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文靜
天津市南開醫(yī)院微創(chuàng)外科 (天津 300100)
腹脹是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患者恢復排氣和腸蠕動功能一般需要48~60 h,部分患者耗時超過72 h[1]。該癥不僅影響患者的切口愈合、機體恢復、休息和進食等,而且延長了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痛苦。近年來,艾灸在減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患者腹脹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2]。本研究探討多功能艾灸儀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腹脹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8年1—12月于我院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出現腹脹的9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按照干預方案差異分為觀察組(49例)和對照組(45例)。觀察組男26例,女23例;年齡28~71歲,平均(39.2±4.1)歲;急性膽囊炎16例,慢性膽囊炎21例,膽囊息肉樣變12例。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29~70歲,平均(38.5±3.6)歲;急性膽囊炎15例,慢性膽囊炎18例,膽囊息肉樣變1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膽囊結石并行全身麻醉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清醒6 h 后的腹脹患者。排除標準:嚴重肝腎疾病患者;認知障礙和溝通障礙患者;病理性腹脹患者;無法接受艾葉氣味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主要包括用藥護理、飲食護理和運動指導。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儀(齊齊哈爾市祥和中醫(yī)器械有限責任公司,醫(yī)療器械注冊證編號黑械注準20162260087)進行艾灸護理:選擇患者足三里、內關穴、中脘穴進行艾灸,溫度控制在45 ℃左右,艾灸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艾灸處皮膚狀況,防止患者著涼、燙傷;每穴艾灸5~10 min,2次/d。
兩組均干預至肛門排氣、排便。
比較兩組腹脹持續(xù)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和住院時間。
觀察組腹脹持續(xù)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腹脹持續(xù)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d,)
表1 兩組腹脹持續(xù)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和住院時間比較(d,)
組別 例數 腹脹持續(xù)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 排便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49 2.18±0.33 2.81±0.43 3.74±0.59 6.01±0.68對照組 45 3.87±0.47 4.21±0.56 5.49±0.63 7.96±0.79 t 5.284 4.743 6.149 8.658 P 0.000 0.000 0.000 0.000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過程中會有大量氣體進入患者腸胃,導致患者發(fā)生脹氣。腹脹會對患者產生諸多不良影響,如影響患者血液循環(huán)、水電解質平衡,促使毒素吸收等[3]。如何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改善患者的腹脹癥狀,縮短脹氣時間,對促進患者早日康復具有重要意義[4]。
作為中醫(yī)的重要療法,艾灸具有行氣活血、溫經散寒、健胃益脾等功效[5]。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艾灸足三里能夠補中益氣,調理脾胃[6]。中脘穴為奇經八脈之任脈,艾灸中脘穴能夠溫經通絡,溫陽補氣。內關穴為心包經的穴位,艾灸內關穴能夠寧神安心,撫胃健心。足三里、內關穴、中脘穴聯合艾灸,能夠疏通臟腑,加快血氣運行,促進患者腸胃功能改善,進而消除腹脹癥狀[7]。
多功能艾灸儀是基于傳統(tǒng)艾灸技術,結合磁療和計算機技術研發(fā)而成,具有操作方便、無煙環(huán)保、溫度可控等特點,是進行艾灸的良好儀器,使用多功能艾灸儀代替?zhèn)鹘y(tǒng)艾灸治療,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艾灸的精髓,而且實現了多穴同灸,簡便高效,能夠消除傳統(tǒng)艾灸中的煙霧,有效避免患者被燙傷[8]。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案,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多功能艾灸儀進行艾灸,結果顯示,觀察組腹脹持續(xù)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和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腹脹患者采用多功能艾灸儀進行艾灸,能夠縮短患者的腹脹持續(xù)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和住院時間,顯著改善患者的腹脹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