄聲韻,而《春望》押平聲韻。
讀《春望》,二要嚼出痛楚的意味。在初步朗誦后,涵泳“國破”“淚”“恨”“家書”等詞語,感受杜甫力透紙背的國破家亡之感,接著將感情融匯在朗讀中,優(yōu)化朗讀,品讀杜甫的痛楚。也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理解來朗讀,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若認為“淚”是“花”流,自應重讀“花”,花木都因亡國而痛心,表現(xiàn)戰(zhàn)爭波及面之廣;若認為“淚”是作者流,自應重讀“濺”,突出作者亡國愁緒之深。
(2)知人論世上,關照時代背景。著重于關鍵詞:安史之亂,長安淪陷,君儲逃亡,國破家亡。進入八年級,《春望》的知人論世,不應再局限于個人層面,而應重視對國家層面的關照,重視將詩歌理解與時代背景聯(lián)系起來。開元盛世造就了大氣磅礴的《望岳》,而安史之亂造就了感時傷國的《春望》。亂世出名篇,我們自然要從時代背景方面來知人論世。
(3)教學重點上,情感為基。全詩飽含家國之思,情感由“感”“恨”領起,是全詩的感情基礎。題目是“春望”,而不是“望春”,“春”只是“望”的時間,而不是“望”的全部內容;這里的“望”更多的不是“望”景物,而是以情為先,融情入景,含情而望。時局的變動,使得作者的“望”帶著濃重的亡國色彩,雖未“望”而胸中已有情,一“望”而感慨至深,正所謂“以此觀物,外物皆著我之色彩”,故要以情感為基,感受杜甫對蕭條故都的傷感,對烽火連綿的痛恨,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對動亂時代的慨嘆。唯有以情感為基,把對國事家事的“感”和“恨”作為涵泳本詩的基礎,方能融情入景、情動于衷,體現(xiàn)本單元“情操志趣”的內在特色。
(4)風格體悟上,結識杜甫。進入八年級,學生對詩人的理解應該逐步立體起來,應體會杜甫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詩歌特色。通過學習本詩,我們看到了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特色,初見杜甫詩歌的沉郁頓挫,這與《望岳》體現(xiàn)出的早期特征完全不同。對于其詩圣稱號,不再限于詩歌表現(xiàn)力方面,其濃濃的家國情懷,自然使杜甫成為詩人中之“圣人”。
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1)文本朗讀上,喚出詩情。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要進一步體會古體詩的特點。古體詩字數(shù)、句數(shù)自由,可奇可偶,《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有兩言、七言和九言句,句子數(shù)量也不局限于四句、八句。古體詩可換韻,如本詩的韻腳,就有從“號”“茅”“郊”“梢”“坳”到“色”“鐵”“裂”“絕”“徹”,再到“間”“顏”“山”的變化。讀《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二要喚出悲天憫人的詩情??紤]詩歌中第一人稱“我”的直接運用,和本詩的敘事性特征,本詩的朗讀不僅要通過語速的緩急來表現(xiàn)事件的發(fā)展和波瀾,通過語調的變化來區(qū)分事件陳述和氣氛渲染的語句,還要重視發(fā)自內心的訴說——把自己當成杜甫,且心中有聽眾,身臨其境地將自己的悲慘遭遇講給聽眾。這就要在朗讀的同時,感受“少睡眠”“長夜沾濕”中的悲慘,涵泳“大庇”“歡顏”“安如山”“獨”“足”中的憂國憂民情懷。特別是“安得廣廈······凍死亦足”幾句的誦讀,要與把握詩歌主旨、情感結合起來,喚出作者悲憫的情懷。
(2)知人論世上,體現(xiàn)對作家境遇、時代背景和百姓生活多重關照。著重于關鍵詞:棄職入蜀、生活拮據;軍閥作亂、現(xiàn)實黑暗;民生凋敝、水深火熱。本詩的知人論世不是關照單一要素,而是全方位地聯(lián)系個人、國家、民生,且兼顧大處、細處、廣處,以求設身處地、深入情境、帶入情感,最終實現(xiàn)深入解讀文本的目的。
(3)教學重點上,情懷為宗。本詩的獨到之處在于,雖在個人悲慘遭遇的敘述上用了大量筆墨,但卻不限于個人情感的抒發(fā),而最終落實于對底層人民的同情和救贖,這是兼濟天下的博大胸襟,是超脫國事家事之外、對天下事的悲憫,是“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民本”情懷。入蜀生活的杜甫接觸到下層社會,感受民間疾苦,開始同情底層人民,關注民生,本詩在《春望》的感國傷時基礎上,上升為憂國憂民情懷,并且在感性抒發(fā)情感的同時,開始對亂世形成理性的思考,于情理之中挖掘解決辦法,表現(xiàn)出宏大的社會理想、高尚的精神追求和超脫自我的大格局。唯有以情懷為宗,方能高瞻遠矚,展現(xiàn)本單元“情趣理趣”的恢弘氣勢。
(4)風格體悟上,熟識杜甫。通過學習本詩,我們看到了詩圣的豁達和博愛,其現(xiàn)實主義特色和沉郁頓挫風格十分突出。與前兩首詩相結合,三首詩歌寫于不同時代,是不同階段國家命運的縮影,體現(xiàn)出“詩史”的特色。我們還能了解到杜甫詩歌的敘事性特征,可將“三吏”“三別”作為拓展材料,促進學生理解,深化對詩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的理解。
三首詩歌教學的序列化,體現(xiàn)在多個方面:文本朗讀上,由誦出詩歌文體特征到涵泳個性內容;知人論世上,由關注單一、表層要素到參照多樣、深層要素;教學重點上,由重視詩歌意象、意境到側重詩歌思想內涵;風格體悟上,由初步了解詩歌特色到全面體察杜甫詩風。總之,要重視三維目標的螺旋上升,重視學習內容的立體建構,重視解讀系列詩歌的策略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對杜甫及其詩歌的全面理解,與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杜甫詩歌學習相銜接,并重視學習的深化、拓展和推移,指導學習其他詩歌,為學習其他文體提供助益,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
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我們要重視同一文體、同一主題、同一作家選文的序列研究,抓住序列選文的連貫和區(qū)別,并在教學上遵循科學性、遞進性、指向性,以此來適應學生學習規(guī)律,提高學生學習系列選文的能力。
編輯/李? ?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