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梅
摘 要:伊麗莎白時期面臨著日益嚴重的貧困問題,這嚴重威脅到了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整個伊麗莎白時期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濟貧法令,這一時期的濟貧法令較以往相比,既沿襲了以往的一些濟貧措施又呈現出了走向規(guī)范化的特征。其中的動因復雜,在法令的實施過程中有成功的地方,但也有不盡人意之處。1601年濟貧法的頒布奠定了舊濟貧法時代的基本濟貧原則,它以過去的濟貧經驗為基礎,建立了一套以教區(qū)濟貧為主要形式的規(guī)范的救濟制度,允許短期和長期的救濟,對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伊麗莎白時期濟貧法;樞密院;流民
一、引言
整個都鐸時期,英國經歷了社會的重構與社會關系的調整,由教會主導的舊的濟貧體系趨于沒落,新的由政府主導的濟貧體系正處于建立之中,到伊麗莎白時期貧困問題已成為政府頗為棘手的問題。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伊麗莎白在位時期的貧困問題空前嚴重,政府曾多次出臺濟貧法令解決這一問題。綜觀伊麗莎白在位期間的濟貧法令可以看出政府對濟貧法令的調整過程,從中反映出政府對于貧困問題的處理方法正趨于系統。筆者將對整個伊麗莎白時期所頒布的濟貧法令就源起、內容、特點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濟貧法令頒布的源起
都鐸王朝初期就面臨著貧困問題,“根據1520-1660年代的納稅申報單所顯示的大約有1/3到一半的人口生活在貧困之中?!睆埣焉鷮⒇毨栴}加劇的原因歸結為四個方面,即人口增長和價格革命;圈地運動與修道院的解散;軍人解散和紡織蕭條;流行疾病和不時饑荒。錢乘旦先生也認為貧困問題加劇與圈地運動、價格革命、人口增長、修道院解散、封建家臣流散、瘟疫肆虐和農業(yè)歉收等因素有關,其中可能圈地運動是最重要的原因。1576年威斯特摩蘭郡斯隆斯特地主亨利柯溫圈占了他的13個佃戶的份地。16世紀60年代至17世紀30年代,埃塞克斯西北部地區(qū)25%~50%的莊園租戶無法維持他們的生計。這些無地的農民大部分涌入城市,成為城市的底層民眾。此外,在這一時期出現了人口增長的高峰期。到伊麗莎白統治后期,人口的迅速增長提高了無地或缺地的人找工作的比例,反過來他們可能會將一些季節(jié)性工人擠出勞動力市場,其中包括了年齡較大的工人,這些人迅速淪為貧困人口。錢乘旦先生認為“直接促使伊麗莎白濟貧法出臺的催化劑是16世紀下半頁英格蘭經濟環(huán)境的日趨惡化”,就經濟因素對于貧困問題的影響可以舉例說明“1540-1640年間,埃塞克斯至少有4種不同的經濟類型,與之對應的是4種左右不同類型的窮人?!焙嗬耸肋M行宗教改革時,解散了大量的修道院,舊有的以修道院為主的濟貧體系遭到破壞,有些社會問題在都鐸王朝初期便已出現,等沉積到伊麗莎白時期已經演變?yōu)榱耸謬乐氐膯栴}。
三、伊麗莎白時期的濟貧法及其特點
伊麗莎白時期的濟貧法有1563年《救濟窮人法》、1572年《懲罰流浪漢及救助貧窮無助的人的法令》、1576年《安置窮人工作,禁止游蕩的法令》、1598年《濟貧法》以及同年的《懲罰流浪漢及身強力壯的乞丐的法令》,1601年《伊麗莎白濟貧法》。后期的兩部法令展現出了不一樣的特點,引入了一種以強制性稅率為基礎的正式官方救濟制度,“克拉克認為,1580-1640年間,大批的流動人口進入坎特伯雷、梅德斯通、和法弗瑟姆,給傳統的救濟方式帶來了無法承受的負擔,在流動人口的壓力下,施舍的睦鄰關系不得不讓位于強制性稅率。”《伊麗莎白濟貧法》不僅對以往的濟貧法進行了系統的整理,還反映出了統治者對于流民問題新的認識以及新的舉措,這部濟貧法為后來的統治者所基本沿用,直到1834年新濟貧法的頒布,這部法令中的濟貧原則才被廢止。現就伊麗莎白時期頒布的濟貧法令內容做一簡述,著重分析1601年的濟貧法,并對其特點進行分析。在伊麗莎白統治早期,政府延續(xù)了以往以懲處為主的濟貧制度,對于貧困問題有所突破的是1572年頒布的《懲罰流浪漢及救助貧窮無助的人的法令》。1576都鐸王朝頒布了又一部有關濟貧的法令,該法令明顯體現出了都鐸政府對于貧困人群懲罰性措施的減少,對于貧困人口幫扶性措施的增加。1576年法令規(guī)定每個郡、鎮(zhèn)長官都要為貧民提供羊毛、麻等原材料,并為貧民提供工作。法令還規(guī)定建立感化院,拒絕工作的人強行送往感化院強制勞動。伊麗莎白時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濟貧法是1601年頒布的《伊麗莎白濟貧法》,其為近代乃至現代英國濟貧思想奠定了基礎,作為正式的法令,它把對健康者的懲罰轉移到為失業(yè)者提供工作上,對無勞動能力者繼續(xù)實施救濟。從1563年的法令到1601年法令可以明顯看出法令變化的趨勢,到1601年嚴酷的懲處全部被廢除,救濟性的措施在法令上得到確立。1500年社會承認的窮人有兩種類型:一類是無辜的或值得同情的窮人,另一類是懶散、不值得同情的窮人。到了1600年,社會又確認了第三種窮人:“勞動窮人”——愿意工作,但卻找不到工作的人?!皾毞ㄋ扇〉囊恍┐胧?,為那些認為自己配得上這份工作的人提供工作,為那些認為自己配不上這份工作的人提供紀律約束。”16世紀的倫敦是當時英國最大的城市,其人口增長非???,大批農民涌入城區(qū),但其中大部分都淪為流民。倫敦城市與當局經常采取的措施是清除流民,但是要把這類人完全清除掉是不可能,因為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又會有大批失去生產、生活資料的人不斷涌入,1597年一個康沃爾的地方官說全國共有20萬流民。從這些情況可見伊麗莎白時期流民問題之嚴重。流民問題嚴重威脅到社會的穩(wěn)定,流民經常成為城市中的罪犯。
在濟貧法的立法過程中,城市為政府提供了范本,如諾里奇的濟貧工作取得了較為好的成果。從1563年濟貧法的頒布到1601年濟貧法的頒布,可以看出伊麗莎白時期政府濟貧的轉變,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在濟貧工作方面發(fā)揮著主導性的作用,雖然這一時期也存在著大量的民間濟貧,但政府在其中所承擔的責任不可或缺。到1567年,英國政府已經認識到結構性窮人的出現,對此政府積極調整濟貧政策使伊麗莎白后期的濟貧法呈現出了新的特征。至1601年,英國濟貧法的主要特征是:教區(qū)濟貧稅和教區(qū)救濟金,地方稅收和對居住在家的眾多窮人給予現金資助。較以往相比,1601年濟貧法雖然更趨于系統性,雖然處于濟貧制度的起步階段,沒有創(chuàng)造出新的濟貧系統,但是它是對以往濟貧體系的改良,反映出了政府對于濟貧工作新的認識。雖然這時的濟貧工作仍以教區(qū)為單位進行,但國家出面制定法規(guī),以教區(qū)為單位強制征稅,形成了趨于完整的體系。由于濟貧法存在很多漏洞,因此濟貧法在地方的實施效果要視地方情況而異,城市的受救濟比例要高于農村地區(qū)。一般來說,伊麗莎白時期城市的濟貧工作效果要比鄉(xiāng)村的好一些。城鎮(zhèn)在人口總數中所占的比例比鄉(xiāng)村低,但卻獲得了更多的救濟金。在16世紀英國的濟貧立法上,地方城鎮(zhèn)走在最前面,并為中央政府濟貧立法提供了經驗和教訓。
四、結語
伊麗莎白時期的濟貧法呈現出了漸變的、動態(tài)的特征,當1601年的濟貧法頒布時,英國歷史上舊濟貧法時代的濟貧原則被基本確立。其既保留有傳統的濟貧法的特征,同時由于這一時期貧困人口呈現出新的特征,該部濟貧法也有了新的內容。伊麗莎白時代所面臨的嚴重的貧困問題成為威脅社會治安與穩(wěn)定的重要社會問題,這是政府改良濟貧法的直接動因,圈地運動、價格革命、遣散軍人、饑荒瘟疫等造成流民問題嚴重是該時期頒布濟貧法的深層原因。就濟貧法的實施結果來看,筆者認為伊麗莎白時期的濟貧法是取得了一些成效的,這些法令可能并沒有達到政府的預期,但它使英國較為平穩(wěn)的度過了轉型時期,社會相對穩(wěn)定。
參考文獻:
[1] Michael J. Braddlck : State Forma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and c.1550-1700[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2]張佳生.十六世紀英國的貧困問題與民間濟貧[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錢乘旦.英國通史(第三卷)[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
[4] Marjorie K, Mcintosh. Poor Relief in Elizabethan English Communities: An Analysis Collectors Accounts[J]. Hoboken: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2014(2):331-357.
[5]初慶東.近代早期英國治安法官的濟貧實踐[J].世界歷史,2017(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