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法
[摘要]藝理,即關干藝術之理。藝術觀念是變化的,中困古代的藝術觀念與今天有很大距離。中西藝術觀念在現(xiàn)代的互動,演進到今天,還在演進的中途,引出當下藝術觀念的一系列問題,構成了當下藝術、文藝、美學三大語匯的并置、交迭、纏繞。但要進入藝術理論的深處,應當從世界藝術觀念的宏觀角度,特別是從中、西、印不同的思維方式去思考。
[關鍵詞]藝理;中國古代藝術觀念的原貌;藝術一文藝一美學并置;中、西、印三種思維方式
講演錄專欄介紹
現(xiàn)代學術的專業(yè)化寫作確保了知識的精準度和嚴密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專業(yè)知識與日常經(jīng)驗的分野,制約了專業(yè)知識向更廣闊世界的傳播。講演這一話語形式,可以讓講演者在引經(jīng)據(jù)典的同時自由地闡釋觀點,用淺近明晰的語言消除學術書寫的晦澀艱深,嚴謹生動又具互動性和啟發(fā)性。藝術學學科從積淀、奠基到建立、發(fā)展的過程中,數(shù)代學人不僅精研義理,著書立說,同時還在講壇上播火傳薪,教學相長,留下了獨出機杼的思考和新見。本期起,我刊將為活躍干科研和教學一線的藝術學人開辟講演專欄,記錄他們用學術理性鍛造的真知灼見,探究他們用學術追求唐礪的治學心得,傳播知識,推進研究,以啟學林。
一、藝理:從困惑開始
同學們大家好!
我非常榮幸又非?;炭值卣驹凇八嚴怼闭n的講臺上。
先講榮幸。今天,藝術已經(jīng)是每一個人生活中一個必要的組成部分,哪個人不看電影電視劇、讀小說詩歌、賞畫賞雕塑、看建筑、聽音樂、游玩園林呢?我們所看到的藝術作品,究竟是怎樣的呢?應當作怎樣的理解呢?應當怎樣去談論呢?這就是“藝理”課要講的內(nèi)容。
藝理,顧名思義,就是藝術之理。生在當今之世,一生都要與藝術打交道。懂得藝理,從個人層面來講,在相當大程度上決定著人的知識水平、個人品位、人生境界。知曉(knowing)藝理,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藝術、欣賞藝術、談論藝術,讓自己成為有知識、有品位、有境界的人。從社會層面來講,藝術從一個重要的方面、以一種獨特的形式反映著特定的社會心態(tài)、審美趣味、文化理想。懂得(understanding)藝理,能讓自己成為對社會、歷史、文化有更深體會的人。我能夠此生有緣在這里給大家講藝理,使諸位在這門課上有所收獲、有所提升,非常榮幸。
諸位所在的東南大學,前身是民國時期的中央大學。1926至1928年,宗白華先生曾在中央大學講授“藝術學”課程,是中國現(xiàn)代大學建立以來,第一次講“藝術學”。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藝術思想,對中國現(xiàn)代美學和藝術學的影響,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90多年后的今天,在樊和平先生的推薦下,能在宗先生講過“藝術學”的大學里給大家講藝理,非常榮幸。
然而,這門課真能對大家的藝理水平有如你們所期望的理想提升嗎?就關系到了我的惶恐。
在當下中國,“藝理”如果不是最難講的課,也是最難講的課之一。這是因為我們今天的藝術觀念,主要受西方15至18世紀的藝術觀念影響而形成。如果說,我們現(xiàn)在的藝術觀念,完全是在世界現(xiàn)代性進程之初的西方藝術觀念,那又好辦了,就像當年宗白華先生,主要講授德國的Kunstwissenschaft(藝術科學),為了便于國人理解,宗先生將之漢譯為“藝術學”。這在當年,可謂石破天驚——把當時最先進的藝術觀念帶到中國,進入中西藝術思想的互動——對于推進中國藝術觀念的現(xiàn)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xiàn)代中國的藝術思想,經(jīng)歷百年的中西互動后,產(chǎn)生非常大的變化,但這一變化并沒有完成,還在演進的中途。這里大家記住兩個關鍵詞:“互動”和“中途”?;樱f明中國現(xiàn)在的藝術觀念是在中西互動中形成的。中途,說明這一互動的總體進程尚未完成,很多思想還處于不確定中?,F(xiàn)在的藝術觀念,或按我們課名的說法,現(xiàn)在的“藝理”,存在著很多問題。
先講一個大家都可以體會到、而且有些人會因此去思考的問題,即“藝術”一詞的含義。什么是藝術,什么不是藝術?如果,朋友約您今晚去看《星球大戰(zhàn)》,您可以肯定地將之稱為藝術;或翻開書,正好看到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知問帖》,您可以肯定地將之稱為藝術。在這兩個例子中,從所面對的物態(tài)就可判斷其是藝術或不是藝術。但是,要講清楚為什么《星球大戰(zhàn)》和《知問帖》可以被稱為藝術,進而為什么電影和書法會被稱為藝術,就有些復雜了。稍變一下例子,朋友約您看的不是《星球大戰(zhàn)》,而是剛出的新聞紀錄片,您知道這是電影,但不是藝術。同樣,您翻開書看到的是《知問帖》的印刷體文字,您明白這是《知問帖》,不是藝術。這時我們會想,同樣是電影和文字,為什么有的是藝術,有的不是?再進而,在美術館看到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的《泉》,您知道這是藝術,而在商店里看到很多與《泉》一模一樣的便池,您知道這不是藝術。這時我們會意識到,僅從物態(tài)本身,有時還不能判斷是藝術或是非藝術。如果您有好問之心、好學之愿,應當會問:是什么使《星球大戰(zhàn)》《知問帖》《泉》可以稱為藝術?這就關系到了藝理的問題。
而今的藝理,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問題?為什么這樣的問題,不是一下就能講清楚的?這是因為,今天我們知道的所謂藝術、藝理,還處在中西藝理的互動之中,還處在轉型演進的中間階段。因為“互動”和“中途”這兩點,使我們今天講藝理,面臨很多問題。先來講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怎樣思考藝術?藝術的詞義是變化的,中國的藝術觀念與西方的藝術觀念有很大不同。大家要從世界范圍和歷史演變的角度去思考藝術問題,這是真正弄懂藝理的基礎。
第二,怎樣在中國思考藝術?自中國進入世界現(xiàn)代化進程以來,中西藝術觀念的互動演進到今天,形成三個并置、交迭、纏繞的基本詞匯:藝術一文藝一美學(aesthetics)。只有理解了這三個基本語匯的來龍去脈,對于中國當下的藝理,方有一個基本的認知。
第三,怎樣進入藝術問題的深處?要從理論本身去理解藝理,就需要對在世界文化史上對藝術問題持續(xù)進行數(shù)千年思考并有著歷史悠長、思想深邃的中國、西方、印度三大文化的思維方式有所理解,這是我們進入藝術問題核心的關鍵所在。
可以說,以上三個問題貫穿本門課程始終。第一個問題屬于啟顯,讓我們知道問題的復雜性,引起深入思考的興趣。第二個問題是基礎,計劃于第二講重點來講,后面各講也均是在此基礎上展開,這個問題引向本課的主要內(nèi)容。第三個問題是駕馭藝理的方法,內(nèi)蘊著非常深的哲學問題,不要求大家完全掌握,但一定要對之有所體悟,倘能達到“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莊子·天道》),庶幾可以進入藝理的“眾妙之門”。
二、“藝術”一詞
在中國正史中是怎樣的
我們先講第一個問題:怎樣思考藝術。藝術詞義是變化的,尤其體現(xiàn)在中國文化的藝術觀念與西方文化的藝術觀念的很大差異上。這一點需要著重強調(diào),中國近兩百年來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藝術觀念變化很大。翻一下中國的二十五史,《晉書》《周書》《北史》《隋書》《清史稿》都有“藝術傳”。中國古代主流思想認為什么是藝術呢?首次以“藝術”命名的《晉書》(卷九五“列傳”第六五)開宗明義:
藝術之興,由來尚矣。先王以是決猶豫,定吉兇,審存亡,省禍福。曰神與智,藏往知來;幽贊冥符,弼成人事;既興利而除害,亦威眾以立權,所謂神道設教,率由于此。然而詭托近于妖妄,迂誕難可根源,法術紛以多端,變態(tài)諒非一緒,真雖存矣,偽亦憑焉。圣人不語怪力亂神,良有以也。
藝術,在古代正史看來,是來源于遠古卜卦算命、觀天測人以求吉避禍的方術。具體而言,遠古之初,巫、祝、卜、醫(yī)、王、士、史、文、藝、工等意識形態(tài)融為一體。先秦之后,理性化程度高的禮、樂、文、史與理性化程度低的巫、醫(yī)、卜、筮區(qū)別開來,也與理性化雖高但文化地位轉低的工、匠、術、技、伎區(qū)別開來,而新的知識分類,把藝術等同于方技,成為主流?!度龂尽し郊紓鳌泛汀肚迨犯濉に囆g傳》都將這一知識分類傳統(tǒng)追溯到《史記》的相關傳記,《明史·方伎傳》再將這一傳統(tǒng)從《史記》上溯到《左傳》:
左氏載醫(yī)和、緩、梓慎、裨灶、史蘇之屬,甚詳且核。下逮巫祝,亦往往張其事以神之。論者謂之浮夸,似矣。而《史記》傳扁鵲、倉公、日者、龜策,至黃石、赤松、倉海君之流,近于神仙荒忽,亦備錄不遺。范蔚宗乃以方術名傳。夫藝人術士,匪能登夫乎道德之途。然前民利用,亦先圣之緒余,其精者至者通神明,參造化,詎日小道可觀已乎。
但《左傳》是編年體史書,與從《史記》開始的紀傳體史書在類型上不同?!肚迨犯濉囆g傳》的重要意義在于,對從《史記》型史書以來的這一類紀傳體史書作了統(tǒng)一的歸納:“自司馬遷傳扁鵲、倉公及日者、龜策,史家因之,或日方技,或日藝術。大抵所收多醫(yī)、卜、陰陽、術數(shù)之流,間及工巧?!保ā肚迨犯濉肪砦辶愣傲袀鳌钡诙司拧八囆g”一)
在名稱上,藝術即方技,在內(nèi)容上把巫一醫(yī)一工三者放在一起,重點在技術,這技術又內(nèi)蘊著微妙的一面,既可與“神”相通,又可與“妄”相連。這里的“神”,是《荀子·天論篇》講的“列星隨旋,日月遞熠,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yǎng)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這里的“妄”是君子應當“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而強行去言。對于巫、卜、筮而言,或“神”或“妄”,重在其內(nèi)有技術的一面。對于屬于工的求神儀式音樂或雕塑,可被放進《方技傳》中,如杜夔,因精通遠古具有神秘性的雅樂,被《三國志》放進《方技傳》中;《元史》在《方技傳》里附上《工藝傳》,阿尼哥和劉元因善做佛像雕塑,被列入其中。這樣,正史中列這一專類的,《后漢書》為“方術傳”,《晉書》《周書》《北史》《隋書》《清史稿》為“藝術傳”,《魏書》為“術藝傳”,《三國志》《北齊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為“方技傳”(《舊唐書》為“方伎”)。從中可知,中國古代正史中,在基本命名上,藝術(或術藝)與方技(或方術)基本同義,而與文學不同義。這是一個令今人非常困惑的問題。乍一看,很容易解決——按今對方技的定義和對藝術的定義,進行對照,不就分開了?問題并非如此簡單。藝術與方技同類,還只是問題的冰山一角,從《清史稿》的寫作中可見端倪。1914年,北洋政府設清史館編纂《清史稿》,到1927年初成,此時西風已盛,因此“藝術傳”也講“近代方志,于書畫、技擊、工巧并入此類”。不過,整個“藝術傳”呈現(xiàn)的仍是藝術與方技在歸類上的基本同一,堅守著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這一堅守,以及這一堅守所內(nèi)蘊或關聯(lián)著的更為復雜豐富的觀念內(nèi)容,呈現(xiàn)了中國學人處理復雜問題時的方式。其實,不僅在《清史稿》的寫作群體中,在“洋務運動”以來甚至今天整個中國人的隱形意識中,這一隱形的外在表現(xiàn),就是現(xiàn)代中國的藝術觀念和話語表達上一直存在著“混亂和模糊”的一面。再舉一個實例,民國初年徐珂編《清稗類鈔》,把我們今天看來屬于藝術范圍的東西,劃分到不同的類別中,比如第一冊中的官苑類、園林類,第五冊中的工藝類,第八冊中的文學類,第九冊中的藝術類、音樂類。書中的藝術,講的是繪畫、書法,加上醫(yī)術。因此,中國古代的藝術觀念究竟是怎樣的,這是一個非常復雜且關聯(lián)甚多的問題。古代所謂藝術的原貌,不是如今天很多的中國藝術史寫作那樣,用今天我們認為屬于藝術的類別,照圖索驥地在古代找到相應的類別,再按今天的藝術理論邏輯將之組織起來。這樣當然自有其優(yōu)長的一面,但也有其不利的一面,即古人對這些類別的認識,完全不同于今天的分類,其中更深的道理何在?我們最后兩講中再詳講,這里只把問題提出來,先讓大家思考??傊?,這是中西藝理互動演進到今天,要講藝理必須面對的問題。
三、藝理在當今理論中的簡括
把歷史演進的復雜性,轉變到理論話語的現(xiàn)實性上來,簡而言之,西方藝術觀念的巨大影響與中國上千年來的傳統(tǒng)觀念的復雜互動,造成了中國現(xiàn)代以來藝術觀念的特殊性。這首先體現(xiàn)在三個基本概念上的并置、交迭、纏繞:藝術、文藝、美學。這就進入前面講的第二個問題。這三個詞的并置、交迭、纏繞,又具體化為由之而來的另三個基本詞:藝術作品、文藝作品、審美對象。
中國現(xiàn)代以來的藝理,正是在這兩組六詞的產(chǎn)生、演進、纏繞之中。怎樣理解這兩組六詞,會透露諸位對中國現(xiàn)代以來藝理的基本認知達到了怎樣的程度。中國的藝理,經(jīng)過百多年的演進,還沒有從這兩組六詞的糾纏中擺脫出來。一門好的藝理課,就是要把這兩組六詞講清楚,并把它們展開的理論體系講清楚。
為了全面地把中國藝理從現(xiàn)象上呈現(xiàn)出來,而在呈現(xiàn)之時無所偏、無所漏,使談藝理一開始就行走在正道之中,且先用“一”號將之串連如下:
藝術一文藝一關學
藝術作品一文藝作品一審美對象這么一串,突出了上面兩組六詞作為藝理現(xiàn)象上的復雜性和關聯(lián)性。為了從這兩組六詞出發(fā)把藝理講清楚,必須運用與世界藝理演進最緊密相關的、人類理性中最高的思想方法論,即自人類理性思想產(chǎn)生以來,中、西、印的哲學思想方法論。由此,進入前面講的三個問題中的第三個問題。具體地把中、西、印哲學思想與藝理關聯(lián)起來時,只用于兩組六詞中最初的一組三詞,形成如下簡潔的三句話:
講藝術-文藝-美學之logos(理)。
體藝術-文藝-關學之“道”。
悟藝術-文藝-美學之Sunyata-Brahman-Atman(空-梵-我)。
這三句話,用了三種不同文化的哲學最高概念,西方的logos(邏各斯)、中國的道、印度的sunyata-Brahman-Atman(空-梵-我)。這提示我們,要理解藝術一文藝一審美這三個詞匯并置在一起時內(nèi)蘊的藝理,需要運用中、西、印不同的思維方式作為開鎖之匙,更主要的是,通過這三大文化體系的思維方式,把三大文化各具特色的藝理的底蘊呈現(xiàn)出來。由于現(xiàn)代中國以降的藝術觀念主要是在中西互動的態(tài)勢下發(fā)展起來的,這里把印度的藝理帶進作為具有理論普遍性的藝理思考之中,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自世界步入具有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的現(xiàn)代進程以來,不但中國的藝術觀念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西方的藝術觀念也有很大的變化,中西的變化都與整個世界藝理的重組相關,而在世界藝理的重組中,印度藝理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的藝理課,不僅從中國藝術觀念的演進,也從世界藝術觀念的演進中,去思考具有世界普遍性的藝理的重組問題。
四、藝理與中、西、印思維方式
中、西、印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各有怎樣的特色呢?這里從上述三句話里中、西、印三大思想的關鍵詞進入,再借一個稍加變通的禪宗故事,進行初步的解說。如果說,藝術一文藝一審美,宛如佛寺中高高聳立的旗幡,世界現(xiàn)代性的思想進程猶如突來的大風,大風起兮,旗幡狂動。那么,怎樣才能從理論上正確地認識和說明旗幡狂動這一現(xiàn)象呢?
西方思想家面對旗幡狂動,會怎樣做呢?古希臘哲學家芝諾對射出的箭進行思考,得出“飛箭不動”的結果,是西方思維的樣板。移到旗幡狂動這一現(xiàn)象上來——對象主題確定為:“幡動”,再確定時間范圍:早上9點前(無風)幡靜,9點(風起)幡動至10點半(風停)幡靜,幡動時間共90分鐘即5400秒。讓每一秒停下,形成5400個靜止畫面(類似電影膠片),把5400個靜止畫面連起來,可形成靜止解析幾何曲線圖,就是“幡動”現(xiàn)象的本質(zhì)。把90分鐘的現(xiàn)實中幡的現(xiàn)象之“動”,轉換成5400個畫面的決定幡如此之動的本質(zhì)上的“不動”,幡動就得到了明晰的、有邏輯的、可重復的、可驗證的理論解釋。
西方思想家如上述理論的運作,內(nèi)蘊著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呢?
第一,確定對象,認識其實體性本質(zhì)。講幡動,直接面對幡動,把與幡動之外的其他任何關聯(lián)因素區(qū)分開來并排斥出去。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是區(qū)分本質(zhì)屬性和非本質(zhì)屬性,不管非本質(zhì)屬性,只管此物(tobe)之為此物(being)的本質(zhì)屬性(substance)。這一點的前提是,任何物(無論物質(zhì)的還是精神的)都是由實體(substance)構成的。實體的“實”,其明確性可以說:它是什么(用希臘人的話講,一物是其所是)。
第二,認識本質(zhì)的方式是把時間轉為空間。識物是識此物之為此物的本質(zhì)(substance)。一物的本質(zhì)存在于此物從產(chǎn)生到滅亡的所有過程之中,不受時間的影響。因此,認識本質(zhì)的基本方式,就是排斥時間和把時間轉為空間。時間總是呈現(xiàn)事物變化的一面,產(chǎn)生此物的非本質(zhì)屬性的增減或生滅,以及產(chǎn)生此物與他物的非本質(zhì)關聯(lián),從而產(chǎn)生對本質(zhì)認識的干擾。排斥時間就是排斥了此物的非本質(zhì)屬性和非本質(zhì)關聯(lián)對認識的干擾。時間與變化相連、與模糊相關,空間與不變相連、與明晰相關。把時間轉化為空間,就是使物不變的本質(zhì)明晰地呈現(xiàn)出來。
西方思想的最高本質(zhì)是Being(ov-有-在-是)和logos(λoyos-邏各斯,可釋為道)的合一。Being是作為宇宙整體的有-在-是(這一宇宙整體確有一實在一是其所是),logos既是Bemg的是其所是,又是其邏輯的展開,展開為有序的世界萬物。Being作為宇宙整體是實體的,無論作為物質(zhì)的總和,還是作為精神的上帝。從而,由Being-logos的邏輯展開也是實體的、明晰的,體現(xiàn)為亞里士多德邏輯,由之展開的每一類物體是lδεa(idea/form實體性的理式),每一個物體也是實體(ovσia-substance)。Logos無論是從宇宙整體到具體個物的展開,還是從具體個物到宇宙整體的總括,都是從動到靜。由于理論的講述呈現(xiàn)為動態(tài),我們用logos來代表西方之道。作為道的邏各斯要讓人懂,就演進為logic(邏輯),邏輯呈現(xiàn)了最嚴格的理性(reason),并用明晰的語言(logos)說(speak)出世界之為世界和萬物之為萬物的規(guī)律(1aw)。西文的logos(道)同時與logic(邏輯)、law(規(guī)律)、reason(理性)、word(言辭)、speak(述說)等詞同義。因此,西方思想之道就是:面對任一現(xiàn)象,都要以邏輯方式、明晰的語言,理性地講這一現(xiàn)象之為此現(xiàn)象后面的logos(邏各斯)或law(規(guī)律)。也因此,道即理也。邏各斯之理,其基本點,就是上面講的兩條:確定對象,認識其實體性本質(zhì);通過把時間轉為空間,達到認識實體性本質(zhì)的目的。面對幡動這一現(xiàn)象,西方思想家重在明晰地講出其幡怎樣動的確確實實之logos(理)。
中國思想家面對旗幡狂動,是怎樣理解的呢?幡存在于天地間,幡性本靜不動,而今幡之狂動,直接原因是因風而動?!疤斓刂畾猓隙L”(《呂氏春秋·音律》),風吹幡動,其主題簡而言之:風動。風是幡動之因,動是幡的現(xiàn)象。風動這一主題詞概括的是:風幡共動。這四個字呈現(xiàn)了一個直覺整體。中國思想關于物的存在,有幾點與之相關。第一,任一物都在時間空間之中,并與之緊密關聯(lián),即時間和空間都會影響物的性質(zhì)。因此,物不能排斥某一項而存在,當需要強調(diào)某一項的時候,強調(diào)的一項以顯的方式存在,非強調(diào)的一項以隱的方式存在。顯隱存在方式是中國思想的特色之一。第二,任一物都與他物、進而與天地處于緊密的關聯(lián)中,此物因情因境而形成的關聯(lián)構成一個相對獨立整體,這一因關聯(lián)而形成的整體,中國人稱為事物,在事中之物,即一物在某一時段與他物相關聯(lián)而處一共同的事中。幡與風的關聯(lián)共動在9點到10點半,即一時段中,形成一個“事物”。第三,任一物都由虛實兩個部分構成,虛實包括一個以上的層面,如物體自身的虛實,即幡與中國的萬物一樣,由形、氣兩部分構成。物與他物關聯(lián)構成虛實關系,如這一時段幡與風作為時段事物整體形成虛實關系,風為虛,幡為實。從更大方面來說,一是幡的本質(zhì)之氣與天地本質(zhì)之氣,二是吹幡之風與天地之氣的運行,形成風幡共動與天地運行在這一時段形成幡在天地間的整體關聯(lián)。因此,面對幡動,實際上是以幡為實、風為虛,緊密關聯(lián)著天地運行這一后面的大虛。中國思想認為,在物的虛實結構中,虛具有本質(zhì)性。因此,就風幡共動這一時段事物來講,風之虛以及風所由來的天地運行之虛更具本質(zhì)性。因此,用“風動”一詞來講風幡共動,既強調(diào)風以及后面的天地運行在風幡共動中的本質(zhì)作用,又突出在直觀現(xiàn)象上呈現(xiàn)為的幡動。
因此,面對幡動,中國人與西方人不同。第一,不會只專注幡動本身,把風與之區(qū)別開來,而是一定要把風與幡關聯(lián)起來,形成風幡共動的一體性事物。第二,不會通過把時間轉化為空間的方式,化動為靜,呈現(xiàn)一幅幅不動的畫面,而是讓風幡共動在現(xiàn)象上如其所是的生動呈現(xiàn),把幡之動感和風之吹感結合成一個整體。第三,不會把思考只限制在9點至10點半的幡動時間之內(nèi),而是要與9點之前的靜和10點半之后的靜關聯(lián)起來,讓風幡之動與天地整體關聯(lián)起來,風動是整個天地之動的一部分。
西方和中國,無論把旗幡狂動分解為一幅幅明晰的實體圖畫,還是把旗幡之動與其他因素(風)乃至天地運行關聯(lián)起來,無論是把幡動轉化為不動之實體圖畫,還是把幡動關聯(lián)的風動和天地運行之動,呈現(xiàn)為虛實相生的生動現(xiàn)象和深邃本質(zhì)的合一動態(tài),無論是西方式的明晰可說,還是中國式的可說和不可說的統(tǒng)一,都是將事物看成可以永恒觀照并重復觀照的真實之物。印度哲人對此則有另一個思考。
對于旗幡狂動,在印度人看來:第一,由每一ksana(剎那-瞬間-時點)構成,在飛動中,每一時點,過去了就再不存在,雖然現(xiàn)在知道曾有幡動在過去之時點上,但已不是幡動在過去之點的原貌本身,而是由現(xiàn)在的你我他去回看過去而呈現(xiàn)過去幡動之點。因此,這過去的幡動之點,無論怎樣呈現(xiàn)或呈現(xiàn)為怎樣,都與原來的不同??傊谶^去之點上的幡動,已經(jīng)成空??詹皇遣辉嬖谥疅o,而是完全原貌的不存在。因此,不存在原貌在你我他意識中的存在,只是原貌的現(xiàn)在的呈現(xiàn),被稱為maya(幻)。在過去只能是幻相的基礎上,性質(zhì)為空。這就是“過去為空”的必然。同樣,現(xiàn)在看見幡在狂動,現(xiàn)在這一時點馬上變成過去,轉瞬成空。而且任何的現(xiàn)在,都必然地轉瞬成空。因此,現(xiàn)在為空?,F(xiàn)在看著幡動甚狂,知其在未來時點上要繼續(xù)翻動,但未來還沒有來,幡之動在未來時點具體會怎樣,所知的也是目前觀看者根據(jù)自己的必然有限的知識所進行的預測而已。由于未來時點還沒有到來,可定:未來為空。由于人始終處在時間之流中,這樣過去為空、現(xiàn)在為空、未來為空的事實一直存在,這就是佛教講的宇宙本sunyata(空)、四大皆空、人生本空的真諦。印度哲人看到了西方所謂的實,但他們知道這種實是從排斥關聯(lián)、唯觀幡動,排斥時間而只重空間的結果;也看到了中國的虛實并重,但他們知道這是時空兼顧,把幡與風最后與天地運行關聯(lián)起來的結果。如果不像西方和中國人那樣看,而像印度人那樣看,就知道無論幡動還是風動,皆乃性空假有。一切有限時空中的存在,都是性空假有,但一切現(xiàn)象世界的“假有”之能存在,是有原因的,這就是作為宇宙整體的Brahman(梵),梵以幻力(maya)產(chǎn)生出現(xiàn)幻相世界(maya)。一切現(xiàn)象之物都由梵而幻出(在時間中產(chǎn)生,佛教的“成”)、幻在(在時間中成長,佛教的“住”)和幻歸(在時間中死亡,佛教的“滅”)。梵一幻世界相類于西方的本體一現(xiàn)象世界,相似于中國的氣化萬物宇宙。但印度人之梵與中西不同之處在于:宇宙本體的梵同時就是Atman(我)。人何以知道宇宙整體的梵,是因為人內(nèi)在深處有Atman(我)。印度思想把人分為具有時空知識局限的jiva(個我)和與梵具有同一性質(zhì)的Atman(梵我)。人能從個我到達梵我,就能從梵的角度看到事物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全貌,但人在入梵成佛之前,皆為時空局限的個我。從印度的智慧看,知道事物之“空”,就知道個我看幡動(或風動)與梵我看幡動(或風動)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西方具體之人的重實而來的圖畫和可說之理,中國的具體之人的虛實兼看、可說不可說并重而來之理,都是個我之理而非梵我之理,是有局限的。由于印度哲人深知個我與梵我的距離、現(xiàn)象之物與梵理之間的差別,因此看到幡之狂動,與中、西人皆不同。西方人從幡的實體觀幡,說是“幡動”,于是畫出了幡動軌跡圖和一幅幅幡在各時點中的圖畫。中國人不但要像西人那樣看,還要從幡與風,進而與天地的關聯(lián)上去觀,說“風動”(幡在由天地運行而形成的風吹下飛動)。印度人對中、西的評論是:心動,因為這是西方人之心看出的“幡動”和中國人之心看出的“風動”。之所以能看出這兩類動,本質(zhì)的原因是兩種類型的心動,才產(chǎn)生了這兩種不同的“動”。應當怎樣呢?應當通過幡的狂動這一現(xiàn)象,去體會幡在天地問和人在天地間的原貌。這就需要從個我、從現(xiàn)象提升到梵我的高度,方知道幡動的原貌和真理。用中國人的話講,從人提升到天的高度。從西方人的話講,從人提升到上帝的高度。但西方人認為人是不可能達到上帝高度的,中國人認為人是不可能達到天的高度的,印度人認為人可以從個我而達到梵我。且不管印度人理論的真理性怎樣,但借助其方式,可以讓我們以更寬廣的胸懷,即從宇宙的高度(梵Brahman)和人性的深度(我Atman),去看待理論問題。這就是上面第三句“悟藝術-文藝-美學之sunyata-Brahman-AIman(空一梵-我)”,在講藝理時給我們的提醒。
這三句話,特別是其中關鍵詞的不同,透出中、西、印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把以上三句話的內(nèi)容相互關聯(lián)起來,可以說,藝理課是一門從人類智慧的角度,面對當代中國藝術一文藝一美學三大詞匯,以及由之而來的藝術作品一文藝作品一審美對象的語用現(xiàn)狀,力圖從哲學一歷史一文化角度將其內(nèi)容講清楚(此乃西方文化之要義),呈現(xiàn)這三個詞以及由之而來的六詞所內(nèi)蘊的核心內(nèi)容及這些內(nèi)容在人生中的重要意義(這里需要中國智慧和印度智慧的參與)。同時要知曉,三個詞以及由之延伸出的三詞,共六詞,在現(xiàn)實和學術中可以講清楚,突出了西方思想和西方語言的特色;可以講不清楚,正內(nèi)蘊著中國思想和中國語言的玄機。而無論講清楚還是講不清楚,都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對事實的一種反映方式。正如《金剛經(jīng)》所說:
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所言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佛說般若波羅密,是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理解了任何理論都不是事物本身,應該喚起我們?nèi)ふ乙环N與事物最接近的理論,這種理論在與歷史和現(xiàn)實的互動中產(chǎn)生,又推動理論和現(xiàn)實朝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開場白講了這么多,主要是為了說明,根據(jù)藝理在中國和世界演進的現(xiàn)實,要講好藝理,首先要理解如下兩點:一是明白藝術一文藝一美學這三詞的來龍去脈和基本關系,是理解藝理的基礎;二是明白中、西、印不同的思考方式對于理解藝理的真諦具有重要作用。第一點是這門課首先應講清楚的。理解了這一點,藝理的體系方可得以順利展開。第二點要講清楚比較困難,但非常重要,也許要整個課程講完之后,方有所理解。這里且先提示如下:藝理,有可說的一面與不可說的一面。于可說一面(空間明晰性),主要以西方型之logos(理)說之;于不可說一面(時間的流動性),主要用中國型之“道”體味之。無論去說可說,還是去體不可說,都要從宇宙之根本(Brahman-梵)和人性的根本(Atman-我)這種宇宙人性之大空(sunyata)的高度去看。真正的藝術,正是與宇宙之空相聯(lián),方成就其永恒不朽之圣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