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衍榮
世上本沒有后悔藥可賣,可偏偏想“吃”后悔藥的人不在少數(shù),著名的如南唐后主李煜李重光,南宋詞家陸游陸務(wù)觀。
此二人雖說同懷一個“悔”字,但體現(xiàn)出來的心胸、氣魄、境界相去甚遠,社會效果大相徑庭,留諸后世的也不止是關(guān)于悲歡離合的一唱三嘆,堪稱國人“后悔史”上的一代經(jīng)典,值得叨叨。
李煜(字重光),亡國之君。不用說,他后悔的是“失國”了。他是南唐元宗李璟的第六個兒子。按理,他是沒有王位之份的。之所以輪上了他,蓋因一系列陰錯陽差。
李煜只要好自為之,在那么一塊膏腴之地上,是不會有“失國”之虞的??烧l料,這李煜“德輕志懦,又酷信釋氏”,的確“非人主才”。他上臺后,非但不思改弦易轍,勵精圖治,甚至比他“龍潛”時玩得更歡。頂要命的莫過于他那個偏安“國策”了。他屈膝對外,幻想“修好”虎狼:961年,他甫一登基,就趕緊派大臣帶著大禮包,北去巴結(jié)立足未穩(wěn)的大宋。他以為只要順從新主子,乖乖當好附屬國,歲貢照納,主動示弱,便可以高枕無憂了。這豈不是將一個必將招來殺身亡國之禍的情報,泄露給剛搶完柴氏江山的老趙家么!其次,他聽不得妨礙偏安的意見,還疑神疑鬼誅殺忠良,自砍國柱。975年,李煜“肉袒”降宋,時年39歲,滿打滿算,“享國”15年。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失國之后,終日垂淚哀嘆。浸透骨髓的偏安讓他的靈魂極度自私,以致他的“三千寵愛集一身”小周后,被趙光義隔三岔五地侮辱,他都隱忍了下去,但卻在42歲時被極盡羞辱之能事的趙光義毒殺。
李煜之悔委實玷污了“君王之悔”,甚至也不配稱布衣之悔、匹夫之悔!
再說詞家陸游(字務(wù)觀),他的后悔是“失妻”。他與表妹唐琬的婚姻悲劇幾乎家喻戶曉,無需贅言。至于悲劇的原因,當然是“東風(fēng)惡”了??墒?,“東風(fēng)”為什么“惡”呢?有當代教科書云:“夫妻琴瑟相和,感情甚篤。誰料,陸母強迫兩人離婚,一對恩愛夫妻就這樣被迫分開了?!卑沿?zé)任一股腦兒推給陸母,這不公平吧。但從情理,從邏輯上都可想而知,青年時代的陸游對此是負有不可推卸的責(zé)任的。試想,在那樣一個時代,一個讀書人終日陷在閨房里頭卿卿我我,荒廢學(xué)業(yè),不顧功名,這是不是自毀前程?高堂老母焉能不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不錯,她是以死相威脅,可你為什么不挺身而出,主動將責(zé)任攬過來,而任由她把過錯都歸咎到“掃帚星”身上?
“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陸游“失妻”之后,也是追悔莫及,也是痛徹心脾,也是遣懷填詞,但他畢竟沒有無盡期地陷在個人痛苦之中,更沒有只念叨著自身那副臭皮囊沉淪墮落,而是清楚有更重要的事情要關(guān)注。用俗話說,拿得起,放得下。
“當年萬里覓封侯,匹馬戍梁州?!薄昂礈?,鬢先秋……心在天山,身老滄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薄瓘乃砟甑倪@些詩作中,誰都可以看出,詩人胸懷中占據(jù)第一位的,始終是家國情懷,是匹夫責(zé)任,是民族興盛。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這些,因而他的“失妻之悔”,既是終生的,也可說是一時的。糊涂過后,詩人化悲痛為力量,使自己成為一名慷慨悲歌的戰(zhàn)士,令世人高山仰止!
由此可見,陸游之悔,始于匹夫,終于丈夫,豈李煜之悔可比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