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審權度勢”“變化因時”——賈誼義利觀解析

      2020-05-11 05:53于昶
      黨政干部學刊 2020年2期
      關鍵詞:義利觀賈誼

      于昶

      [摘? 要]義利問題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漢初的賈誼在總結秦亡前車之鑒和剖析當前社會政治主要矛盾后,審權度勢,變化因時,以時勢作為分析義利問題的出發(fā)點,分別從攻守之辨和本末之辨兩個方面對義利進行分析,將義利問題納入攻守轉換、天子與民、天子與諸侯、天子與匈奴、農與商的關系中,認為時勢不僅與人們選用何種價值取向密切相關,更會對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的切身利益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賈誼;義利觀;時勢;攻守之辨;本末之辨

      [中圖分類號]B2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20)02-0019-06

      義利問題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尤其是儒家,向來把該問題視為自己最基本的問題之一,漢初著名大儒賈誼對義利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由于賈誼處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中:此時戰(zhàn)國封建割據(jù)的局面已經(jīng)結束,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秦王朝,剛剛崩潰,新立的漢王朝面臨著各種內憂外患,同時也基于他自身仕途的沉浮以及種種不幸的經(jīng)歷,使得賈誼在思考義利問題時不自覺地帶有濃厚的時勢色彩。因此,從時勢的視角研究賈誼的義利觀,可以更完整地呈現(xiàn)其義利思想的特色。

      一、“時”與“勢”:賈誼義利觀的邏輯起點

      賈誼的思想既不同于先秦儒家的“從周”與“好古”,也不同于先秦法家的反對“法古”,而是強調在分析具體問題時必須考慮與之相對應的“時”和“勢”,這是賈誼研究相關問題的重要前提。賈誼云:“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保ā缎聲み^秦下》)

      “時”是儒家思想的主要范疇之一,其內涵非常豐富,一般而言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不同但又緊密相關的含義:一是自然生態(tài)之“時”,主要是指自然節(jié)律、時令之義。如《論語·學而》:“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庇秩纭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安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意在說明“時”與人的農業(yè)生產(chǎn)存有密切關系,強調人須對自然有所敬畏,這也是儒家論述天人關系的重要基礎之一。二是社會政治之“時”,主要指時運、時機、時世之義。人們在遵循自然節(jié)律時序從事生產(chǎn)、生活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社會政治的運行發(fā)展也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和秩序,它是影響人們事業(yè)成敗的重要外在因素。如《論語·鄉(xiāng)黨》:“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孟子·公孫丑上》:“雖有镃基,不如待時?!薄盾髯印ゅ蹲罚骸坝霾挥稣?,時也?!睆娬{在某些情況下,人們對事物的發(fā)展是無能為力的,此時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接受時運的安排,順時而行、因時而動,決不可肆意妄為,逆時而為,因而此種意義之“時”又帶有一定命定論色彩。三是倫理道德之“時”,主要指充分發(fā)揚人的主體自覺能動性,時刻以修身進德為己業(yè)。如《郭店楚簡》中有一段關于“窮達以時”的論述:“窮達以時,德行一也。毀譽在旁,聽之弋之,母白不釐。窮達以時,幽明不再,故君子敦于反己?!奔热桓F達有定數(shù),時去不等人,君子唯有自強不息,行之不輟,超越時運的束縛。如此一來,“時”的命定論色彩不僅未能成為儒家君子的制約束縛,反而成為儒家君子精進不已的激勵因素。

      “勢”,古字作“埶”,《說文解字》解釋為:盛力權也。“埶”的字形從“坴”從“丸”,“坴”為高土墩,“丸”為圓球,字面意象是圓球處于土墩的斜面即將滾落的情形?!皥恕迸c“力”聯(lián)合起來表示高處的圓球具有往低地滾動的力,有力不可擋之勢,因而“勢”主要體現(xiàn)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形勢,《周禮·考工記》:“射遠者用勢?!编嵥巨r注:“勢謂形勢”;“審曲面勢”。賈公彥疏:“審其曲直形勢”。二是權勢,《禮記·禮運》:“在勢者去?!编嵭ⅲ骸皠?,勢位也”;《孟子·公孫丑上》:“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壁w歧注:“居富貴之勢?!睉?zhàn)國時期法家重勢,也多指勢力、權勢。慎到云:“賢不足以服不肖,而勢位足以屈賢矣”(《慎子·威德》)。韓非也認為“有才而無勢,雖賢不能制不肖”(《韓非子·功名》)。他又進一步提出“勢者,勝眾之資也”“君執(zhí)柄以處勢,故令行禁”(《韓非子·八經(jīng)》)。[1]717-718,[2]1355

      賈誼在分析義利問題時,之所以從“時”(主要取“時”的社會政治和倫理道德之義)和“勢”出發(fā),是因為賈誼敏銳地意識到時勢與義利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

      首先,時勢與人們選用何種價值取向相互影響:一方面,扭曲的價值取向會塑造當時的時俗?!缎聲r變》:“然猶并心而赴時者,曰功成而敗義耳?!辟Z誼在分析人們同心協(xié)力趨赴時勢的原因時指出,人們認為為了獲得功名利祿,仁義是可以敗壞的,正是因為這樣的價值取向,才形成了當時敗壞的時俗。另一方面,迫于時俗,反過來人們也會被動地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向以適應時俗。《新書·瑰瑋》:“世以俗侈相耀,人慕其所不如,悚迫于俗愿,其所未至,以相競高。”因為世俗追求奢侈相互炫耀,受此種風氣的牽制而感到害怕,所以人們就開始追求自己還沒有的東西。又《新書·俗激》:“夫邪俗日長,民相然席于無廉丑,行義非循也。”淫邪的風氣一天天增長,人們竟然相互安于無廉恥,不按道義做事??梢姡瑫r勢通過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并最終會影響人們的具體行為,正如《新書·審微》中所言:“彼人也,登高則望,臨深則窺,人之性,非窺且望也,勢使然也?!笔谷藗兊歉咭欢〞h望,臨淵一定會凝視的不是人性,而是形勢。

      其次,時勢也會對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的切身利益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缎聲し獋罚骸胺驑鋰貙徬嘁桑〝M)之勢,下數(shù)被其殃,上數(shù)爽其憂。”意在強調分封諸侯國時一定要審查是否構成了合理的力量對抗局勢,否則民眾將常遭受禍殃,天子也將頻頻擔憂而受到傷害。特別是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君王須要合理利用客觀形勢,鞏固自身權勢,并以權衡利益得失為基礎營造出有利于君王統(tǒng)治的局面,即所謂“因勢利導”。

      總之,賈誼在分析義利問題時的突出特點,就是圍繞著“時”與“勢”,認為不同的“時”和不同的“勢”會形成不同的義利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從攻守之辨和本末之辨兩個方面去構建義利關系。

      二、在攻守、本末之辨中所體現(xiàn)的義利觀

      賈誼在分析義利問題時并沒有單獨去論述何為義、何為利,而是根據(jù)時勢的不同,將義與利放在攻與守、本與末這兩組對立的關系中去討論如何形成與之相一致的義利關系。

      攻守之辨主要體現(xiàn)在賈誼分析秦朝為何速亡這個問題上,并由此引出賈誼對在攻時應采用何種義利觀、守時應采用何種義利觀的思考。賈誼首先分析了秦為何得以一統(tǒng)天下,《新書·過秦中》中說:“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室羸弱,連年戰(zhàn)亂,天下百姓苦不堪言,都希望能出現(xiàn)一位具有絕對優(yōu)勢的君王一統(tǒng)天下,結束戰(zhàn)爭,為天下帶來和平。所以,此時的當務之急是如何迅速結束戰(zhàn)爭,統(tǒng)一天下。賈誼認為在攻取天下時,排在第一位的可以是詐力而非仁義,即通過欺騙和暴力的手段快速達到統(tǒng)一天下的目的,此時謀取天下之利相比仁義道德更具有優(yōu)先性,即“夫并兼者高詐力”(《新書·過秦中》)。秦始皇也確實如此,他“先詐力而后仁義”(《新書·過秦中》),在一定程度上順應了“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新書·過秦中》)的心愿,也順應了“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新書·過秦中》)的時勢,因而秦得以統(tǒng)一六國,謀取天下。而一旦謀取天下后,就意味著形勢發(fā)生了徹底的改變,曾經(jīng)是攻天下,現(xiàn)在是守天下,所采取的策略必然是不一樣的。具體到義利關系上,守天下時必須以仁義為先,重民安民,這樣統(tǒng)治才可以穩(wěn)固,但是秦始皇和他的繼任者不明白這個道理,依舊是“不知反廉恥之節(jié),仁義之厚,信并兼之法,遂進取之業(yè)”(《新書·時變》),還是把兼并之利放在義前,最終落得“凡十三歲而社稷為墟”(《新書·時變》)的下場。由此賈誼發(fā)出了“不知守成之數(shù)、得之之術也,悲夫”(《新書·時變》)的感慨。

      賈誼對本末之辨論述得更為全面。本末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本”原指木之根,“末”指木之梢。后分別引申為本根、本始和末節(jié)、末終,指事物的根源和結局,引申為主次、先后之意。賈誼在論述本末時堅持的總體原則是本為重為大,末為輕為細,兩者的屬性不可相反,否則:“本細末大,弛必至心。時乎!時乎!可痛惜者此也”(《新書·大都》)。賈誼認為國君的統(tǒng)治就像樹木一樣,主干細小而末端粗大,必定會在中心開裂。之所以會出現(xiàn)令人痛惜的局面,正是源于錯失對時機的把握。在本末之辨的框架中論述義利問題時,賈誼分別從天子與民、天子與諸侯、天子與匈奴、農與商四組關系中展開。

      首先,在天子與民的關系上,賈誼明確指出在當前的時勢下以民為本的觀點?!缎聲ご笳稀罚骸奥勚谡?,民無不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故國以民為安危,君以民為威侮,吏以民為貴賤。此之謂民無不為本也?!奔词官F為天子,也要將人民放在首要的位置,因為人民是天子統(tǒng)治穩(wěn)固的基石。其中的核心問題是要保證民眾的合理利益不受到侵害。賈誼分別引帝嚳之言“德莫高于博愛人,而政莫高于博利人”(《新書·修政語上》)和大禹之言“民無食也,則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民,我弗能勸也”(《新書·修政語上》),強調統(tǒng)治者必須要對民利給予充分的重視。只有當民利得以滿足之時,才會形成民眾對統(tǒng)治者服從的態(tài)勢,民眾安居樂業(yè),君王的權勢才可得以彰顯,統(tǒng)治方可持久穩(wěn)定。賈誼要求各級官員須將重視民利作為對天子忠誠的表現(xiàn):“故夫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故君以知賢為明,吏以愛民為忠?!保ā缎聲ご笳稀罚┵Z誼進一步指出,倘若各級官員切實做到了重視民利,這就是義的表現(xiàn):“故官有假而德無假,位有卑而義無卑。故位下而義高者,雖卑貴也;位高而義下者,雖貴必窮?!保ā缎聲ご笳稀罚┐擞^點繼承了先秦儒家“以利為義”的思想。但賈誼并非片面強調只重視民利,亦強調引導民眾積極向義?!缎聲ご笳稀罚骸奥手粤x,然后士民義也?!本踝约菏紫纫粤x為先,做好表率,然后帶領人們遵循仁義,這樣他們也會有仁義,即塑造一種重義的社會時俗。總之,賈誼倡導在天子與民的關系上:民利為本,君利為末,通過實現(xiàn)民利來體現(xiàn)君義,并以君義引導民義。

      其次,在天子與諸侯的關系上,賈誼認為天子為本,諸侯為末,諸侯理應服從天子的控制,正如《新書·五美》所言:“海內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從制?!比欢?,現(xiàn)實的情勢卻是“天下之勢方病大尰,一脛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惡病也”(《新書·大都》)。諸侯一旦勢力過大,必然會威脅天子的權勢,賈誼用淮陰王、韓王信、貫高、陳豨、彭越、黥布反叛以及盧綰最后反叛的事實,同長沙王“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對比,證明了“強者先反”的道理。即使現(xiàn)在諸侯沒有反叛,那也是因為有的“大國之王幼在懷衽,漢所置傅、相方握其事”(《新書·宗首》),這些年幼的諸侯“勢未便,事未發(fā),含亂而不敢言。”(《新書·淮難》)但數(shù)年后,“諸侯勢足以專制,力足以行逆,雖令冠處女,勿謂無敢?!保ā缎聲嘀亍罚┐藭r天子再想控制這些強大的諸侯則是不可能了。由此,賈誼認為,為了鞏固天子的統(tǒng)治必須抓住當前的時機,趁著諸侯勢力還未強大之時限制他們的力量和利益,使他們“權力不足以徼幸,勢不足以行逆,故無驕心,無邪行”(《新書·藩傷》)。如果諸侯們沒有過多的力量和利益時,他們自然會“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無邪心”(《新書·藩強》)??傊?,在天子與諸侯的關系上:賈誼以天子為本,以諸侯為末,諸侯行義,則天下治安,諸侯逐利,則天下大亂。

      再次,在天子與匈奴的關系上,賈誼以天子為本,以匈奴為末。《新書·解縣》:“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也。何也?上也。蠻夷者,天下之足也。何也?下也?!碧熳拥匚桓吒咴谏?,自然以天子為首,匈奴地位卑下,理所當然以匈奴為足。然而現(xiàn)實的時勢卻是“蠻夷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足反居上,首顧居下,是倒縣之勢也。”(《新書·解縣》)賈誼認為,當前天下非常痛苦的原因就是首足倒置,呈倒懸之勢,并感慨:“匈奴侵甚侮甚,遇天子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無已也。以漢而歲致金絮繒彩,是入貢職于蠻夷也,顧為戎人諸侯也,勢既卑辱,而禍且不息,長此何窮?”(《新書·勢卑》)為制服匈奴,針對“匈奴不敬,辭言不順,負其眾庶,時為寇盜,撓邊境,擾中國,數(shù)行不義,為我狡猾”(《新書·匈奴》)的現(xiàn)實情況,賈誼提出了“三表”“五餌”之策。所謂“三表”,指天子在道義層面用信任、仁愛和愛好來告知匈奴;所謂“五餌”,指天子在利益層面通過賞賜美好的物品、食品、音樂以及其他享樂之物,從而敗壞匈奴的目、口、耳、腹、心,以造成使其從內部分化瓦解的形勢,最終達到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這正所謂“強國戰(zhàn)智,王者戰(zhàn)義,帝者戰(zhàn)德”(《新書·匈奴》)??傊?,在天子與匈奴的關系上:賈誼以天子為本,以匈奴為末,匈奴作為臣下,理應行義以盡忠,在匈奴以下犯上之時,可以通過利益誘惑使其降漢,如此則展現(xiàn)了天子之義,即“以厚德懷服四夷,舉明義博示遠方”(《新書·匈奴》)。

      最后,在農與商的關系上,賈誼以農為本,以商為末。賈誼將商人歸為“末民”(《新書·銅布》),并認為:“夫奇巧末技、商販游食之民,形佚樂而心縣愆,志茍得而行淫侈,則用不足而蓄積少矣。即遇兇旱,必先困窮迫身,則苦饑甚焉。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則天下各食于力”(《新書·瑰瑋》)。在賈誼眼中,農業(yè)才是根本,人們只有回歸農業(yè)生產(chǎn)才會安居樂業(yè),生活富足。然而,當下的時勢卻是“今背本而以末,食者甚眾,是天下之大殘也;從生之害者甚盛,是天下之大賊也;汰流、淫佚、侈靡之俗日以長,是天下之大祟也”(《新書·無蓄》)。賈誼的擔憂不無道理:在以農為本的古代中國,糧食生產(chǎn)和儲備對國家的穩(wěn)定性至關重要。倘若農業(yè)人口不足,消費大于供給,勢必造成糧食短缺,遇到饑荒,必將引發(fā)動亂。賈誼在進一步分析當下人們?yōu)楹沃鹉壉緯r指出,允許民間鑄錢是重要原因:“銅布于下,偽錢無止,錢用不信,民愈相疑。銅布于下,采銅者棄其田疇,家鑄者損其農事,谷不為則鄰于饑”(《新書·銅布》)。民間私鑄錢幣不僅僅會影響農業(yè)生產(chǎn),擾亂正常的貨幣流通,更會因為利益的誘惑而使百姓面臨極刑。雖然法律規(guī)定鑄錢時摻假會被處以黥刑,然而“鑄錢之情非淆鉛、鐵及石雜銅也,不可得贏。而淆之甚微,其利甚厚”(《新書·鑄錢》)。百姓面對豐厚利潤的誘惑往往選擇以身試法、鋌而走險。賈誼認為出現(xiàn)如此情形,問題不在百姓,而在于政策法律有問題,即允許民間私鑄錢幣本身就是“為民設阱”(《新書·鑄錢》),鑄錢摻假的百姓非但不是罪犯,反而是當局政策的受害者??傊?,在農與商的關系上,賈誼以農為本,以商為末,認為廣積糧食對于國家、對于百姓才是真正的利,而投機經(jīng)商、私鑄錢幣雖然一時獲利豐厚,但卻禍患無窮。

      通過以上論述可見,賈誼并非泛泛地談義利問題,而是將義利放在具體的情境中去分析。賈誼認為不同的時勢背景下,在攻守、本末兩組關系所產(chǎn)生的不同情境中,義和利的先后順序、表現(xiàn)形式都會有所不同。但賈誼總的基調是:對統(tǒng)治階層強調以仁義為先,無論是天子還是諸侯,都應該以義為重,天子重義則百姓安寧,諸侯重義則尊卑有序;對廣大人民強調保障百姓的切身利益,鼓勵以發(fā)展農業(yè)來帶動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并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對擾亂邊界的匈奴強調義利并用,以義感化匈奴,以利瓦解匈奴。賈誼將自己對義利問題的思考融入到他的政治思想和經(jīng)濟思想中,構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治國理論體系。

      三、賈誼義利觀的歷史地位

      王興國在《賈誼評傳》中指出:“作為一個思想家,應該是一個先覺者,當風乍于青萍之未時就能辨其風向,察其來勢。賈誼正是這樣一個先覺者……能夠站在時代的最前列,縱覽全局,及時察覺和揭露那些潛藏著的或剛剛顯露的社會矛盾,指出其發(fā)展趨勢及危害性,從而喚起當政者及廣大人民群眾的警覺?!盵3]383-384生于漢初的賈誼,以其敏銳的洞察力,通過對當下時勢的準確把握,總結秦亡的前車之鑒,剖析當前社會政治的主要矛盾,將其義利觀放在對各類政事的分析中,對后人影響很大。

      首先,在民本思想方面,賈誼認為要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新書·數(shù)寧》),須根據(jù)時勢以“仁義”為根本進行治理。賈誼接受了陸賈“逆取”“順守”的思想,認為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仁義不施”,漢朝須引以為戒,要廣施仁義。賈誼繼承了《尚書》以及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民本思想,認為施仁義的主要對象是廣大人民,要讓廣大民眾過上安寧的生活,這展現(xiàn)了賈誼義利觀中濃厚的民本思想。當然,賈誼民本思想的最終歸宿仍是維護統(tǒng)治者的利益,因為賈誼深知前人所言“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只有保證了廣大民眾的利益,統(tǒng)治者方可高枕無憂。但賈誼的民本思想比前人的思想更深刻、更具體。比如賈誼提出了以民為本的吏治思想:“故有不能治民之吏,而無不可治之民。故君明而吏賢矣,吏賢而民治矣。故見其民而知其吏,見其吏而知其君矣。故君功見于選吏,吏功見于治民”(《新書·大政下》)。賈誼將各級官吏的功績與民眾的福祉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官吏始終以人民的幸福生活為己任。同時,賈誼還進一步主張民眾應該參加到對官吏的選舉中來:“明上選吏焉,必使民與焉。故士民譽之,則明上察之,見歸而舉之。故士民苦之,則明上察之,見非而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新書·大政下》)。鮮明地確立民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地位。董仲舒繼承了賈誼貴民重民的思想,認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體也;心之所好,體必安之;君之所好,民必從之。故君民者,貴孝弟而好禮義,重仁廉而輕財利,躬親職此于上,而萬民聽,生善于下矣”(《春秋繁露·為人者天》)。認為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應該以讓民眾享有安寧的生活為首任:“《春秋》之所惡者,不任德而任力,驅民而殘賊之;其所好者,設而勿用,仁義以服之也”(《春秋繁露·竹林》)。

      其次,在對待財富方面,賈誼的思想雖然來源于先秦儒家和法家,但既不像儒家主張藏富于民,也不像法家主張藏富于國,而是綜合兩家觀點,要求國家和個人都要有財富,并提出了公私一體的觀點。賈誼引用鄒穆公的例子:“‘取倉之粟移之與民,此非吾粟乎?鳥茍食鄒之秕,不害鄒之粟而已,粟之在倉與其在民,于吾何擇?鄒民聞之,皆知其私積之與公家為一體也”(《新書·春秋》)。此種觀點是先秦以來財富概念的一個重要發(fā)展,認為民眾對財富的占有并不會減少以統(tǒng)治者為代表的國家對財富的占有,雙方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博弈關系,而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此觀點對后世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晁錯的貴粟論和重農理論就是直接繼承賈誼思想并加以發(fā)展的。晁錯在《論貴粟疏》中指出:“民貧,則奸邪生。貧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xiāng)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饑寒至身,不顧廉恥。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饑,終歲不制衣則寒。夫腹饑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務民于農桑,薄賦斂,廣畜積,以實倉廩,備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漢書·食貨志》)。晁錯認為讓生活貧困的民眾講道義是不可能的,只有讓民眾生活富裕,君主的統(tǒng)治才能穩(wěn)固,國家才會變得富庶。

      最后,在削藩問題上,賈誼的主張對整個漢代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賈誼根據(jù)當下的國內時勢,在《宗首》《藩強》《大都》《益壤》《權重》《五美》等諸多篇中詳細分析了諸侯為亂的原因在于各諸侯勢力過大,隨著時間的推移難免心生謀逆之心。對此,賈誼主張通過拆分諸侯的領地來達到削弱諸侯勢力進而保障君王利益的目的。景帝時期,晁錯進一步繼承了賈誼的削藩主張,他在《削藩策》中指出:“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吳五十馀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不忍,因賜幾杖,德至厚也。不改過自新,乃益驕恣,公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逆。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漢書·荊燕吳傳》)。晁錯將其削藩政策付諸于行動,以期化解諸侯國勢力過大的問題。只是晁錯的削藩政策嚴重損害了諸侯利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為名,舉兵反叛。景帝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于東市。直到漢武帝時期,武帝通過主父偃建議的“推恩令”才最終將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得以落實。對此,王夫之作過深刻分析。他說:“分藩國、推恩封王之子弟為列侯,決于主父偃,而始于賈誼。誼之說至是而始售,時為之也。當誼之時,侯王強,天下初定,吳、楚皆深鷙驕悍而不聽天子之制裁,未能遽行也。武帝承七國敗亡之余,諸侯之氣已熠,偃單車臨齊而齊王自殺,則諸王救過不遑,而以分封子弟為安榮,偃之說乃乘時而有功。因此而知封建之必革而不可復也,勢已積而俟之一朝也”(《讀通鑒論》卷三《漢武帝》)。王夫之這里也是從時勢的視角去解讀賈誼的削藩政策,說明“只有當客觀的形勢和時機成熟時,某種矛盾才能迎刃而解,賈誼的削藩主張因時機不成熟而無法實現(xiàn),主父偃時,時機成熟了,兩漢時期藩國對中央政府那種尾大不掉的局面便徹底扭轉過來了”[3]383。通過“推恩令”的實施,各諸侯國越分越小,力量越來越弱;列侯們“人人喜得所愿”(《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擁護天子的統(tǒng)治,天子的權勢得到了鞏固,其利益也得以保障。

      總之,賈誼在論述義利問題時繼承了先秦諸子的思想,以維護天子的統(tǒng)治為落腳點,圍繞時勢這條重要線索,在攻守和本末之辨中分別對義利問題進行分析,使義利的內涵和外延更為豐富,并完成了向漢代中后期董仲舒等人義利觀的過渡。

      參考文獻:

      [1]趙吉惠,郭厚安.中國儒學辭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2]馮契.哲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3]王興國.賈誼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 姚黎君? 魏亞男

      猜你喜歡
      義利觀賈誼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義利觀
      賈誼究竟是否懷才不遇
      辯漢文帝不用賈誼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漫畫
      孔子義利觀內涵探析——以《論語》為中心
      義利觀教育:黨員領導干部作風建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賈誼為何英年早逝
      孔子義利觀的現(xiàn)代文化傳播意義 張人之
      新教與儒教的義利觀對資本主義的作用——讀《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有思
      尖扎县| 石台县| 绥宁县| 房山区| 杭锦旗| 十堰市| 曲松县| 龙泉市| 滨州市| 宜春市| 平原县| 沧州市| 息烽县| 曲阳县| 嵊州市| 西丰县| 高州市| 青田县| 抚州市| 辽宁省| 岳阳市| 张家港市| 丹阳市| 景洪市| 行唐县| 始兴县| 大田县| 娱乐| 永平县| 贺兰县| 平舆县| 赤壁市| 泊头市| 健康| 郑州市| 伊宁县| 泰宁县| 即墨市| 叙永县| 泗阳县| 大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