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俊梅
小洋槐
仿佛過春節(jié)的時候,看見叔叔伯伯們都在燃放爆竹,爆竹聲噼里啪啦,傳遍東南西北??粗粗?,它眼熱了,心動了,忍不住了,多么急切地希望這世界上也能夠有自己的聲音,于是,歪歪趔趔地跑上前去,伸出它白胖胖的小手,也點響了一串鞭炮。
我說的是一株小洋槐。小洋槐,開了一串鞭炮似的花兒。
展眼望去,別的洋槐都很高大。它們的樹干都有一摟粗,斜枝橫杈互相交織著、糾掛著,上面是層層密密的樹葉和重重疊疊的花串。風(fēng)吹來,它們的枝葉就像大海翻滾的波濤。而這株小洋槐,實在是夠小的、夠纖弱的了;樹干不足一米高,筷子般粗細(xì),赤條條的,上面還沒生出一條枝杈,只挑著稀稀落落的幾片葉子。可它卻是十分好強的,當(dāng)別的洋槐開花的時候,它居然也開了花兒!顯然,小洋槐是使盡了全身的力氣,才開出這花兒的。
別的洋槐都有悲壯的經(jīng)歷,不屈的性格。雷電,轟擊過它們;狂風(fēng),撕扯過它們;暴雨,抽打過它們。有的粗壯的枝條不知在什么年代已經(jīng)被折斷、枯死,卻依然懸在樹上。但是,它們卻不曾倒下,反而以雖然衰老卻越發(fā)頑強的精神挺立在小河之上,藍(lán)天之下。而這株小洋槐,壓根兒不知世間還有什么磨難。它的心靈明凈得像一顆露珠。但是,它們都開了花兒,盡管那花兒的數(shù)量懸殊是那么巨大。
要說少,小洋槐的花兒真夠少的了,只有可憐兮兮的一串。不過,這一串花兒硬抵得上一個神奇的砝碼,使天平的那邊立時失去了分量——人們紛紛把目光調(diào)離別的槐樹,而一律投向這里,議論說:花串上有花兒,還有待放的苞兒;花兒通體雪白,苞兒是小角角,底部淡綠,上端才泛了白色;這花兒多可愛,嘖嘖!
游人走完之后,其中一人忍不住回過頭來,只見一只小鳥落在小洋槐上,小洋槐被壓彎了腰,抖動著,抖動著,像是要折了的模樣,但是,最終還是挺住了。
它站得筆直。
小鳥在唱歌。
(選自劉成章《羊想云彩》,有刪改)
讀有所思
選文中,這株生機勃勃的“要強”的小洋槐之所以能一下子“跳”到我們眼前,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作者巧妙地運用了烘云托月法。
作者寫“別的洋槐”的高大、粗壯、花多葉繁是第一層“烘云”,是為了襯托小洋槐雖纖弱卻“十分要強”的特點;寫“別的洋槐都有悲壯的經(jīng)歷,不屈的性格”是第二層“烘云”,是為了反襯小洋槐的單純美好;“心靈明凈得像一顆露珠”“人們紛紛把目光調(diào)離別的槐樹,而一律投向這里”是第三層“烘云”,將小洋槐可敬可愛的形象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作者通過多層烘托,將小洋槐“要強”且勇于擔(dān)當(dāng)?shù)男蜗篚r明地立于我們面前。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jié)出“烘云托月法”的基本規(guī)律:首先通過對次要形象的描寫,凸顯主要形象,如《小洋槐》中的第一、二層的烘托;其次是借助旁觀者的議論突出主體特點,如《小洋槐》中的第三層烘托。當(dāng)然,我們也可以對自然環(huán)境或社會環(huán)境展開描寫,以此渲染主要描寫的對象。
思有所悟
千古文章意為先,立意的高低優(yōu)劣,直接取決于寫作前的構(gòu)思。多數(shù)高品質(zhì)作文,都是建立在構(gòu)思基礎(chǔ)上的。與其說,“一語天然萬古新,繁華落盡見真淳”,倒不如說,“一思天然萬古新,烘云托月見情深”。
如朱自清對“春草”的描繪,就宕開一筆,寫出了人們在草地上進行的活動:“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這樣寫,春草柔軟的特點便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反襯出了人們無比歡快的心情,調(diào)動起讀者對春草的美的感受;同時,“春草圖”也因為有了人們的活動,而變得更加有活力、生氣。
具體寫作時,有以下口訣可供大家記誦:心中有“月”,落筆成“云”;環(huán)境渲染,以景襯人;旁觀智者,點睛議論;勤加練習(xí),心手相應(y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