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捷
摘 ?要:“批評家”是“知音”的現代話語轉換,也是最貼近于《文心雕龍·知音》原旨本意的概念指稱。《文心雕龍·知音》對“批評家”的資質水準、審美路徑、責任使命作出了界定性探討,并通過與一般讀者對比突出了“批評家精神”,其內在合理的精英主義傾向對大眾化的讀者中心主義進行了適度駁反。將“知音”和“批評家”兩種稱謂對應比合時,表層是想要打破古代文論與當代文論的語言壁壘,深層次的是要尋求不同時代同一身份間的精神聯通,肯定稱謂背后的主體性價值。
關鍵詞:知音;批評家;批評家精神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9-0-01
一、“批評家”的資質水準
劉勰在知音篇指出“俗鑒之迷者,深廢淺售,此莊周所以笑《折楊》,宋玉所以傷《白雪》也?!痹斐蛇@種現象的原因劉勰解釋道“豈成篇之足深,患識照之自淺爾”。
所謂“識照”,是要我們超出近在咫尺的東西去觀看,在一個更大的整體中去按照一個更正確的尺度去更好地觀看這種東西。這既需要有對文學類型、形式、主題、風格和語言甄別的藝術經驗,也需要更為廣闊的社會歷史人生的生活經驗?!胺膊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批評家必然有高于常人的知識儲備與經驗積累,不會“學不逮文,而信偽迷真”。
“慷慨者逆聲而擊節(jié),醞藉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在劉勰看來,他們并不是真正的批評家,因為他們“各執(zhí)一隅之解”,所以也就無法做到“圓照”。伽達默爾指出,“偽前見”往往是在現實關系中受各種功利目的和主觀興趣而形成的前見,蔽于現實關系,而見不到文本的真義。批評家的批評,就是要去除這種“偽前見”,“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然后能平理老衡,照辭如鏡矣”。批評是“零度”的工作,需要保持絕對的客觀公正,批評家應該具備的是群體性的文學接受的習慣系統,而非個體性的,限于自身存在。
秦皇、漢武“鑒照洞明”,班固、曹植“才實鴻懿”,劉勰在智識層面肯定了他們的藝術理解力與卓絕才華,卻在道德層面分別以“貴古賤今”“崇己抑人”點明了他們的缺陷。批評家應該把道德上的完善始終作為自覺的追求,努力做到才能與道德并重。正是在這兩種資質上,批評家與普通讀者拉開了距離,跨越到更高的審美層次,沿溯正確的審美路徑,獲得了對作品最本真的闡釋。
二、批評家的審美路徑
《文心雕龍·知音》以“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辭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揭示了批評家的審美路徑,即暫時忘卻自我,不斷向作者或作品中的人出讓,重建作者的心理。批評的基礎是作者原意的想象性重構,而不是讀者的任意解讀。“入情”是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而非帶入讀者主觀的情感色彩。清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姜齋詩語》中說道:“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所得”則忽視了作者的原意,取消了意義有效性的客觀標準,滑向了無限開放的歧途。普通讀者正是由于極易受個人情感干擾而偏離了批評家所前行的審美路徑,遁入語言的迷宮中“東向而望,不見西墻”。
對作者原意的想象性重構離不開讀者積極主動的參與,然而這一參與是有界限與范圍的,批評家很好地把握了這個度。劉勰在知音篇提出了以文本為依據的批評方法——“一觀位體,二觀置辭,三觀通變,四觀奇正,五觀事義。六觀宮商”,此六觀涵括了批評的各個角度,從方法論上實現了“圓照”,而又借助文本而對批評過程的主觀情感代入起到制約作用。
無論如何,分析作品都是我們了解作者原義最直接,最有效,最大化的途徑。王若虛曾言:“圣人之意,或不盡于言,亦不外于言也。不盡于言,而執(zhí)其言以求之,宜失之不及也,不外于言,而離其言以求之,宜傷其太過也”?!吨簟菲獜摹氨惹橛谧髡摺?,“六觀于文本”兩個方面兼顧了歷史性原則和接受者參與的統一,由閱讀流程進一步確立了“批評家”的權威。
三、“批評家”的責任使命
在文學與非文學對抗的戰(zhàn)役中,批評家是戰(zhàn)略家,他對整個文學生態(tài)的建設布局負有領導性責任。他們在批評中堅持正確的價值批判,避免了主觀隨意性和相對主義,此即“洪鐘萬鈞,夔曠所定”;他們憑借對歷史與時代的宏觀把握、對藝術美的敏銳感知、程序化而又專業(yè)化的文學接受方式對文學作品進行篩選過濾,促進文學經典的生成。此即“良書盈篋,妙鑒乃訂”;通過對文學經典的宣講與闡發(fā),引領占主導地位的公共期待視域的形成,使讀者自覺遠離低俗的藝術作品,推動文學藝術沿著正確的軌道前行,實現創(chuàng)作——接受——批評的良性循環(huán),此即“流鄭淫人,無或失聽,獨有此律,不謬蹊徑”?!段男牡颀垺ぶ簟返慕Y贊言簡意賅卻點明了上述所有內容,指出了批評家身上所肩負的重大責任使命,而這種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恰是值得所有讀者所敬畏的“批評家精神”。
然而批評家的缺位,“批評家精神”的遺失正造成著我國當代閱讀亂象:閱讀的快餐化、碎片化使意義浮于表面,閱讀的功利化限制了閱讀的視野,網絡文學的興盛一步步地降低文學的門檻,抖音快手以庸俗、搞笑的視頻擠占純文本的生存空間,文學生態(tài)遭受重創(chuàng),這正是劉勰所痛惜與批判的?!段男牡颀垺ぶ簟返漠敶鷥r值正在于重新樹立起來“如何建設批評家隊伍”“如何培育批評家精神”的時代課題,這也是本文將“知音”和“批評家”兩種稱謂對應比合時,深層次所追求的不同時代同一身份間的精神聯通、肯定稱謂背后的主體性價值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王志彬.文心雕龍(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
[2]馬振軍.王若虛集(點校)[M].北京:中華書局.2017.
[3]戴鴻森.姜齋詩話(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