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羅景
那一場鋪天蓋地的大雪,讓整個江南裹上了厚厚的糯米粉。隨手抓一把便能搓一籠圓潤潔白的糯米團子。哦,時至年關,又到了過年蒸團子的時候了。
過年包餛飩、團子是家鄉(xiāng)的年俗之一,就跟祭祖、貼春聯(lián)一樣必不可少。一來代表著團團圓圓,二來在那交通不便、物資匱乏的年代,新年的早餐全靠它們在留宿的親戚面前撐體面。
在遙遠的記憶里,我家一般在臘月二十六七的樣子開始包團子。材料卻早在夏天就要開始著手準備,包豆沙餡的綠苧頭要在夏天就摘回來,用石灰水腌起來。在冬月里,還要挑選幾十斤上好的白潤新鮮糯米,淘洗干凈曬干后碾成白雪一般的糯米粉。
團子的制作工藝,看起來并不復雜。只見母親用開水把粉調(diào)勻,然后用力搓揉,直到那些蓬松的細顆粒凝聚成柔軟細嫩,富有彈性的面團。最有趣的是做綠面團,在粉末里摻入洗凈剁碎的綠苧頭,就那么細細碎碎的黯然灰綠的一小把,在面粉里卻越揉越亮,越來越綠,尤其蒸熟后越發(fā)綠得鮮亮誘人。面團、餡料準備好后,就可以包了。媽媽把面團切成乒乓球大小的小團團,拿一個在手里邊捏邊轉,瞬間變出一個面團小碗,接著往“小碗”里填餡料,填滿后封口,放在手里一陣摩挲、旋轉,飽滿圓潤又不失挺拔的團子便誕生了。品種也很豐富,這一鍋是蘿卜絲餡的,那一鍋是青菜豬肉餡的,接下來還有芝麻餡、豆沙餡的。
該上鍋蒸了,此刻的小孩也變得忙碌起來,先是在灶門口把爐火燒得竄上天。十幾分鐘后 “ 嘩啦 ” 一掀鍋,四溢的熱氣把小小的灶間彌漫成了霧氣騰騰的澡堂子,一籠子列隊的“白胖小子”便新鮮出爐啦!
這時小孩也從灶門口竄出來,掄起蒲扇“啪嗒啪嗒”對著蒸籠賣力地扇著,在涼風下熱氣騰騰的團子逐漸變得晶瑩透亮,白的溫潤如玉,綠的宛如翡翠。稍稍冷卻后便一個個拾到竹匾里排列起來,然后用筷子在每個上面點一滴紅色。其間還要忙里偷閑地抓一個叼在嘴里,每鍋蒸出來總要趁熱一飽口福,直到吃得肚脹滾圓,接連下來好幾天都傻傻的不想吃東西,大人說那叫“年飽”,現(xiàn)在想想還不是因為團子撐的。濃濃的年味便在滿桌子、滿竹匾,頭頂點帶紅、列隊整齊的團子中鋪陳開來。
然而這溫暖的畫面,卻因母親的突然離世中斷了。每到年末,雖然會有好心的鄰居親友送來一些,可那已經(jīng)放置過的冰冷堅硬的粉團,再也溫不熱家里的清冷和凄涼。直到1991年哥哥結婚后,心靈手巧的新嫂子終于又讓家里擺滿了白亮亮,綠瑩瑩頭頂紅點的過年團子,久違的溫馨年味終于讓這個慘淡已久的家庭又展現(xiàn)出新的活力。
如今,過年的食品越發(fā)新奇、繁多,團子也不像從前那般受人青睞,但每到年底,我總要特地為年邁體弱的公公婆婆認認真真地包上幾籠頭戴紅點的團子,因為無論在我還是在老人眼里,這些團子不再是單純的食物,它是新年的象征,更是一種美好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