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透露,荷蘭埃因霍芬理工大學(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的研究人員發(fā)現了一種可轉換的光學材料——氫化非晶硅,能夠加快光子集成電路的研發(fā)和生產。
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Oded Raz表示,這是第一個可編程的光子電路,研發(fā)人員可以對光子材料本身進行編程和重新設置,且不需要任何電力依然可保持自身的編程狀態(tài),將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工程師加速開發(fā)光子器件。
據介紹,這種材料名為氫化非晶硅,目前主要用于薄膜硅太陽能電池。研究人員在一個被稱為“Staebler-Wronski效應”的研究中發(fā)現,光或熱會改變氫化非晶硅的光學和電學性質,但當它在黑暗中緩慢冷卻后,可以恢復一部分光學性質。研究人員們推斷,可重構PIC(光子集成電路)或可利用此特點來彌補切換過程中的性能損耗。
為了驗證推斷,研究人員將一層薄薄的氫化非晶硅,在近紅外激光中浸泡了100小時以上,然后將它放置在黑暗中緩慢冷卻4個小時。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發(fā)現,近紅外激光可以使材料的折射率增加0.3%,同時冷卻可以將折射率降低0.3%,實現逆轉。
隨后,研究人員利用氫化非晶硅的微觀環(huán)(microscopic rings)開發(fā)了可重新配置的光學開關。研究人員發(fā)現,光學開關能夠可逆地改變這些器件的折射率,而不增加光學損耗。
不過,Oded Raz還表示,未來,可能會有研究表明,非晶硅鍺或非晶硅碳等類似材料比氫化非晶硅更擅長進行能量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