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四清 劉金明
美英等發(fā)達國家是生命教育開展較早的國家,美國的生命教育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發(fā)展至今成績斐然。不僅在整個美國開展,而且受到了世界各國的關注、認同和效仿。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引入生命教育,目前對生命教育理論層面的研究較多,對生命教育的實踐層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因此,希望通過介紹美英等國家開展生命教育的經(jīng)驗,能對我國開展生命教育帶來有益的啟示。
一、美英生命教育緣起
(一)美國生命教育緣起
美國中小學的生命教育是應對社會道德危機而產(chǎn)生的,最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現(xiàn)的。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美國自殺現(xiàn)象頻發(fā),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尤其是學術界對研究死亡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此時的美國又遭遇嚴重的災難,出現(xiàn)環(huán)境問題、溫飽問題、經(jīng)濟蕭條、吸毒等嚴重的社會問題,死亡年齡開始普遍下降。在此背景下,杰·唐納·華特士開始生命教育的研究,在1968年首次明確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且在美國加州創(chuàng)建阿南達村、阿南達學校,開始倡導和踐行生命教育思想。到1976年,美國有1500所中小學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中小學生命教育基本普及。為了推廣生命教育,美國成立了各種專業(yè)學會,出版了許多專業(yè)級普及性的書籍和雜志。
(二)英國生命教育緣起
英國的生命教育源于兒童對藥物的濫用。1986年英國建立了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旨在使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和兒童,正確認識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減少藥物濫用,降低暴力、艾滋病等社會問題的發(fā)生率。英國的生命教育重視對生命價值的追尋,形成了家庭、政府、學校及社會生命教育的有機系統(tǒng),使其在生命教育上取得較好的效果。英國的死亡教育主要針對小學生設置,學校會邀請殯葬行業(yè)和醫(yī)護人員進入課堂,與學生近距離討論死亡的原因以及在面臨死亡的情況下應如何面對,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感知生命的可貴,同時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二、美英等發(fā)達國家生命教育的特點
(一)有明確的生命教育的目標
美英等發(fā)達國家都非常重視在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并且制定詳細的生命教育目標。
美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總目標——讓學生意識到自我生命內(nèi)涵的多面性和豐富性,正確地體認生命的可貴,確立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與目的,追求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具體來說,美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目標有三個維度。一是關注死亡,珍惜生命。美國的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是分不開的。死亡教育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合理合意的生死智慧,使其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消解生命的威脅,進而喚起青少年對生命的熱愛。二是體悟人生意義,從生命中學習。生命教育的目的之一是鼓勵而非強迫孩子發(fā)展智慧,它倡導切合大自然內(nèi)蘊的獎懲系統(tǒng),不過度保護孩子免于去承受他們所犯錯誤的自然結果。同時,生命教育還努力讓孩子以更坦然的態(tài)度面對這些后果,使他們不致喪失勇氣,并能明白這就是真實的人生。它還鼓勵孩子從生活中學習,以懷疑的態(tài)度審視那些不曾被質(zhì)疑過而代代相傳、一成不變的知識內(nèi)容。三是促使學生成為全面、均衡發(fā)展的人。生命教育是一種為學生快樂和成功地生活作準備、以提升學生的精神生命為目的的教育活動。為此,華特士生命教育基金會提出,生命教育的目標是促使學生在身體、心靈以及精神各層面逐漸進步,成為比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樂、和諧的人。
英國把生命教育理解為一種全人教育,相信通過生命教育培養(yǎng)的積極主動的公民既能促進國家經(jīng)濟與政治上的進步,也能提升社會的文化、道德及社會風氣,認為生命教育包含個人、社會和健康教育,也有公民的權利及職責教育。根據(jù)此思想,英國資格與課程管理局(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Authority QCA)強調(diào)英國的生命教育通過多方面的學習,使學生能從知識、技巧以及理解力等各層面去體會民主參與的本質(zhì),熟悉公民的責任、義務和權利,認識從學生到成人公民的發(fā)展過程,了解個人、學校與社會之間在社區(qū)參與的價值,最后更能探討國際事務與全球議題,而這必須仰賴有自信、健康與活力的學習。
所以,生命教育除了促進個人的社會化發(fā)展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個人的健康和幸福,強調(diào)學生需要了解自我,以正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去盡可能地保持健康,維持自己與他人的安全,擁有一種值得努力和實現(xiàn)的關系,接納人們之間的差異發(fā)展,保持獨立的精神和責任感,扮演民主社會中主動積極的角色,將自己與別人的才干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也就是要達到學生靈性、道德、社會及文化之發(fā)展的全人目標。
因此,英國的生命教育是全人培養(yǎng)與全人關懷的教育,以學生靈性、道德、社會和文化的發(fā)展為目標,它和公民教育雖然名稱有異,但在教育理念、內(nèi)容外延和追求目標等許多方面一致。
(二)科學設計生命教育課程
1999年英國教育及就業(yè)部(Department forEducation and Employment)正式宣布從2002年8月開始,公民教育成為中等學校(Key Stage 3and 4即7-11年級)的正式課程、必修課程;而個人、社會和健康教育仍為非法定課程,學??蓪⑵渥鳛楣窠逃难a充。至此,英國建立生命教育課程體系,標志著生命教育被納入國家和學校的正規(guī)教育課程,在國家正式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英國的生命教育課程是圍繞并伴隨公民教育一起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在推進的過程中形成了主輔結合的課程體系,即是以公民教育課程(Citizen-ship Education)為核心,并輔以個人、社會和健康教育課程(Personal Social and Health Educa-tion)。1997年英國工黨上臺執(zhí)政后,教育部長戴維·布魯克特(the Education Secretary,DavidBlun-kett)增訂公民教育與個人、社會和健康教育為新課程,并成立由伯納德·科瑞克(Bernard Crick)教授主持的公民教育與學校民主教學咨詢顧問團(The Advisory Group on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and the Teaching of Democracy inSchools)規(guī)劃推動公民教育為必修課程,咨詢顧問團完成的《柯瑞克報告書》(Crick Report)強調(diào)公民教育只有成為中心課程的一部分,才能受到學校的重視,并且從小學開始就設科教學。
在美國,生命教育并不是一門固定的學科或課程,而是隨機的、整合的。因此,在課程設計上,他們堅持生命的完整性與統(tǒng)整性,重視各學科的統(tǒng)整以及生活事件的關聯(lián)性。美國死亡教育的先驅(qū)列溫頓(Leviton)曾提出了課程設計要考慮六個因素:受教對象,教學取向,學生人數(shù),開設科系,教學方法,教學目標。
(三)有豐富的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
在英國,把關注生活作為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英國把生命教育理解為一種全人教育,相信通過生命教育培養(yǎng)的積極主動的公民,既能促進國家經(jīng)濟與政治上的進步,又能提升社會的文化、道德及社會風氣,認為生命教育包含個人、社會和健康教育,也要有公民的權利及職責教育。因此,英國生命教育課程的主題和內(nèi)容是盡可能地包含學生人生整體和其全部生活的歷程,從知識、能力與理解三方面入手,使學生具備一個有學識公民應有的知識,發(fā)展和提高探究問題與溝通的技能,發(fā)展參與和責任行為的技能。
以英國COLLINS出版公司的《YOUR LIFE教師手冊》為例,該手冊把生命教育中思考廣度和思考深度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廣度方面,三個年級都包含了“了解自己”“保持健康”“人際關系的發(fā)展”“發(fā)展成為一個公民”等四個單元,從個人、社會和健康教育發(fā)展到合格公民的最終確立,逐步推進;在深度方面,每一階段(從Your Life 1到Your Life 3)都包含了“你和你的感受”“你和你的時間”“你和你的金錢”“你和你的成績”四個主題,雖然主題相同,但每一主題所探討的問題卻深淺不同,在內(nèi)容上逐步深化。
英國生命教育所涵蓋的內(nèi)容并非只是純粹的政治知識,而是結合學生個人與社會的經(jīng)驗,注重與學生日常及未來社會政治生活有關的內(nèi)容,課程內(nèi)容符合日常生活的情境,包含豐富的實際生活,廣泛涉及到與學生個人和生活實際的關系,把主題縱向的深入探討和橫向的普遍拓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創(chuàng)造屬于個人的新經(jīng)驗與價值觀,培養(yǎng)面對未來生活的個人能力,并且得到均衡的發(fā)展。
(四)滲透為主的生命教育方式
總的來說,英國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還是滲透式。滲透式教育將生命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融入到其他課程中,使生命教育成為日常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學生的日常學習行為,可以使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和不知不覺中領會生命教育的精髓,將其化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使學生從不同的專業(yè)角度獲得有關生命的多方面理解和啟發(fā),從而對生命教育形成全面的認識,就像看到一道七彩顏色的彩虹,在整體中又看到不同的差異。
英國最常見的是將生命教育滲透在歷史、地理、英語、藝術等與生命教育課程內(nèi)容、背景、教學和學習方式相近的科目中,另外也認為數(shù)學、物理、生物等學科能對生命教育作出獨特的貢獻。如,在倫理道德課程中可以引導學生探討安樂死、器官移植、自殺、核武威脅等問題,在生物課程中教師可以生命為題解釋動植物的生長、發(fā)育、死亡和人類的生、老、病、死并探索生命的成長、衰老的過程。
另外,雖然強調(diào)公民教育應該設科教學,并不希望限定教學內(nèi)容,規(guī)定單一的教學方式,而是鼓勵多樣化的教學形式。
英國生命教育教材在設計的時候基本上拋棄了傳統(tǒng)說教,而是以引導與詰問的模式作為課程設計的基礎。而且英國的生命教育課程都強調(diào)在課堂教學時搭配各種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討論、分享自己的意見,同時結合運用各種媒體、網(wǎng)絡資源,來營造符合真實生活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能夠真正從知識、技能與理解三方面有所收獲。
美國中小學的生命教育也并不以獨立的課程形態(tài)出現(xiàn),而是滲透在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健康教育、個性化教育、挫折教育之中,整個學校教育呈現(xiàn)出明顯的生命教育特征。
在生命教育實施的途徑與方式上,國外基本上是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并輔之以社會實踐活動,在不同學科和不同課型中體現(xiàn),做到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親身實踐相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
三、美英中小學生命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一)深入開展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
美英等發(fā)達國家生命教育之所以能順利開展并取得成效,是與他們積極開展生命教育研究、重視理論指導分不開的。
我國對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較晚,在理論研究方面,還沒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理論、刊物以及具有影響的著作與學派。在課程與教學領域,我國對生命教育的研究還不夠深入,缺乏系統(tǒng)完整的理論構架及方法,我國中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的理論基礎、操作模式、評價方式等還缺乏深入的了解。
在生命教育方面,我國需借鑒美英等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結合自身獨特的文化基礎和社會環(huán)境,根據(jù)不同年齡學生對生命感情、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不同理解,開展生命教育的教材編著、教師培訓、生命教育資源的整合及課程開發(fā)的研究工作。
此外,還要成立全國及區(qū)域性的生命教育研究的課題組和學術型的咨詢團體;加大對生命教育科研的資助力度,重點支持有實力的科研力量,有針對性地進行生命教育的系統(tǒng)研究,構建科研與學校、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理論與實踐良性互動的局面。
(二)科學設計課程,豐富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
生命教育內(nèi)容的確定與取舍受社會需求和人的發(fā)展的因素制約,從英國生命教育的內(nèi)容來看,是以學生的需求和關心的事物為基礎,與學生的興趣與經(jīng)驗相關聯(lián),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背景為依歸,把社會需求的民族價值觀等內(nèi)容和個人發(fā)展的知識、技能等內(nèi)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反映個體心理健康、道德品質(zhì)、政治觀點和思想觀念的內(nèi)容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了生命教育的立體的完整的內(nèi)容體系。
美國的生命教育并不是一門固定的學科或課程,而是隨機的、整合的。在課程設計上,它堅持生命的完整性與統(tǒng)整性,重視各學科的統(tǒng)整以及生活事件的關聯(lián)性。
而我國中小學生命教育尚未完全脫離早期生物學科的窠臼,局限于思想品德、自然常識、安全知識等領域,或把生命教育視作地震等突發(fā)事件后的補救措施,課程的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不強。因此,我們應當借鑒美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經(jīng)驗,著眼于青少年素質(zhì)的全面提高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從死亡教育、品格教育、生涯教育、挫折教育以及健康教育、個性化教育、環(huán)境教育等方面,形成立體的生命教育內(nèi)容體系。
我們還必須展開充分的調(diào)查研究,調(diào)整、補充和豐富生命教育內(nèi)容,構建依托中國深厚文化底蘊的,又借鑒和吸收西方生命教育精神的富有時代氣息和中國特色的生命教育內(nèi)容體系。在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方面,要結合國情,特別是中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設置一些具體化的、貼近真實生活的情景,并根據(jù)不同年齡的學生對生命情感、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的不同程度的理解設計不同的課程。
(三)通過多種途徑與方法開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僅靠理論的傳授和語言的說教是不能完成的。美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途徑與方式是開放的、多元化的。例如:直接參觀有關死亡的場所及其展覽;通過觀看有關影片和欣賞音樂來加深思考;閱讀有關書籍和故事,并進行討論等。
鑒于此,我國中小學的生命教育應該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輔之以社會實踐活動,做到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知識傳授與親身實踐、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開展生命教育,同時,要采用親身體驗法、欣賞與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四)爭取國家、社會團體、家庭的支持與配合
美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發(fā)展也離不開國家和社會的重視與積極配合。中小學生除了接受學校提供的正規(guī)生命教育外,社會組織、民間團體、社區(qū)、新聞媒體、家庭等各種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也是美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重要力量,它們以多種途徑和方式參與死亡教育、品格教育和生計教育。
自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一些省市也開始開展生命教育,但是生命教育的實施渠道還比較單一,廣大的社會機構和團體的參與程度不夠,社會組織和家庭的教育優(yōu)勢還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未能扮演好中小學生命教育輔助力量的角色。
我們應借鑒美英等國的做法,第一,在全國有條件的中小學,除在學校開展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以外,還應爭取與社區(qū)、醫(yī)院、企事業(yè)等單位合作,開展青少年課外生命教育活動;第二,廣播、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要增加面向青少年的生命教育節(jié)目;第三,鼓勵社會組織募集生命教育基金,將其用于中小學生命教育,并建立專門的生命教育中心和基地;第四,引導家長幫助青少年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珍惜生命,使父母對兒童自發(fā)的、無意識的生命關愛成為自覺的、有意識的心靈引導,讓兒童以完滿的精神準備去追求未來的幸福人生。
(五)完善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
制定法律、法規(guī)是實施生命教育的必要保障,這是美英及其他許多國家實施生命教育的一條基本經(jīng)驗。美國政府歷來重視生命教育相關法規(guī)、法令的頒布,保證了生命教育的順利實施。
我國發(fā)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把開展生命教育作為國家教育和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之一,從國家意志層面明確了生命教育的地位。這為促進中小學生命教育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但是,健全生命教育的法律、法規(guī),使我國生命教育走上法治軌道,仍然是我國亟待解決的問題。
生命教育立法應著眼長遠,將生命教育全面納入基礎教育的體系之中,對生命教育的目標、內(nèi)容、途徑及各項保障以及政府、學校、企業(yè)和社區(qū)等責任予以界定,使我國中小學生命教育的開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時,生命關懷的理念還應貫穿于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