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水
摘? 要:針對現(xiàn)有教材在演示焦耳定律時設計方案存在不足,以及實驗室配置的焦耳定律演示器存在缺陷,對實驗器材進行改進和自制,可大大增強可視性,縮短實驗時間,滿足定性和定量探究要求,有效提高課堂演示和探究效率。
關鍵詞:焦耳定律演示器;器材改進;儀器制作
“焦耳定律實驗”是初中物理驗證性演示實驗,目前教材設計方案存在不足,實驗室配置的演示器也存在著一定缺陷。通過改進和自制演示器,可以有效增強可視性,滿足定性和定量探究要求,有效提高課堂演示和探究效率。
1? ? 早期教材實驗方案的不足和現(xiàn)有配置器材的缺陷
1.早期滬科版初中物理教材設計的實驗方案存在以下不足:
(1)加熱煤油時間長,散熱時間更長,教師難以當堂完成教學任務;
(2)水銀溫度計溫度顯示可視性差;
(3)煤油不易購買到。
2.實驗室現(xiàn)有配置器材的缺陷
圖1為現(xiàn)今多數(shù)學校配置的焦耳定律演示器。該演示器通過空氣的熱膨脹推動U型管中的液面上升,根據(jù)兩個U型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大小來判斷哪個電阻產(chǎn)生的熱量多。該演示器雖然在加熱時間上有了較好的突破,但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①氣密性要求高,常常因膠管老化、密封性差等原因,導致實驗失敗;②散熱效果差;③可視效果不夠好;④只能進行定性探究,無法進行定量探究。
2? ? 器材的改進和自制
針對原實驗方案的不足及配置器材存在的缺陷,筆者進行以下幾點改進:①采用一體化方式重新設計實驗裝置;②改加熱煤油為加熱空氣;③儲氣盒的后蓋板采用活動式;④采用大屏幕LED溫度計。
改進的實物模型結構如圖2所示。整個裝置由儲氣盒(LED溫度計探頭放入儲氣盒內(nèi))、電熱絲、LED溫度計、電流表、活動式蓋板、隔熱棉、接線柱、電源插座和直流電源等組成。
改進教具的底板和儲氣盒采用5 mm乳白色亞克力板制成,底板寬、高分別為30 cm和40 cm,儲氣盒長、寬、高分別為9 cm、9 cm、6 cm,內(nèi)表面貼一層隔熱棉。儲氣盒的后蓋做成活動式,蓋子通過強磁片吸附在儲氣盒上,可取下。加熱電阻用電爐絲制作, (6 V,2 A)直流電源插頭通過電源插座相連為演示器供電,溫度計采用帶感應探頭的大屏幕LED溫度計,LED屏幕的尺寸為95 mm×30 mm。感應探頭(內(nèi)含熱敏電阻)放入儲氣盒內(nèi),電流表采用量程為1 A的指針式直流電流表。改進后的裝置電路原理圖如圖3所示。
閉合電源開關K1,電子溫度計工作,測出儲氣盒內(nèi)空氣的初始溫度。再閉合加熱開關K2,電流通過加熱電阻產(chǎn)生熱量,加熱儲氣盒內(nèi)的空氣,可直觀顯示儲氣盒內(nèi)的空氣溫度。電阻產(chǎn)生的熱量越多,溫度計示數(shù)升得越高。完成一次實驗步驟后,切斷電源,打開儲氣盒后蓋板,盒內(nèi)熱空氣可以迅速排出,盒內(nèi)空氣急劇降溫,方便完成下一實驗。
3? ? 改進裝置可完成的探究實驗
在控制變量的前提下,可將研究電流產(chǎn)生熱量大小的問題,轉(zhuǎn)換為研究溫度計示數(shù)變化大小的問題,增強直觀性。
3.1? ? 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電阻的關系
儲氣盒內(nèi)電路如圖4所示,R1=2R2=10 Ω(R2由R'2、R''2并聯(lián)而成),將電阻R1、R2串聯(lián)后放入儲氣盒內(nèi),閉合K1、K2,兩電阻分別加熱兩盒內(nèi)的空氣。
探究發(fā)現(xiàn),加熱空氣升溫很快,加熱2分鐘,盒1、盒2內(nèi)的空氣溫度分別升高了10.0 ℃和19.7 ℃,電阻大的,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多。升高相同溫度,加熱空氣與加熱200 g煤油相比,可節(jié)省加熱時間大約80%以上。
3.2? ? 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電流大小的關系
按圖3連接電路,R1=R2=R3=10 Ω,電阻R2與R3并聯(lián)后與R1串聯(lián),將R1、R2分別放入儲氣盒1、2中(R3放在儲氣盒外),I1=2I2。
探究發(fā)現(xiàn),實驗數(shù)據(jù)繪成的折線圖如圖5所示,通電時間和電阻相同時,通過R1的電流大,盒1內(nèi)空氣溫度明顯比盒2內(nèi)空氣溫度升得高,且兩盒內(nèi)空氣溫度升高比值(△t1/△t2)約為3.7,接近理論值4(I1=2I2),說明隔熱效果良好,可滿足定量探究的需求。
3.3? ? 探究電流產(chǎn)生的熱量與通電時間的關系
通過前面的實驗可得出相應結論,在此不贅述。
4? ? 改進裝置優(yōu)點
改進裝置采用一體化和儲氣盒后蓋板活動式設計,安裝簡單,使用方便,空氣加熱快,散熱也快(注:打開后蓋板,可讓盒內(nèi)空氣溫度短時間內(nèi)降低到室溫),可視性好,演示效果好,可附加進行焦耳定律實驗的定量探究。
(欄目編輯? ? 王柏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