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農(nóng)
《廉頗藺相如列傳》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fù)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睂@句中的“間”字,課本的注解是“間道,小路。這里用作‘至的狀語,‘從小路的意思?!苯處熃虒W(xué)參考書也將此句翻譯為:“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玉回去,已經(jīng)從小路到達(dá)趙國了。”顯然它也是將這個“間”字處理為“從小路”的意思;即便是當(dāng)前一些流行的注本,如《高中古代詩文助讀》《古詩文譯注》《高中文言文全譯》等,也都將這個“間”字解釋為“走小路”“抄近路”,還有的注者將這個“間”字解釋為“頃刻、一會兒”等。筆者認(rèn)為,這些解釋并沒有真正弄清楚“間”字的具體意義,缺少根據(jù),實屬臆斷。其實,這里的“間”字解釋為“悄悄地、秘密地”可能更妥當(dāng)些,理由如次:
第一、《史記》中稱“小道、小路”時,并不是單用一個單音節(jié)的“間”字,而是常常代之以“徑道、間道、間路”等雙音節(jié)詞語。例如:
1.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2.楚懷王逃歸,秦覺之,遮他道。懷王恐,乃從間道走趙以求歸。(《史記·楚世家》)
3.選輕騎三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路萆山而望趙軍。(《史記·淮陰侯列傳》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路絕其輜重。(《史記·淮陰侯列傳》)
第二、將“間”字解釋為“頃刻、一會兒”,不符合情理邏輯?!伴g”在古漢語中是一個具有十二個義項的多音多義詞,盡管它具有“頃刻、一會兒”的義項,但我們也不能據(jù)此就斷然地詮釋為這個意義,因為詞語的多音多義性,是就孤立的詞而言,一旦置于具體的語言的環(huán)境中,它就失去了多音多義性,而具有了單一性,所以,我們確定一個詞的意義,應(yīng)當(dāng)縝密地結(jié)合它所處的語言環(huán)境。從“完璧歸趙”這一故事所發(fā)生的具體內(nèi)容來看,當(dāng)時秦王是“坐章臺見相如”,可見,當(dāng)時藺相如已經(jīng)來到了長安,而從趙國都城邯鄲來到秦國的長安,距離遙遠(yuǎn),并不能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來到趙國。另外,在“澠池會”這一故事中,廉頗有這樣一段話:“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從趙國的都城邯鄲到達(dá)秦趙交界處的澠池,前后需三十天,更何況從更遠(yuǎn)的長安回到趙國呢?由此可見,將“間”字理解為“頃刻、一會兒”,不符合邏輯和情理。
第三、將“間”字解釋為“小路”或者“走小路”,這與“間”字的本義相差太遠(yuǎn)?!伴g”本作“閒”,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間,隙也,從門從月。”由此引申為“小路、抄小路”,似有牽強(qiáng)附會之嫌。相反,將“間”字解釋為“暗中、悄悄地”,則更符合“至趙”這一情節(jié)的秘密性。同時,在古代漢語中,“間”字作“悄悄地、暗中”之義,也不乏其例。例如:
5.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戰(zhàn)國策·趙策二》)
6.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三國志·魏書·武帝紀(jì)》)
7.公子再拜,因問。侯生乃屏人間語曰:“嬴聞晉鄙之兵符常在王臥內(nèi),……”(《史記·魏公子列傳》)
8.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保ā妒酚洝り惿媸兰摇罚?/p>
上面各例句中的“間入”即“悄悄地進(jìn)入”,“間行”即“悄悄地行動”,“間語”也就是“悄悄地告訴”,“間令”即“暗中命令”……由此我們也不難推斷,“間至”當(dāng)解釋為“悄悄地到達(dá)”或“暗中到達(d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