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巧云
我的家鄉(xiāng)新會既有遠近聞名的小鳥天堂,也有馳名中外的陳皮。
新會人只承認用新會柑果的皮曬制出來的陳皮才是正宗的陳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新會陳皮。用其他柑果的皮曬制出來的雖然也叫陳皮,但其價值和功效與新會陳皮相差甚遠。
新會人對陳皮有著執(zhí)著的熱愛和追求。
春天,綠色海洋似的柑林沐浴在細雨中,花香縈繞,使人沉醉;時而,陽光明媚,微風吹拂,林間點點白花猶如夜空中璀璨繁星。這個時節(jié),種柑人無論走到哪兒,都會帶來一身花香。
初夏,柑果才長得指頭般大小,柑農就已迫不及待地把部分小柑果采摘下來,或曬干,或烘干。制成干品的小柑果名曰:胎柑。用之泡茶、煲湯,可清熱、理氣、除痰、止咳。
其余留在樹上的柑果得到更多的營養(yǎng),只一兩個月,它們已長得比乒乓球還大了,這時的柑果叫青柑。人們在新鮮采摘下來的青柑頂上開個小圓口,把柑肉挖出,塞進普洱茶葉,曬干就成了柑普茶。也有人把青柑果皮剝下,曬干,制成青柑皮。剛曬好的青柑皮微帶酸澀,隨著保存年月漸增,酸澀盡去,馥香漸增。青柑皮不易被蟲蛀,藥性高,是很多人購買陳皮的首選。
進入10月,柑果換上了淡黃的外衣,成了二紅柑。用二紅柑曬出的果皮,香氣濃,是做菜的最佳調味料。11月,柑果完全成熟了,我們叫它大紅柑,用大紅柑曬出的果皮香氣最濃,不過因其糖分較重而易被蟲蛀,保存起來頗費功夫。
民間有“一兩陳皮一兩金,百年陳皮勝黃金”一說,這句民諺不但概括了陳皮的經(jīng)濟和藥用價值,也包含了人們對陳皮的珍愛之情。陳皮加工場曬制陳皮是供應市場需求,追求的是經(jīng)濟效益;普通人家曬制陳皮,則是對陳皮真切熱愛。夏天,制柑普茶,一家制茶,十家飄香;深秋初冬,家家戶戶晾曬果皮,果皮清香隨風播散,沁人心脾。曬果皮視乎各人喜好,有人喜歡曬青柑皮,有人喜歡曬二紅或大紅柑皮。但做法是一樣的,都是用小刀把柑果皮剖開三瓣(注意不要剖到果肉,因為果汁沾到果皮上會影響陳皮的質量),然后小心剝下果皮,以不破損、不掉瓣為佳。剝下的果皮曬一天后變柔軟了,此時,要把果皮一瓣瓣翻過來,讓果外皮朝里、果里皮向外。再曬上三四天,直到果皮干透為止。曬的過程中不要讓果皮沾水、淋雨,否則曬出的皮不是好皮,很快就會發(fā)霉變壞。
曬好的果皮除自己保留部分,其余部分都是饋贈外地的親朋好友,因為我們都為新會陳皮驕傲,希望更多的人品嘗陳皮美味,感悟陳皮文化。旅居海外的游子,更愿意帶著它漂洋過海,因為它就是根,就是眷戀故鄉(xiāng)的心,就是思念親人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