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華
暮春即事
葉 采①
雙雙瓦雀行書案②,點點楊花入硯池。
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
①葉采:南宋人。
②瓦雀:麻雀的別名。
窗子是敞開的。兩只小麻雀想必在窗外好奇地觀望了好久,又嘰嘰喳喳地商量了一會兒,終于決定大膽地飛到屋內(nèi)游玩一番。
窗邊長長的書桌是小麻雀可以落腳的操場。它們在書桌上輕快地跳動著。跳著跳著,看到了桌上黑黑的一汪液體;跳著跳著,眼前晃過團團潔白的楊花。小麻雀被這紛紛舞進屋內(nèi)的小東西吸引住了,盯著這團團楊花,歪著頭看著它們落進那黑黑的像水又不是水的一汪液體當中,看著它們浸入其中,改變了顏色和模樣……
它們沒有意識到窗邊還有一個人早已把目光從一本散發(fā)著墨香的書上移到了它們身上。它們肯定認不出書的封面上曲里拐彎的筆畫組成的字是“周易”,正讀《周易》的詩人卻能感受到它們在書桌上輕快地跳躍帶來的詩意。
這個與書相伴、近在身邊的人沒有激起它們的戒心,它們完全忽略了他的存在,雙雙快樂地在書桌上蹦來跳去,體驗著與窗外不一樣的新奇……
被眼前的書本吸引的詩人,沉浸在書的世界當中,每天不是開口吟誦,靜靜思索,就是專心寫作,完全忽略了窗外春天的存在。
窗外,春天來了,楊柳綠了;春天走了,楊花飛了??吹窖矍奥淙氤幊氐狞c點楊花,他才猛然驚覺:哦,已是暮春,春天就要遠去啦!
元代詩人翁森在《四時讀書樂》中這樣描繪在春天讀書的快樂:“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p>
對于詩人葉采來說,可謂“書案瓦雀”亦朋友,“硯池楊花”皆文章;讀書之樂樂何如?春光已老人不覺。
詩人為什么說“不知春去幾多時”?你從這句詩中讀出了什么?
因為詩人每天在窗前讀書,寫作,沉浸在書中的世界,不太關(guān)注窗外景象的變化,所以不知春去幾多時。我從這句詩中讀出了詩人讀書、寫作的勤奮、專注,也讀出了詩人以書為樂、無意其他的生活情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