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
【教學說明】
游記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文學體裁。它的內(nèi)容非常廣泛,舉凡山川景物、名勝古跡、風土人情、社會生活,無不可以成為游記的題材;它的寫法比較自由,風格多姿多彩,既能增長讀者的知識,廣大其見聞,也能給他們帶來美的享受和心靈的共鳴。學生之前所學的《小石潭記》《三峽》《與朱元思書》等均為游記的“早期形態(tài)”。學習統(tǒng)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既要回顧學過的游記,體會它們的異同,還要把握游記的基本要素——“所至”“所見”“所感”,熟悉游記的寫法與多樣的風格?!秹乜谄俨肌肥沁@一單元的教讀課文。這是一篇比較典型的游記,具備游記的典型特征。通過這一課的教學,學生要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游蹤、寫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語言,欣賞、積累精彩語句。
【學習目標】
1.了解游記的文體要素、各要素的特點及要素之間的關系。
2.仔細品味課文獨具特色的語言,感受課文獨特的寫景角度,把握所寫景物的特點,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想。
3.領會文中所寫的黃河的偉大的性格,激發(fā)熱愛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感情。
【教學設計】
一、課前預習
1.自主閱讀單元導語,圈畫出關鍵語句,了解單元要求。
2.朗讀課文,完成《作業(yè)本》中的“課前預學”。
二、聯(lián)系舊知,引入新課
1.回顧《小石潭記》,說說作者是怎么寫他的這次出游的。順勢再明確游記的三個要素——所至、所見、所感,為整個單元的學習奠定一個基本的經(jīng)驗與知識框架。要求學生用三種符號,畫出文中表示“所至”“所見”“所感”的句子。
2.檢查預習情況
(1)檢查《作業(yè)本》“預習一”(大聲朗讀課文,圈畫出描寫壺口瀑布的四字短語,并抄寫在下面的橫線上。大聲朗讀這些四字短語,品味凝練典雅的語言中所蘊含的韻味和氣勢)完成情況,結(jié)合《作業(yè)本》“課后拓展”材料二、材料三(如圖1),初步感知課文的語言特色。
(2)檢查《作業(yè)本》“預學二”(如圖2)完成情況,初步感知作者的游蹤。學生畫好示意圖后,在班級內(nèi)交流,質(zhì)疑,修改。
(3)檢查《作業(yè)本》“預習三”(朗讀課文第3、4段,用你的朗讀演繹“壺口瀑布”,并用幾個詞語來表達作者筆下的壺口瀑布帶給自己的感受)完成情況,交流感受。
三、初讀課文,明確“所至”
引導:“所至”是作者的基本行程,體現(xiàn)作者的游蹤,它往往是游記的線索,也是寫景抒情的基礎。
引導并提出任務:游記有兩種典型寫法,移步換景和定點換景。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圈畫出表示時間及“我”的游蹤變化的詞句,并完成《作業(yè)本》“導學一”中的(1)(移步換景:跳讀課文,圈畫出表示時間及“我”的游蹤變化的詞句,并填寫表格)。
活動:學生填好表格(預設如表1),在班上交流。
引導并提出任務:移步換景是游記中常見的手法,除此之外,游記還會使用定點換景來呈現(xiàn)游蹤。同學們再細讀課文第3、4段,結(jié)合《作業(yè)本》“導學一”中的(2)(在寫枯水期的壺口瀑布時,作者采用了定點換景的寫法。請仔細閱讀第3、4段,然后在橫線上填寫合適的詞),著重理解定點換景的寫法。完成后,同桌間互評,交流思考結(jié)果。
明確:作者采用“定點換景”的寫法,立足點是河心,先寫水,后寫石,視角反復轉(zhuǎn)換。作者先俯視“河中有河”的龍槽,交代“壺口”得名的原因;再仰視河面,看滾滾而來的黃河水;然后視線隨河水由上至下,河水“跌入”龍槽,碎為水霧,再隨彩虹由下而上,直抵青山;接著,作者平視龍槽兩邊,細摹千姿百態(tài)的河水,以及水霧和彩虹;最后,作者的視角轉(zhuǎn)換到自己腳下,描寫長年被黃河沖刷侵蝕的河底巨石。
提問:如果梁衡不是枯水期去壺口瀑布,能否見到文中之景?如果他不是下到河心,能否見到文中之景?(經(jīng)由這兩個問題的思考,學生應能對“所至”在游記中的作用有所理解)
四、細讀“所見”,品味語言
引導:“所見”構(gòu)成游記的主體,它是作者著力描寫的對象?!八姟笨梢允亲匀痪拔铩⑷宋木坝^,也可以是風土人情、社會生活。
游記中描寫景物,要避免不加選擇,一一寫來,而應當有所側(cè)重。要選擇最能觸動自己的景物,這樣寫出來的景物才有靈性,有生命。劉心武曾在他的《關于游記寫作》中說過這樣一句話(PPT出示):
有的地方非常了不起,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都很值得描摹贊嘆,但是如果我覺得它并沒能在哪一方面引出我個人獨特的生命體驗,那我就寧愿不著一字;有的地方雖然別人寫得已經(jīng)很多,或別人不屑一寫,但對我來說,有不得不傾訴的感受,那我就會欣然命筆,一吐為快。
提問:那么,作者是如何選材的呢?完成《作業(yè)本》“導學二”中的(2)[如圖3。說明:為避免重復,教學過程中調(diào)換“導學二”中(1)和(2)的使用順序],體會作者在選材上的用意。
明確:寫雨季的瀑布并不畫蛇添足,反而從不同的季節(jié)來表現(xiàn)壺口瀑布不同的美。正因為雨季的時候沒有看到想象中的飛瀑,所以才有枯水季的重游。幾筆帶過雨季時的瀑布,重點寫枯水季的瀑布,使文章自出新意又詳略得當。
寫了壺口瀑布又寫“石”,是因為壺口瀑布是由水和石共同造就的,石約束水,水激蕩石——沒有這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就沒有壺口瀑布。作者定點換景,游目四顧,最后把視線收歸腳下,轉(zhuǎn)換非常自然,也為下文寫黃河“博大寬厚,柔中帶剛”的個性奠定了基礎。
提問:那么在作者筆下,這些景物又分別具有怎樣的特點呢?細讀第3、4、5段的內(nèi)容,完成《作業(yè)本》“導學二”中的(1)[根據(jù)課文第3、4段的內(nèi)容,選擇可以概括景物不同特點的詞,填在橫線上。說明:《作業(yè)本》該部分只要求關注3、4兩段,但為了觀照所有景物,也為了與“導學二”(2)相呼應,教師應加入第5段的閱讀]。
明確:俯視龍槽,河中有河,重在奇;仰視河面,濁浪奔涌,“宇宙間仿佛只有這水的存在”,重在雄;看河水重疊而下,碎為水霧,重在險。
另外,第5段對河底巨石的描寫,視角轉(zhuǎn)換到作者自己的立足點,巨石“靜”的形態(tài)蘊含著河水“動”的力量,重在震撼人心。
引導:壺口瀑布之所以成為文人墨客爭相題詠之處,就是因為它在黃河的諸多景觀中獨具特色。反復閱讀第3、4段的內(nèi)容,體會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壺口瀑布的特點的。
提示:賞析選擇其中一點,從文本出發(fā)細加分析,分條闡述;不要蜻蜓點水、面面俱到,也不要簡單概括、脫離文本。(先獨立思考,找出文中具體的語句作賞析,再小組合作交流)
小結(jié):作者通過暢達自然、典雅凝練的語言,擬人與動詞的精到妙用,為我們展現(xiàn)了壺口瀑布這一獨特景觀。面對如此美景,和作者一樣,我們也受到了觸動,產(chǎn)生了情思。
五、理解“所感”,把握內(nèi)涵
引導:從創(chuàng)作論的角度來看,“所感”其實是游記創(chuàng)作的動因,所謂“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賢人君子之遺跡,與凡耳目之所接者,雜然有觸于中,而發(fā)于詠嘆”(蘇軾《南行前集敘》,PPT出示)。游覽過程中的感受、體驗、認識與思考,既可以獨立于寫景之外,也可以融入對景物的描寫中。
引導并提出任務:作者一邊記述所見景象,一邊表達自己的感受。請同學們先在文中畫出表達作者感受的文字,再完成《作業(yè)本》“導學三”(“所感”是游記的靈魂,也是游記的生命力所在。請從文中找出表達“所感”的文字,填寫在表格中,并就其作用或內(nèi)涵說說你的理解)。
活動:小組交流思考成果(預設如表2):展示,質(zhì)疑,修改。教師點撥:每一處的“所感”都與景物的特征之間有著某種“相似”“相通”。
提問: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這三種體悟感受的順序為何不能調(diào)換。
明確:觀景時,人的直接感受最為直觀,也最先被傳遞出來。再由自然聯(lián)想到人本身,巧妙地把水的多樣與人的多情聯(lián)系起來,開始融情于景。進一步由腳下的巨石引出對黃河個性的解讀,表現(xiàn)了作者獨特的人生體驗,這是建立在對所寫景物文化內(nèi)涵有著深刻體認的基礎上的。由具象到抽象,聯(lián)系已有的經(jīng)驗和認知,走向更高階的思維,也使游記的內(nèi)涵走向深處。
六、總結(jié)
總結(jié):我們通過《壺口瀑布》,再一次明晰了游記的三要素——所至、所見、所感。我們看到了課文獨特的寫景角度和景物的特點,理解了作者的所感所想,也領會了黃河的偉大的性格。這篇游記寫法比較典型,為后面三篇游記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七、拓展閱讀
引導:游記這一體裁,涉及內(nèi)容廣泛,寫法自由,風格多樣,讀來既能增廣見聞,也能帶來美的享受,引發(fā)心靈的共鳴。我們這一單元安排了四篇風格、寫法各異的游記,《壺口瀑布》帶我們真正地走進了游記的殿堂。當然,四篇游記肯定是不夠的,古今中外有不少作家創(chuàng)作過優(yōu)秀的游記。老師給大家?guī)砣斡洠ǚ职l(fā)文章):郁達夫的《西溪的晴雨》、徐遲的《黃山記》和王充閭的《讀三峽》。老師有一些閱讀建議供大家參考:1.讀《西溪的晴雨》,思考郁達夫通過怎樣的語言表現(xiàn)文人雅趣;2.讀《黃山記》分析作者的寫作視角,體會其博大的胸懷;3.品味《讀三峽》詩性的語言,思考其歷史感想的價值。讀完后,請大家完成表3,即從選材、構(gòu)思和語言等角度比較這三篇文章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