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曉雯
“人家做的那是麻婆豆腐,我做的這是麻婆豆腐和‘賽螃蟹的結(jié)合體!”端著一盤剛剛出鍋的做“失敗”的麻婆豆腐,我敝帚自珍地解嘲道。
話說我在超市隨手買了一袋麻婆豆腐調(diào)料,中午回家便按照包裝上的說明操作了起來。說明里有個步驟是勾芡,勾芡必然是用淀粉加水。櫥柜里有兩個形狀一模一樣、蓋子一紅一黃的玻璃瓶,都盛著白色的細粉末,還有一袋新買的沒開包的淀粉。我平時做飯次數(shù)不多,用淀粉的機會就更少,關(guān)鍵是我向來以為那個黃蓋瓶里裝的是淀粉。
這邊,豆腐在加了麻婆豆腐調(diào)料的湯里咕嘟著,急等著水淀粉(水+淀粉)下鍋勾芡。于是我就打開那個黃蓋瓶,舀了兩勺放碗里,添了點水給它攪開,倒進了鍋里。過了會兒,我感覺湯已經(jīng)收稠,就關(guān)火盛菜出鍋。
裝入盤的麻婆豆腐,每一塊顏色都泛著金黃,湯鮮紅亮麗。拿筷子夾一塊放入嘴里,雖然是口感較硬的鹵水北豆腐,但此時已然綿如蟹膏,鮮嫩無比!
就在我端著這盤“杰作”臭美之時,老媽進來問我:“你勾芡用的是舊淀粉還是新買的淀粉呀?”我指了指那個黃蓋的瓶子,老媽登時驚訝道:“哎喲寶貝兒,那是堿面兒!紅蓋兒瓶子里的才是淀粉!你放之前先問問我??!”奈何我遠離庖廚已久,之前手寫貼在瓶子上的標簽也開膠掉了,弄得我哪是淀粉哪是堿面都傻傻分不清。
晚上,拿中午剩下的半袋麻婆豆腐調(diào)料又做了一次,這次正兒八經(jīng)用的是淀粉。但做出來的賣相和口感卻遠不如中午做的——豆腐發(fā)白而且口感發(fā)硬,也就是鹵水北豆腐本來的口感;湯的顏色也不紅亮了,變成了暗淡的紅褐色。
這讓我感慨萬千,一方面深刻體會到了做事情事先詢問和溝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認識到了創(chuàng)新的價值——突破常規(guī)不一定會失敗,很可能會有更好的意外收獲。
“嘿,歷史上有多少名菜不都是歪打正著發(fā)明出來的?”我又一次自我解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