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
《陳寅恪的最后20年(修訂本)》,陸鍵東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春節(jié)期間,宅居抗疫,生活節(jié)奏放慢了,剛好有機會補看了一些平時沒空細讀的書。其中有一本是陸鍵東寫的《陳寅恪的最后20年(修訂本)》。與初版相比,這次修訂版的內容有所增補和勘誤,讓我動了再讀一遍的念頭。其實,這本書20多年前我就讀過,那種讀書的場景至今都還歷歷在目。當時,我在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研究所跟李少白老師念博士。有一次摔傷了腿,靜養(yǎng)了一段時間,正在康復。醫(yī)生說,你每天最好活動一下,對關節(jié)和肌肉的恢復有好處。于是,每天傍晚,我就拄著拐,從藝術研究院所在的前海西街恭王府,沿著后海,經銀錠橋、煙袋斜街,到鼓樓南大街去走個來回。有一天,看到路邊一家門面不大的新華書店,就順道進去逛了一下。在“傳記”欄目下,這本《陳寅恪的最后20年》與我不期而遇。
我把拐杖倚在一邊,像其他讀者一樣,坐在書架下面的臺面上,開始翻閱這本書,慢慢就讀進去了。到書店關門,服務員開始催促滯留的讀者離開。可是,我正沉浸在書中不能自拔,不甘心就此打住,就順手把書塞進一個不起眼的角落。心想,先藏這兒,明天再來,如果還在的話,就接著看。第二天,書果然還在,我就又坐下來接著看。就這樣,大概一個多禮拜,就把這本書讀完了。中間讀到某些重點,回宿舍后還會憑借記憶,做些讀書札記??赡苡腥藭?,既然這樣,為何不把書買回去讀呢?怎么說呢?可能是因為異地求學吧,書太多以后搬家會比較麻煩。所以買書一直非常謹慎。除非特別需要,一般都是靠借閱,而不會輕易購買。
我的專業(yè)方向是中國電影史。作為一個剛剛入門的新人,需要花很多時間在史學觀念、方法上多多學習和思考。《陳寅恪的最后20年》恰在這方面讓我獲益匪淺。比如說,陳寅恪先生那種“史中求識”的治學理念,便是對乾嘉學派重考據、重實證史學方法的一種發(fā)揚光大,注重旁征博引、多重舉證,以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從而避免孤證妄斷。這種方法,大概與我仔細、縝密的個性比較融匯,從那以后慢慢就變成了自己求學治史的一種習慣和常態(tài)。再比如,陳寅恪先生獨創(chuàng)的“引詩舉史,史詩互證”的研究思路,似乎也與電影史、藝術史這種專門史的學科屬性天然契合。因為電影、藝術都屬于“詩”,而史述的體例,也必然要求它有嚴謹的史觀與科學的方法。從更宏觀的角度也是電影史、藝術史的研究視角,不應僅僅局限在“本體論”的范圍,而應把電影、藝術視為洞察大干世界,燭照人生百態(tài)的特殊管道,從而讓電影史、藝術史論述,獲得一種更為宏闊高遠的文化視野。
總之,至今我依然懷念那段“跛足而讀”的日子。那樣一個微不足道的日常動作,卻為我創(chuàng)造了一個契機,讓我與一位學問大師在冥冥中不期而遇。
作者單位:上海戲劇學院
(責任編輯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