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安·蘭德“客觀主義”的政治思想管窺

      2020-04-23 09:31鄧翔予
      新絲路(下旬) 2020年4期
      關鍵詞:蘭德理性政府

      摘 要:美國學者安·蘭德的政治學具有她的思想中所固有的“客觀主義”特征。她認為人類社會就是一個生產(chǎn)財富、交換利益的場域,所以主張建立一個以“利益交換”為基礎的理性社會。她認為文明社會的基本職能就是維護和保障人的生命權;政府作為保障機構,它的本質(zhì)就是一種對武力使用權的壟斷。安·蘭德政治思想建立在對人的生產(chǎn)生活客觀審視的基礎上,她的“客觀主義”政治學同時具有理性主義特征。

      關鍵詞:安·蘭德;客觀主義;理性;政府

      一、安·蘭德及其“客觀主義”

      美國學者安·蘭德(Ayn Rand,1905-1982)出生于俄羅斯彼得堡。16歲入列寧格勒大學學習歷史和哲學,19歲大學畢業(yè)后在電影學院注冊學習電影劇本的寫作。21歲移居美國,一直在好萊塢從事劇本編寫等相關工作。她一生主要成就是小說,有四部哲理小說給她贏得了巨大榮譽。第一部小說《生而為人》(We the Living,1936),確立的她小說創(chuàng)作的風格。小說設定幾個社會關系相對簡單的人物,主要通過他們的對話表現(xiàn)個人與國家的對抗,中心思想就是個人生命至高無上,任何褫奪這一價值的國家都是集權主義。顯然這樣的小說思想大于故事和形象,類似于中國先秦時代的諸子散文和柏拉圖《對話錄》,簡單的故事中串連起豐富的人物思想,小說外觀中包含的是犀利的社會批判內(nèi)容。另外三部為《頌歌》(Anthem,1938)、《源泉》(The Fountainhead,1943)、《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 Shrugged,1957),都是幾乎相同的風格。出人意料的是,這幾部“四不像”的著作卻非常受歡迎,使作者成為全世界有史以來最暢銷的作家之一。尤其是最后一部《阿特拉斯聳聳肩》甚至被稱為“繼《圣經(jīng)》之后對當代美國人影響最大的一本書”。安·蘭德五十歲以后基本不再寫小說,主要寫思想專著和演講稿直接闡述她的社會政治思想。

      安·蘭德給自己的思想定名為“客觀主義”,她的后期專著《客觀主義認識論導論》(Introduction to Objectivist Epistemology,1966)及論文集《自私的德性》(The Virtue of Selfishness:A New Concept of Egoism,1963)中,都有“客觀主義”這樣的題目標識。那么她的“客觀主義”基本精神到底是什么?從認識論角度說,它是對人類“概念化”能力的反思:在人類知識高度發(fā)達的當代,“概念”以及由概念聚集而生成的各種“理論”已經(jīng)嚴重擠占人類“自然態(tài)”的生活,人們用理念指導生活,用“主義”打量政治,陷入一種偏離“客觀”的“二手”狀態(tài)。按照普通心理學原理,人類從對客觀世界的感覺、知覺出發(fā),最終上升為理性判斷,以這樣的順序完成了對世界的認識,并建立起可靠的知識。安·蘭德經(jīng)過進一步審慎分析指出,與世界直接打交道的“感覺”不一定是人類知識的起點。如果將人類意識的發(fā)展分成感覺、知覺和概念三個階段,則“所有人類的知識的基礎都是知覺階段”:“知覺是由生命有機體的大腦自動保存和整合的一組感覺。人類正是以知覺的形式把握了他的感覺證據(jù),理解了實在?!盵1]6這意味著貌似由“感覺”所建立的知識實際上已經(jīng)經(jīng)過了心靈的分析對比、重新整合,“概念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整體的一種心靈整合”[1]10。這樣,人類在建構知識和信念的基礎不是真實的感覺,而是更多受制于某種“先驗圖式”的知覺,由此產(chǎn)生的知識的合理性與“客觀性”就很值得懷疑。所以“客觀主義”仿佛是一種呼吁,呼吁人們在建立自己生活原則和行動規(guī)范時,要有一種選擇和判斷。她說:“客觀主義倫理學把人的生命作為價值標準——把每一個人自己的生命作為他的倫理標準。”這個總原則實則來自對人類目前倫理狀況的反思。因為在她看來,給人類帶來災難的道德規(guī)范有很大一部分來自隨心所欲的“奇想”:一種是沒有感性事實和理性證據(jù)的信仰,成為“精神謀殺”的工具;一種是貌似崇高的“利他主義”,放大了他人和集體需要的優(yōu)先性,卻無視“自私自利”的價值。安·蘭德的“客觀主義”倫理學,可以等同于“個人主義”,但其中又包含著理性的反思,不是無邊的“利己主義”。她不斷提醒人們關注客觀存在——不要把對“善”的判斷建立在既有道德原則基礎上,要客觀審視人的生存現(xiàn)實,以現(xiàn)有的“人”為出發(fā)點,有點類似于薩特的存在主義[2]。存在主義講“存在先于本質(zhì)”,要求將思想的出發(fā)點設定在客觀存在基礎上,而不是基于某種抽象的本質(zhì)行事。這種思想原則大致也與我們所提倡的“實事求是”相近,無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國內(nèi)對于安·蘭德的譯介與研究開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近三十年她一直是倫理學和比較文學的熱門話題,迄今已經(jīng)有一篇以安·蘭德倫理學為研究對象的博士論文[3]和十多篇碩士論文,還有數(shù)十篇公開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蹲运降牡滦浴?、《理性的聲音——客觀主義思想文集》等后期哲理著述的結集已被翻譯成中文。包容她原創(chuàng)思想的幾部小說,最暢銷的《阿特拉斯聳聳肩》以及《源泉》已有完整的中譯本。馮濤先生所譯的《致知識分子:安·蘭德哲學》一書中,選譯了四部小說的具有代表性的精彩片斷,中國讀者可以從中了解她的哲學的原初形態(tài)。

      綜觀國內(nèi)有關安·蘭德研究的現(xiàn)狀,哲學、倫理學甚至美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較為突出,政治學方面的研究相對薄弱。其實她的倫理學論集《自私的德性》一書中,就有《人類的權利》、《政府的本質(zhì)》、《自由社會中的政府資金》等單篇文章,涉及政治學思想。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張曙光先生《安·蘭德的倫理學與德性論——讀〈自私的德性〉》一文,介紹本書的思想,其中有“倫理學的政治準則和政府本質(zhì)”一節(jié),正是對安·蘭德政治思想的初步疏解[4]。但這篇論文是作者的讀書心得,對一些問題缺乏深入研究。本文擬從《自私的德性》一書中抽取兩大政治學議題加以討論:一是“理性社會”的構想,二是有關“政府本質(zhì)”的觀點。最后歸納安·蘭德“客觀主義政治學”的基本特征。

      二、理性社會與利益交換

      政府的行政中有一項任務就是消除和管控沖突。那么社會成員之間的“沖突”的根源是什么?是因為社會資源的匱乏嗎?顯然不全是。因為社會資源的豐富并不能消除沖突,而且“貧富差距”主要出現(xiàn)在經(jīng)濟活動異?;钴S的時期。

      在《自私的德性》一書中,安·蘭德提出了一個比較難理解的命題:“在理性的人們之間沒有利益沖突?!盵5]45那么人們之間的利益沖突主要因為其“非理性”嗎?或者人們的生活中缺失了某些“理性”原則,從而導致了個體之間的沖突?安·蘭德確實是這樣認為的。為了論述這個問題,她先舉了一個人們簡單的“利益沖突”例子:假設兩個人申請同一份工作,其中只有一個人能被雇傭,其中一個人獲得利益不是以犧牲另一個人為代價嗎?

      蘭德認為,一個理性的人,考慮其中的利益關系時,應綜合考慮四點彼此相關的因素:現(xiàn)實,背景,責任,努力。第一,從“現(xiàn)實”角度看,人的“利益”依照他選擇追求的目標而定,他選擇的目標依照他的欲望而定,他的欲望又須依照他的價值以及心智判斷而定。欲望不能等同于利益,“一個人想要某物,僅僅這個事實還不能證明他想要的對象是善,獲得這個對象也不一定對他有利?!盵5]45如果欲望受挫就宣布自己犧牲了利益,這是對價值和利益抱有“主觀主義”的觀點。她的“客觀主義”倫理學要求從“現(xiàn)實”,而不是從“主觀欲望”審查個人利益。把一份工作給勝任的人去做,比給一個想擁有這份工作的人去做,更具合理性。第二,“背景”是一個人獲得利益的現(xiàn)實條件。如對于找工作的人來說,“背景”就是能夠提供職位的企業(yè),還有一個社會整體的就業(yè)環(huán)境。就一個找工作的人的現(xiàn)實背景來看,企業(yè)招聘的任何職位都肯定不止一個人在申請;而多個申請者在競爭同一份工作時必然會有人失敗。那么理性的人不會脫離此“背景”而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會根據(jù)現(xiàn)實條件理性地考慮自己利益的得失。第三,有“利益”必然需要承擔一定的“責任”。蘭德還講了一個例子:一個女孩希望被人愛,但她從不思考什么是愛、愛需要什么價值以及她是否擁有值得人愛的美德。她感覺愛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恩惠——因此她只是渴望愛,覺得在分配這種恩惠的過程中,有人剝奪了她的那份愛。“責任”就是你為了獲得利益而需要具備的美德和資格。安·蘭德說:“放棄為自己的利益和生活承擔責任,也就是放棄了必須考慮其他人利益和生活的責任——不管怎樣,個人欲望的滿足要通過他人才能實現(xiàn)?!盵5]49-50第四,理性的人最后還應知道,人必須通過“努力”實現(xiàn)目標。“他知道:所有的利益都必須創(chuàng)造出來,一個人的收獲并不代表另一個人的損失,一個人獲得成就并不意味著犧牲未獲得這項成就的人?!盵5]50

      那么就上文所舉“找工作”失利的事而言,理性的考慮和非理性的考慮顯然會有巨大不同。非理性的考慮會認為我想要這份工作,這是我的權利;別人從我手上搶走了這份工作,是對我權利的損害,于是便起了沖突。而一個理性的人會從更長遠地考慮應聘工作的得與失:我得到這份職位,意味著我同時有了“責任”,并且需要“努力”創(chuàng)造價值——一個工作崗位是用來創(chuàng)造與別人交換的價值的,而不是用于攫取利益的場所。

      安·蘭德進而認為,文明社會必然是理性的人所組成的社會,而以美國為代表的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就是這樣的社會。這個社會的人認為,每個人“利益”的滿足必然依賴不斷增長的產(chǎn)品與知識的交易,每個人創(chuàng)造產(chǎn)品、創(chuàng)新知識,用以和他人交換,從而獲得用以購買和實現(xiàn)自己“利益”的金錢。金錢是人與人之間交換“利益”的最理想的中介,而一個健康文明的理性社會的基石就是“交換”。在《阿特拉斯聳聳肩》中,主人公弗朗西斯科·德·安科尼亞批駁“金錢是萬惡之源”說指出,金錢是一種交換工具,如果沒有商品生產(chǎn)為交換提供有價值的產(chǎn)品,金錢將毫無價值。指金錢為“惡”的人,實則憎恨一種正當理性的產(chǎn)品交換。早期共產(chǎn)主義一種偏激的言論認為,金錢是由強者以犧牲弱者為代價創(chuàng)造出來的。那么所謂“強者”擁有什么樣的力量?是槍炮或臂力嗎?顯然不是,創(chuàng)造金錢需要思考和研究能力,財富是人類思考能力的產(chǎn)物。也就是說,金錢的價值是發(fā)動機的發(fā)明者創(chuàng)造的,是每一位各盡所能的誠實的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6]而通過金錢交易“利益”屬于一種最純潔無私的制度設計。主人公最后對“金錢之國”發(fā)出由衷的贊頌,其實也是對充滿理性設計的“文明之國”的贊頌:“作為人類的光榮,在整個歷史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出現(xiàn)了一個金錢之國……一個理性、正義、自由、生產(chǎn)和成就之國。有史以來第一次,人的精神和金錢得到了自由,再沒有靠征服得來的財富,只有靠工作掙得的財富,再沒有劍術家和奴隸,取代他們位置的是真正的財富創(chuàng)造者、最偉大的工人、人的最高級類型——自我創(chuàng)造的人——工業(yè)家?!盵6]116

      那么非理性的人所組成的社會是怎樣的情形呢?《阿特拉斯聳聳肩》借助一個發(fā)動機公司管理模式的轉變摹擬“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利益”分配模式:對于盡其所能工作的人來說,“從日出到日落,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除了汗水之外你一無所得,你一輩子就是這樣了,沒有休息,沒有希望”[6]129?!袄髁x”者鼓勵勞動者優(yōu)先考慮他人的需要。而如果將他人無邊的“欲望”等同于他有權獲取的“所需”,必然導致一種匪夷所思的“非理性”局面:“如果我(勞動者)得一直工作到進了醫(yī)院,如果我得為地球上每個流浪漢和每個光屁股的野蠻人都掙到了小汽車之后,我自己才有權擁有自己的汽車——他又為什么不可以從我這兒要求一艘游艇呢,既然我還干的動,還沒有累趴下?不行?他不能提這樣的要求?那他為什么能要求我一直得等到他重新裝修好了他的起居室,我喝的咖啡里才能加奶油?”“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是馬克思設計共產(chǎn)主義圖景時提出的理想,最終目的還是要消除因為分配不均所引發(fā)的沖突。安·蘭德的推演讓人明白,要讓一個人將其“所需”建立在理性水平上,就必須將“所需”與他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關聯(lián)起來——以金錢為中介,用勞動所得交換所需的“利益”。但我們曾因為宏大的道德,或崇高的社會理想,而破壞了這一原則。當這一原則遭破壞,令所有人不愉快的“非理性”局面就出現(xiàn)了。

      如何讓一個社會處在一種理性而文明的水平上,按照中國讀者的理解,恐怕是要表明“顧全大局”的倫理主張了。但安·蘭德反對那種以“集體主義”為信條的政治體系。她說:“每個政治體系都以某種道德規(guī)范為基礎。在人類歷史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倫理學是形形色色的利他主義-集體主義教條,它使得個人服從于某種更高的權威,要么是神秘主義的,要么是平均主義的?!谒羞@樣的體系之下,道德都是適用于個人的規(guī)范,而不適用于社會。社會被置于道德規(guī)范之外,成為道德規(guī)范的具體表現(xiàn)、源泉或唯一闡釋者;個人應該為了社會責任而做出犧牲,在人的現(xiàn)世生活中,這種諄諄教導被視為倫理學的主要目的?!盵5]90每一種相對完整的政治體系都會假定一個倫理原則作為其基礎。在母國蘇聯(lián),顯然是以“集體主義”為其基礎,這種貌似“理性”的出發(fā)點在安·蘭德看來恰恰是一種“非理性”,在《生而為人》和《阿特拉斯聳聳肩》等小說中已經(jīng)對這樣的社會及政治局面進行了無情的嘲諷。上面一段話引自以《人的權利》為題的文章中,這篇文章認為良好的、理性的政治的出發(fā)點應該是“個人”,而不是集體,所謂“人的權利”即指個人權利。結合上述有關“理性”的觀點,以“個人”為出發(fā)點的合理性就不言而喻了。馬克思以為就其現(xiàn)實性上,人的本質(zhì)是“社會關系的總合”,而人的諸多“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層面則是“利益交換”關系,“利益”的物質(zhì)基礎是個人,而非集體。因此一個良性的社會一定要尊重那個從事物質(zhì)生產(chǎn)和財富創(chuàng)造的個人,而實現(xiàn)此種“尊重”的基本政治機制就是維護一個人應得的“利益”與他創(chuàng)造的財富價值之間的對等關系。安·蘭德認為,所有借口集體利益或長遠理想而無視個人利益的機制毫無“道德”可言。安·蘭德為她心目中的理性社會找到的藍本是美國。她把美國稱為“有史以來第一個道德社會”。她說:“此前所有社會體系都把人視為滿足他人目的的犧牲手段,并把社會本身視為目的。美國則把人本身視為目的,而把社會作為眾多個體和平、有序和自愿共存的手段?!绹J為,人的生命按照權利(那意味著按照道德準則和人的本性)是屬于個人的,權利是個人所有物,社會是沒有權利的,政府的唯一道德目標是保護個人權利?!盵5]91最后一句話涉及“政府目標”的問題,將在下文論述。

      三、政府的本質(zhì)

      如上所述安·蘭德心目中的文明社會就是理性的人,按照利益交換原則建立起的自由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政府是社會的必要保障,就像安·蘭德心目中理想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政府從來都沒有缺席過。那么應該如何認識政府的本質(zhì)、規(guī)劃政府的職能?這是安·蘭德政治學的一個重要課題。

      安·蘭德給“政府”下了一個定義:“政府就是在特定的地理區(qū)域內(nèi)唯一有權執(zhí)行某些社會管理法規(guī)的機構?!盵5]107也就是說,政府是這樣一種機構,它的執(zhí)行權是它所唯一擁有的,其他非政府的私人或機構都無權擁有。她進而指出:“私人行為和政府行為的基本區(qū)別即這樣的事實:政府壟斷武力的合法使用?!盵5]109一方面,政府必須獲得此項壟斷權,其目的在于控制和防止濫用武力;另一方面,政府使用武力的行為也必須得到嚴格的闡釋和限制,法律是它使用武力的唯一動力。之所以對政府的職能作這樣的界定,來源于以下推論:

      第一,如果一個人希望生活在理性自由的社會,不可或缺的基礎是人的權利,權利保障一個人可以自有地進行財富和利益的創(chuàng)造和交換。安·蘭德指出:“‘權利就是社會準則,是用來確定和認可人在社會環(huán)境中的行動自由。世界上只存在一種基本權利(所有其他權利都是結果或推論),即個人擁有生命的權利。生命是一個自我維持和自我創(chuàng)造的過程。擁有生命權就意味著有權參與自我維持和自我創(chuàng)造的活動;意味著根據(jù)理性人的本性,他可以自由地實施所有支持、促進、完成和享受其生命所需的行動?!盵5]92也就是說,生命權是所有權利的來源,而財產(chǎn)權是實現(xiàn)所有權利的唯一工具:“因為人不得不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維持生命,所以無權擁有自己勞動產(chǎn)品的人也就沒有辦法維持生命?!本腿说臋嗬w系而言,生命權是基礎,財產(chǎn)權是保障。

      第二,政府存在的唯一正當?shù)睦碛删褪峭ㄟ^保護人們免受暴力侵犯,從而達到保護人的權利的目的。美國《獨立宣言》說:“我們認為這些真理是不說自明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他們由其創(chuàng)造者賦與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有生命、自由,及追求幸福。為了取得這些權利,人類才在他們之間建立政府,而政府的正當權力是從被統(tǒng)治者的同意中產(chǎn)生出來的;任何形式的政府,當它對于這些目的有損害時,人民便權利將它改變或廢除,以建立一個新政府,新政府所依據(jù)的原則和用以組織其權利的方式,必須使人民認為這樣才最可能獲致他們的安全和幸福?!盵7]可見西方世界的政治共識是:個人權利是上帝賦予的,政府權力是人民賦予的。

      第三,文明社會的前提就是禁止在社會關系中使用武力,但當生命受到威脅時,人有自衛(wèi)權——這是由生命權引申出的權力。但文明社會不能將這種反極性使用武力的權力開放給個人。如果允許每個人武力反擊,那么它將迫使每一個公民攜帶武器到處活動,把家變成堡壘,這樣的社會必然墮落到人人自危的野蠻狀態(tài),人們將不得不生活在經(jīng)常性武力威脅下,隨時都會受到鄰居的武力威脅。安·蘭德指出:“如果一個人希望在自由、文明社會中生活,他必須同意的基本原則只有一條:放棄使用武力,并把保護人生安全的權利委托給政府,目的是為了有序、客觀、合乎邏輯地闡釋怎樣執(zhí)行這項權利。”[5]110

      安·蘭德將政府職能歸結為“壟斷武力的合法使用”,只是一種將最典型的職能突出出來的表述。其實政府的職能應從這一點上稍作延展。例如,生產(chǎn)交換中的“違反合同”等也屬于一種侵犯和不合法占有的行為,等同于間接使用武力,對于此類行為的制約與懲罰,也應該是政府職責??傊?,當一切邪惡勢力挑戰(zhàn)理性和善良的時候,政府都應該加以有效應對。但西方憲政思想總是要對政府做出種種限制,謹防實際擁有權力的政府越界行事,危及公民權利。按照憲政理念,安·蘭德也提出了對政府職責的限制性原則:“除了法律禁止的事情之外,個人能夠作任何事;而政府官員除了法律允許的事情之外,他不能作任何事?!盵5]110按照這條原則,政府最適合做的就是通過剛性管制,以維護法律的尊嚴。但安·蘭德所主張的以“理性”為核心的“文明社會”的構建,僅有剛性管制尚不能實現(xiàn),還需要柔性思想。為此她強調(diào)公民社會對政府職能的良性輔助功能,呼吁“在非理性的時代過理性的生活”。所謂“理性生活”就是人“永遠不能放棄道德評判”——“當你有時放棄贊美美德和譴責罪惡時,你給予人的既不是正義也不是平等待遇?!盵5]71當你用不偏不倚的態(tài)度宣布,不管善惡都別指望從你身上得到什么時,你背叛的是誰?鼓勵的又是誰?蘭德把理性社會的構建及健康運轉交給公民去打理,多少有點“公民社會”的思想背景。安·蘭德同時也注意到了評判者的素質(zhì)問題。她說:“要成為評判者,就必須擁有無可指摘的品格;他不需要全知全能或絕無過錯,因為這不是知識上的錯誤問題,他需要的是無懈可擊的正直,換言之,就是絕不沉溺于任何有意識的、蓄意的邪惡。正如法庭上的法官在證據(jù)不足時會犯錯,但卻不會回避已有證據(jù),不會接受賄賂,不會允許任何個人感覺、情感、欲望或恐懼阻礙他對事實的判斷——同樣,每一個理性的人都必須在自己的心智法庭上,保持同樣嚴格而莊重的正直?!被ヂ?lián)網(wǎng)傳媒時代,人們每天都會直面各種公共事件,如何作一個理性而正直的“評判者”,考驗著每一個人的品質(zhì)和良知,安·蘭德上述一段話值得中國網(wǎng)民作為座右銘,常記在心,這樣我們的社會就會離“理性”越來越近。

      四、結論

      套用“客觀主義倫理學”,也可以將安·蘭德上述政治觀點總稱為“客觀主義政治學”,那么我們?nèi)绾卫斫馑恼螌W的“客觀主義”特征呢?國內(nèi)有學者介紹安·蘭德時,徑直將其“客觀主義”等同于“個人主義”,并進而將她的思想等同于“美國夢”的另一個版本[4]。言下之意,她所提供的只不過是美國資本主義價值觀的陳腐表述,這樣的說法顯然有失簡單。不要忘記安·蘭德個人著述在二十世紀的暢銷度,如果僅僅是美國價值觀的表述,是不會有那么多共鳴的。她的“客觀主義”思想其實包含著對既往資本主義精神的反思和批判,她不同意“天賦人權”、“人道主義”、“福利主義”等,她反對將國家政策原則建立在一些不切實際的“奇想”上。資本主義價值觀中所存在的一些慣性理念,已經(jīng)嚴重削弱了社會活力,需要一種基于現(xiàn)實的反思。可見安·蘭德在有閱讀能力的美國中產(chǎn)階級群體中引發(fā)共鳴那個核心要點,還是了不起的“客觀主義”——據(jù)說美國現(xiàn)總統(tǒng)特朗普的團隊中就有一些人是安·蘭德的“客觀主義”的信徒。

      “客觀主義”反對一切不切實際的“政治秀”。有人說特朗普政治有商人特質(zhì),其實他比較接近“客觀主義”。安·蘭德所有政治理論都有一個樸素而理性的出發(fā)點。如有關“文明社會”的構想,從“利益沖突”出發(fā),但并沒有導向一種人道主義或福利主義,而是從沖突中引出“交換理性”作為文明社會的基石,表達了占人口多數(shù)的美國中產(chǎn)階級的心聲。另外安·蘭德對于政府職責的構想有一個基本出發(fā)點就是人的生命權。既然世界上的男人女人不可能個個都是戰(zhàn)士,家居的房子不可能成為戰(zhàn)陣堡壘,那么干脆所有人都放棄使用武力的權利,讓政府成為壟斷武力使用權的唯一機構。這樣政府的職責就簡單明晰——不管治理目標多么遠大,工作多么面面俱到,也要將制止武力侵犯,維護穩(wěn)定作為重點,畢竟人的生命權比其他一切權利都重要。安·蘭德的思想引發(fā)共鳴不在于她對于“自私”(Selfishness)的贊美,而恰恰是對于“理性”的崇尚,一個社會多數(shù)具有正常心智的人對于正?!袄硇浴钡某缟袘摱嘤谄渌閼?。當然一般所謂“理性”也不是道德的或宗教的,而是一種對人的生命情態(tài)“客觀”反思。從這個意義上說,安·蘭德的“客觀主義”就是一種“理性主義”。

      參考文獻:

      [1][美]安·蘭德.客觀認識論導論[M].江怡、李廣良、侯艷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2]孫旭、趙炎秋.客觀主義還是存在主義——安·蘭德與薩特哲學思想比較研究.湖南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3]孫旭.理性·自我·利己——安·蘭德倫理思想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6年博士論文

      [4]張曙光.安·蘭德的倫理學和德性論——讀《自私的德性》.學術界,2016年第9期

      [5][美]安·蘭德.自私的德性[M].焦曉菊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6]安·蘭德.致新知識分子:安·蘭德哲學.馮濤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版第109-117頁

      [7]卡爾·貝克.獨立宣言.楊宗翰譯,香港:《今日世界》社,1966年版第3-4頁

      作者簡介:

      鄧翔予,女,陜西鳳翔人,中共北京市委黨校政治學部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政治學研究。

      猜你喜歡
      蘭德理性政府
      欲望膨脹
      人人都能成為死理性派
      省級政府金融權力榜
      理性思考嚴謹推理優(yōu)先概念
      一類廣義平均曲率Liénard方程周期解存在性與唯一性(英文)
      “小鮮肉”蜘蛛俠
      完形填空三則
      重視解題反思 深化數(shù)學理性思維
      谢通门县| 郎溪县| 文登市| 资阳市| 宕昌县| 石棉县| 万盛区| 鸡东县| 广州市| 旬阳县| 铜梁县| 衡阳县| 绥德县| 新绛县| 沙河市| 哈巴河县| 舞阳县| 三原县| 洪洞县| 卓尼县| 华阴市| 舞钢市| 德江县| 吴江市| 河源市| 精河县| 广宁县| 城步| 右玉县| 泌阳县| 阿坝县| 乐亭县| 临沭县| 巩义市| 济源市| 鄂州市| 林州市| 琼中| 玛纳斯县| 佛教| 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