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晨
近年來,“淡化文體”的呼聲越來越高,中高考也要求“文體不限”,旨在激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結果很多學生寫出“四不像”的文章?!拔捏w缺失”現(xiàn)象,不利于學生寫作素養(yǎng)的提升。
文體包括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一是體裁,有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文學類,消息、報告、傳記等紀實類,記敘、說明、議論等教學類文體;二是語體,是與文章體裁相匹配的語言體式,詩歌重情感表達,小說重事件體驗,戲劇重藝術沖突;三是風格,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言事風格的自然展現(xiàn),每個作者在不同的作品中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
“文體感”是作者、讀者對文體的整體感覺,是對文體規(guī)范的感悟。在讀寫活動中,要自覺地運用文體知識,內(nèi)化到讀寫實踐中。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針對寫作對象選擇文體,在選擇文體的基礎上,強化他們的文體感。
學生的寫作動機越強烈,他們的文體感就會越敏銳。學生想說清楚一件事,就用記敘類文體;想抒發(fā)情感,就選擇散文、詩歌文體;想表達看法,就選擇議論文體。
一、重視文體知識的傳授
教師要注重文體知識的指導,強化學生的文體感。在記敘文寫作中,以繪景、記事、寫人為主要內(nèi)容,通過人物的肖像、語言、心理等描寫,引導學生寫身邊的人,展現(xiàn)他們的個性,這樣才能有話可說。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試著寫身邊不熟悉的人,這樣能讓學生注意到寫作中易于忽略的內(nèi)容。教師指導學生要依據(jù)實際情況,在把握六要素的基礎上,表達時對內(nèi)容有所取舍,這樣才能把握重點。
在說明文教學中,學生要把握它的特征,通過下定義、列數(shù)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時間空間等說明順序把事物說清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學習、家庭生活開始寫作,這樣能提升學生寫說明文的興趣。
在議論文寫作中,要確定論點,讓學生圍繞論點展開論述;論據(jù)要真實、典型,要借助于論據(jù)的收集,動用邏輯、演繹等論述方法,這樣會更有說服力。議論性的文章,需要嚴密的邏輯推理,這樣讀起來才有“味道”,教師要為學生多推薦一些好的案例、素材,供學生閱讀思考,為議論文的寫作提供更好的論據(jù)。
二、在比較閱讀中培養(yǎng)文體感
閱讀與寫作互相依存,如果教師只注重文體知識的傳授,勢必會使教學內(nèi)容枯燥乏味,提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取文體知識,促進文體感的發(fā)展。
教師可以將題材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加以對比,讓學生感知他們不同的表達方式,如《荷塘月色》《愛蓮說》等文章都是以荷花為寫作對象的文章,但前者有抒情性,是借景抒情,后者重在議論,能體現(xiàn)作者的潔身自好。
教師可以將體裁相同、題材不同的文章加以對比,如《蘇州園林》《中國石拱橋》等都是說明文,它們的說明方法、順序不同。
教師可以將體裁相同而風格不同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如李白、杜甫的律詩風格迥異,李白的詩浪漫,杜甫的詩沉郁。
三、在讀寫結合中讓學生能“識體”
學生要學會辨別文體,看到文章就知道它是哪一種文體。學生通過閱讀不同體裁、語體、風格的內(nèi)容,通過梳理、概括把握各種文體的特點。學生要依據(jù)自身特點、寫作需要進行寫作,要依據(jù)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去確定文體。如果學生對某種文體不擅長,可以選擇自己印象深刻的文章進行仿寫,通過句式、語言的模仿,一定能寫出好的文章。
在寫作中,學生要避免為追求生動而堆砌詞句的現(xiàn)象,要注意體式的規(guī)范、語言的運用、詞語的色彩,這樣才不至于偏離文體特點。如寫新聞稿時,選取的事件要真實、語言要準確,不過多摻雜自己的觀點,避免將新聞寫成評論。
教師是寫作的引導者,自身文體感的強弱也會影響學生文體感的培養(yǎng)。文體感強的教師會給學生提供更多文體的知識,促進學生文體感的發(fā)展。部分教師脫離文體感而“亂作為”,勢必會弱化學生原有的文體感。教師要把握文本特點,夯實文體基礎知識,要充實自己的文體知識結構,并不斷影響學生,以培養(yǎng)出文體感好的學生。
總而言之,學生的文體知識不可缺乏,教師要改變當前作文教學“淡化文體”的現(xiàn)象,要激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促進學生寫作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要重視文體知識的傳授,向學生推薦一些相似的作品,讓學生在對比中樹立文本意識,把握不同文體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