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宏非
相由心生。食相不是一個人天生的相貌,而是在后天漫長的飲食生活中一餐餐地逐漸培育出來的。
食相指的是一個人在進食時的神態(tài)和動作,不完全集中在口部和面部,而是全身的、多媒體的。事實上,在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食相”這個詞只存在于公眾場合。
一般來說,吃喝拉撒、飲食男女,皆個人之私密也,只要不犯法,采取哪一種“姿勢”,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相”,可能會危害健康,但通常都不會危害到社會。比方說,一個人在洗澡的時候是喜歡先洗屁股后洗頭,跟這個人在飯桌上先食雞頭再吃雞屁股的習(xí)慣在私密性層面是享有同等地位的。
是故,名流們都不愿意被人拍攝到他們的食相,不過吃喝在作為社會活動時又常常得在公眾場合進行,食相也因而變成了一件展覽品,一件不得已而公之于眾的、具有極大想象空間的隱私。
除了會在某些特殊的歷史和特殊的場合中泄露一個人的政治取向,食相和大部分的禮儀一樣,都具有禁忌的性質(zhì),說穿了,無非就是要我們盡量克制各自的動物本能,成為一個合乎社會規(guī)范的文明人。
然而,飲食和性,正是人類最難以克服的兩種頭號動物性沖動。從《禮記》開始的種種食相禁忌,基本上都是反自然的。例如,中外的食相禁忌皆無一例外地反對以犁庭掃穴和狼吞虎咽的風(fēng)格進食,這一條顯然是針對我們的先人而來。
可以想象,當(dāng)那些饑餓的祖先們好不容易捕到獵物,如果人不狼吞虎咽,那么立刻會有作為搶掠者的狼來吞,虎來咽,甚至連人帶食一并被狼吞虎咽。對待食物,能不像秋風(fēng)掃落葉般冷酷無情乎?
食相是多媒體的,不雅的食相,還包括一些不該在餐桌上發(fā)出的聲音。盡管進食過程中所發(fā)出的聲音也來自于空氣的振動,但是這種聲音被公認為不雅和非禮。與反對狼吞虎咽相比,禁止在吃飯時發(fā)出非禮之聲還是有些道理的,屬于“遠古的回聲”。
在那些比舊社會還舊的社會里,食物總是短缺的,肚子總是餓著的,一旦得到了吃的,除了盡快把它吃掉,還得在進食的時候把音量降低,以免招引來搶掠者。這樣的食相,我們已在Discovery節(jié)目里看得一清二楚。
相由心生。食相不是一個人天生的相貌,而是在后天漫長的飲食生活中一餐餐地逐漸培育出來的??谖犊筛?,胃口能移,食相一旦養(yǎng)成,改也難。
摘自《周末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