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汝安,劉冠軍,劉興民,尹繼旺
(山東省臨朐縣中醫(yī)院,濰坊 262600)
近年來,灸療藥餅的制備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1],為灸療藥餅這一劑型走向市場供應進行了基礎性藥劑學方面有益的探索。無論用何種方法制備灸療藥餅,制作時的材料藥粉均需要有一定的黏性,否則難以成型。灸療藥餅是成型的干藥餅,便于包裝、儲存。這種干燥的灸療藥餅采用自行研制的灸療藥餅機機制而成。本文就制備灸療藥餅所需的黏合劑,以及取材于中藥的黏合劑的配制作簡單介紹。
在常用的中藥飲片或植物器官中選取符合以下2點要求的材質:① 具有明顯的黏性成分,并且能夠被水或乙醇浸提,得到具有一定黏性的溶液。② 其藥理活性不影響灸療藥餅所特有的治療功效,且最好是具有相須或相使的功能。
常選的材質有乳香、沒藥、桃膠、榆白皮、白及等,本文選用白及和乳香作為制備灸療藥餅黏合劑的材質。
白及膠為無色無味的白色顆粒,不溶于乙醇,可在水中溶解成黏稠的膠液。根據(jù)白及所含多糖成分的理化性質和預試驗結果, 認為水溶液提取白及中的白及膠效果最好。因此,筆者根據(jù)有關文獻[2],采用水溶液回流提取的方法進行提取工藝研究。采用正交試驗方法,對主要的影響因素醇沉溶液中乙醇的濃度、提取時水溶液的體積、提取次數(shù)及提取時間進行考察,以L9(34)進行正交試驗設計,因素與水平設計見表1,試驗設計及結果見表2和表3。
表1 正交試驗設計的因素與水平
表2 正交試驗結果
表3 試驗方差分析
提取方法:稱白及飲片30 g,粉碎成粗粉,共18份,每組實驗平行做2份,按L9(34)進行正交試驗,每份均浸泡12 h,按以上試驗要求加水回流提取,提取液濃縮至相對密度1.12~1.14,溫度60 ℃,加入乙醇沉淀,靜置24 h,真空抽濾,放入真空干燥箱,60 ℃真空干燥8 h,稱重,即得。
以白及膠的得率為評價指標,經(jīng)直觀分析可知,影響白及膠提取效率的因素順序是醇沉濃度(D)>提取次數(shù)(C)>提取時間(B)>加水量(A), 最佳提取工藝條件為A2B3C3D3, 即10倍量的水,回流提取3次,每次1.5 h,用70%乙醇沉淀。經(jīng)方差分析可知,提取次數(shù)和醇沉濃度對白及膠的提取率有一定影響(P<0.01), 提取溶劑體積、提取時間對提取效果影響較小。
為探討提取次數(shù)對白及膠得率的影響,對第1、2、3次提取所得的白及膠的量進行了考察:稱取100 g白及飲片,加1000 ml水,浸泡12 h,回流提取3次,每次1.0 h,用70%乙醇沉淀,干燥沉淀,稱重。結果:白及膠第1、2、3次提取所得的量分別為8.12 g、6.35 g、1.56 g。
由實驗結果可以看出, 煎煮2次的提出率占3次總提出率的90%,故認為第3次煎煮意義不大。而從方差分析可以看出,雖然煎煮時間越長,白及膠的提取率越高,但提取時間對白及膠提取率的影響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為節(jié)約能源,縮短工時,故選擇白及膠提取工藝為:加入10倍量的水, 提取2次,每次提取1 h,用70%乙醇沉淀的方法進行提取較為合理。
稱取白及膠10 g、20 g、30 g,分別置燒杯中,加入1000 ml水,攪拌使其成黏稠的膠狀,得1%、2%、3%的3種白及膠溶液。在制作灸療藥餅時,將這3種膠溶液作為黏合劑加入藥粉中,按壓成型。結果顯示:1%的白及膠溶液制作的藥餅太軟,捏之即散,不易成型;3%的白及膠溶液制成的藥餅太硬,烘干易形成裂紋;2%的白及膠溶液制作的藥餅軟硬適中,且捏之不散。因此,選用2%的白及膠溶液作為灸療藥餅的黏合劑。
取粉碎成粗末的中藥乳香200 g、300 g和400 g,分別置于適當容器中,加入35%乙醇1000 ml,不斷攪拌至完全溶解,得到3種不同濃度的乳香醇膠體溶液,其比例為20∶100、30∶100和40∶100。觀察其外觀,20∶100的乳香醇溶液呈透明膠水樣,40∶100乳香醇溶液太黏稠,而30∶100的乳香醇溶液黏度適中。經(jīng)多次混合藥粉試驗,結果顯示:20∶100的乳香醇溶液中乳香醇用量少,黏度不夠,含水量過大,不能壓餅;40∶100的乳香醇溶液太過黏稠不易與藥粉混勻;30∶100的乳香醇溶液按一定比例與藥粉混合效果較好,能達到濕法制餅黏合劑的要求。在濕法制餅過程中,使用30∶100的乳香醇溶液做黏合劑,與藥粉混合后制成的濕材,手握成團,觸之易散,壓出的餅有一定硬度,在烘干包裝過程中不易破碎。
處方中的中藥飲片——粉碎成粗粉——加入適量黏合劑——藥餅機壓餅——烘干——包裝。
處方中的中藥飲片——粉碎成細粉——加入適量黏合劑——烘干——顆粒機制?!庯灆C壓餅——包裝。
陳某某,女,60歲,家住山東省臨朐縣冶源鎮(zhèn),因頸椎疾患前往門診治療,康復科采用醫(yī)院自擬方:艾葉、干姜、當歸、羌活、獨活、桂枝、細辛,按一定比例取中藥飲片混合后,粉碎成中藥粉末,用羧甲纖維素鈉黏合劑和乳香醇黏合劑分別壓餅,烘干備用。
依據(jù)患者病情按照辨證論治原則選取肩井、大椎、百勞、風池、百會、阿是穴為主,將凹形灸療藥餅放置于穴位之上,與皮膚充分接觸,凹槽內填滿自制軟膏狀特定藥物,藥餅上置艾炷點燃灸之。每次取4~6穴,每日1次。先用羧甲纖維素鈉黏合劑藥餅灸療7天,效果不明顯。后換用乳香醇黏合劑藥餅灸療,3天后患者頸椎周圍疼痛減輕,頸椎活動功能改善,繼續(xù)灸療1個療程,患者頸椎周圍疼痛消失,頸椎活動自如而治愈。與普通艾灸治療相比, 治療時間明顯縮短,治療效果也更顯著。
乳香醇黏合劑中的乳香具有活血定痛、消腫生肌之功效。用它制餅不僅起黏合劑作用,在艾灸過程中更發(fā)揮其外用透達經(jīng)絡、散瘀消腫止痛之力,對灸療藥餅協(xié)同作用顯著[3]。
實踐證明,取中藥材制備灸療藥餅黏合劑是可行的,特別是取含有膠質并且有活血通絡、溫經(jīng)止痛等功效的中藥,能提升或增強灸療藥餅的功效,即相須或相使為用。
中藥黏合劑的選材要考慮其黏性成分易溶于水和乙醇等極性溶劑,因此不選用易溶于非極性溶劑的材料,考慮因素主要有:一是不易烘干;二是干燥的藥餅臨床應用時需用特定的功能性中藥液體浸濕使用,使用極性溶液易于浸透。
本文試用的兩種中藥黏合劑在濕法壓餅時,較羧甲纖維素鈉黏合劑易產(chǎn)生粘沖,所以要不斷停機用油布或液體石蠟擦拭沖頭。這一問題尚需進一步研究探索解決辦法。
中藥黏合劑的使用濃度和用量,應根據(jù)藥餅組方不同,對其所含中藥黏性成分的差異進行調整。如常用的艾葉,其纖維較多,而且粉碎時易形成艾絨,濕法壓餅時需用的中藥黏合劑就適當多一些。具體用量需在實踐中探索。
隔藥灸所用的灸療藥餅,根據(jù)臨床應用特點,往往處方中含有較多的揮發(fā)性成分,如艾葉、川芎、當歸等,在制作過程中加入黏合劑后變成濕材。無論是干法壓餅還是濕法壓餅都要經(jīng)歷制備濕材和烘干的過程,在烘干時易造成揮發(fā)性成分的散失。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在干法壓餅過程中,在制成干燥顆粒后,把提取的揮發(fā)性液體用噴霧器噴灑在顆粒中,攪拌均勻后壓餅,如艾葉揮發(fā)油。但是,濕法壓餅則不易解決這一問題。
本文前述乳香醇黏合劑,其濃度為30∶100,即30 g中藥乳香加入100 ml溶劑所得到的乳香醇。這其中有不溶物殘渣等需過濾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