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劍鋒
我算不上什么作家,頂多算文學愛好者。沒事寫寫文章,向報刊雜志投投稿。近日,卻遇到這樣一件事:我寫了一篇游記,算是散文,也可算是隨筆。決定向一家我心目中認為很“高大上”的省級雜志投稿,很快,便收到編輯部的回信:“某某雜志,現(xiàn)在是收版面費的?!?/p>
我寫文章,一來是愛好,再者是有感而發(fā),三是掙點稿費,補貼生活。收到這家省級雜志“收版面費”的回信后,我就在想,如果當年我剛走上文學之路時,能有這樣一條“捷徑”,何必這樣辛苦?說不定自己早已經(jīng)成為“知名作家”了。原來是自己孤陋寡聞,不知道交了“版面費”,文章就可以發(fā)表;不知道交了“版面費”,想發(fā)表什么文章就能發(fā)表什么文章。
假如我交了“版面費”,這文章還能像自由撰稿那樣認真,那樣堅持主旋律,那樣堅持質(zhì)量第一嗎?說不定再也“耐不住寂寞”,再也不愿坐“十年冷板凳”,會在“速成”和粗制濫造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好在我寫了幾十年,有一定的定力,知道如何堅持自我,如何不迷失自我,如何不為誘惑所動;假如我是一名年輕氣盛的文藝青年,對追求“速成”充滿了渴望,說不定“版面費”就交定了。
魯迅先生在《花邊文學》中,有《罵殺與捧殺》一文。今天“捧殺”一詞,亦作為網(wǎng)絡流行詞匯,意為過分贊揚和吹捧,來達到被贊揚者變得虛榮自負或招致他人反感的目的。魯迅先生在列出了種種文學怪象之后說道:“所以現(xiàn)在被罵殺的少,被捧殺的卻多?!苯又e例:“人古而事近的,就是袁中郎。這一班明末的作家,在文學史上,是自有他們的價值和地位的。而不幸被一群學者們捧了出來,頌揚,標點,印刷,‘色借,日月借,燭借,青黃借,眼色無常。聲借,鐘鼓借,枯竹竅借……”“這作家就從此被捧殺,不知道要多少年后才翻身”。
袁中郎,名叫袁宏道,也算是一個人物。主要作品有《袁中郎全集》《徐文長傳》《袁中郎集箋校》等,在官場上混得也算風生水起。就是這樣一位“重量級”人物都擱不住“捧”,況且那些還未出茅廬的文藝青年?
如果我們的刊物是靠“版面費”養(yǎng)活的,這辦刊的目的,就一定會有問題。人一旦“向錢看”,刊物就會“只認錢不認文”,這辦刊的指導思想,乃至是非曲直,學術(shù)標準,藝術(shù)準則,用稿標準等等,就將都染上銅臭。
我原本是很崇拜這份刊物的??戳诉@封收取“版面費”的回信后,我連自己都懷疑以后再看到這份刊物時,別說再認真讀一讀了,還能不能隨手翻一翻呢?連我自己都說不清。
我不能號召所有人都不交“版面費”,但我由衷希望每個人都能自律,不要用錢“買通”編輯,將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的作品或垃圾作品拿來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