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洪濤
在一個班級中,隨著學生交往的深入,受性格特點、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因素的影響,總有一些人比較處得來,或者出于某種利益關系而組成一個個群體,這就是班級小群體。班級管理中,我用以下4種策略對小群體進行合理的引導,促進小群體轉變。
鼓勵組建積極上進的小群體
現在的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形成自私偏執(zhí)的性格。班主任要鼓勵學生相互關心、相互協作,塑造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避免狹隘的個人主義思想。
例如,讀書會、籃球隊、文學社等類型的小群體,有的開發(fā)潛能、拓寬視野,有的提升自信,有的為學生疏解壓力,這些積極上進的團體,班主任要大力提倡和鼓勵。追星族、吃飯團、聊天群等類型的小群體,成員之間的聯系往往充滿了變數。起初可能形影不離、同進同退,一段時間后,也可能因為瑣事產生糾紛,分崩離析,然后又重新組合。這類小群體一般不影響班級的良性發(fā)展,班主任通??梢造o觀其變,善加引導。
平等交流,不區(qū)別對待
很多班主任習慣性地將小群體從班級中剝離出來,區(qū)別對待,這無形中給小群體成員貼上了“標簽”,很容易激發(fā)對立情緒。
尊重是建立師生感情的基礎,教師要特別注意尊重特立獨行的學生。這些學生如果不能被班集體認同,可能就會遭到排擠成為邊緣人,如果其行為吸引了別的同學,也可能形成小群體。
班主任更應該關注的是學生當前的表現,而不是過去的作為。在實踐中,學生得到尊重,其潛能才可以得到充分的釋放。尊重是對小群體成員的一種激勵,也是一種向上的動力。教師越是讓學生感覺到被公平地對待,感受到在集體中的平等地位,就越有可能引導學生早日脫離消極小群體。
改變管理模式,充分引進良性競爭
很多班主任認為,只有信得過的學生干部才能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班級規(guī)章制度,讓班級管理“無疏漏、無死角”。在有些班級中,班委會、團支部雖然是經過選舉產生的,但是班干部的人選基本上是班主任內定的,選舉往往只是走程序。
結果,缺乏民意基礎的班干部在班級管理中大多也只能借助老師的威信,以行政式的手段管理班級。這樣的管理專制有余,民主不足;功利有余,自律不足。
我們不妨充分引進良性競爭機制,適當增加選舉換屆的次數,讓有影響、有號召力的小群體成員通過班級競選參與班級管理,接受學生的監(jiān)督,對全班負責。這樣,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正能量的舞臺。
異質分組,定期調換座位
新生剛入學,一般是從鄰座開始認識,逐漸擴展到興趣愛好相似的同學。
班主任可以有意識地根據學生的不同氣質進行混編分組。這樣,每組都有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生活習性不一的學生相互取長補短——活潑與內斂、急躁與沉穩(wěn)、激進與保守,相互影響。教師還可以定期調換座位,讓學生有機會深入了解更多同學,在更大的范圍里實現歸屬感和成就感。
對于相互熟悉的學生,班主任在詳細了解學生的前提下,有意識地調換座位,可以減少“相互感染”的機會,也能相應地降低消極小群體產生的幾率。
(作者單位:湖北省應城市東馬坊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