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向東 鄭雪婧
【摘要】數據在新聞中的使用日益常態(tài)化,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尤為顯著。媒體在新聞中使用數據的價值和意義,可以歸納為通過數據直接呈現信息、利用數據增強內容的說服力、通過挖掘數據來揭示深層含義三個方面。而媒體在新聞中引用數據時,由于對數據認識不到位或專業(yè)性不足,則容易出現數據使用不當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對新聞傳播中的數據使用制定相應的規(guī)約。
【關鍵詞】數據;規(guī)范;新聞傳播
2020年2月20日早晨,湖北省衛(wèi)健委公布19日湖北全省病例數據后,相關內容被多家媒體轉發(fā)。這些媒體在轉發(fā)數據時,對各地方新增病例、核減病例數據采用簡單羅列的辦法呈現,并在標題中直接使用經過計算的確診數據。由于數據類別表述不清晰、數據間關系模糊,出現了全省總確診病例數少于武漢市確診病例數的現象,引起了廣泛的爭論與質疑。幾個小時后,《環(huán)球時報》等媒體對最終確診數據的計算方法進行了補充說明,《人民日報》、澎湃新聞等媒體對核減病例的判斷方式也進行了解釋。媒體及時發(fā)現公眾的疑惑,并進行補充說明是媒體的職責所在,但是,此次“補充說明”也暴露出媒體在新聞中使用數據時存在的問題。
一、數據在新聞傳播中的價值與意義
數據出現在新聞報道中由來已久,但是在近幾年,隨著數據新聞及數據可視化的發(fā)展,數據已經不再是傳統媒體時代信息傳播中的點綴,而是被挖掘出了更大的價值與意義。
(一)數據可以直接呈現信息
傳統意義上的數據是指“有根據的數字”。所謂的“有根據”則是指數據是對客觀世界測量結果的記錄,而不是隨意產生的,它是信息的載體。[1]而信息本身就具備了消除事物不確定性的特質。因此,數據本身就是很有說服力的一手資料,可以較為直接地傳達信息。從這個角度而言,數據本身也富含了構成新聞信息的要素。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媒體每天跟進最新的確診病例、疑似病例、治愈病例和死亡病例等數據,這些數據發(fā)布的時間段較為固定,更新時間間隔較短,受眾可以根據新聞中的數據直觀地感受到全國或某地區(qū)的疫情控制情況及變動趨勢。此時的數據就是新聞,而且是新聞價值和時效性很強的新聞??梢哉f,疫情新聞的傳播離不開數據的支撐,某些情境下,數據可以呈現出語言、文字或圖片所無法描述的內容,甚至描述得更加精準。
(二)數據可以增強內容的說服力
“用事實說話”是新聞媒體的基本行為準則,尤其是在呈現重要的觀點和結論性信息時,離不開事實的支撐。當下,不僅要“用事實說話”,有時候也需要“用數據說話”,真實、客觀的數據可以使新聞更加可信可靠,相比單純的敘述或宣傳活動,有數據支撐的內容能獲得更多的認同與支持。2020年2月26日,公眾號“平安湖北”對防疫期間湖北省公安機關的民警和輔警感染新冠肺炎、因新冠肺炎去世、新冠肺炎治愈和一線防疫中殉職的人數進行了統計,在致敬身處防疫一線的公安民警的同時,也讓廣大受眾充分感受到了湖北防疫戰(zhàn)的艱難和疫情的殘酷。另外,病毒的傳染力和疫情的發(fā)展情況也是通過新聞傳播中的數據體現出來的,受眾可以通過變動的數字對新型冠狀病毒產生更為清晰的認知,樹立起防疫意識和重視疫情、積極配合防疫工作的態(tài)度。
(三)挖掘數據可以揭示深層含義
數據的真實價值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冰山,第一眼只能看到冰山的一角,而絕大部分則隱藏在表面之下。[2]孤立的數據價值可能不大,但是,挖掘大體量數據內部蘊含的關系,則像是在開發(fā)資源豐富的礦藏??梢哉f,對數據進行挖掘是新聞報道(講故事)的組成部分,挖掘數據的過程就是發(fā)現新聞點、剖析數據背后新聞意義的過程。新聞工作者通過分析對比數據,找出其背后錯綜復雜的關聯性,進而揭示現象背后的深層原因,可以為受眾提供新的認知視角,達到更清晰地呈現新聞故事的目的。對多維數據的挖掘與呈現,推動著新聞報道從追求時效性的外在特征,向揭示事件背后的深層含義為核心轉變。這種變化有助于發(fā)揮專業(yè)媒體的資源優(yōu)勢,引領受眾進行深入思考,探尋新聞事件的真相。
二、新聞傳播中數據使用不當的表現
無論何時,新聞從業(yè)者一旦缺乏與數據相關的職業(yè)素養(yǎng),勢必造成數據所傳達的信息與實際情況存在偏差,導致受眾對媒體和數據來源主體產生質疑。在新聞傳播中,數據使用不當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一)對數據內涵和計算科學性的認知不足
數據本身可以較為直觀地反映現實情況,但是這種反映要建立在對數據內涵的清晰認識和對計算方式科學性的認知上,否則通過數據得到的結論就可能有悖于現實情況。一方面,媒體和公眾要充分認識到“數據”是存在欺騙性的,一組原始數據會因為計量方式和運算法則的不同,得到不同的結果,產生不同的結論。另一方面,由于原始數據體量過于龐大,難以通過直接觀察數據就得到結論。在這種情況下,數據源主體如政府部門或社會組織,有時會選擇對數據進行梳理或二次運算,把得出的較為明確的結論呈現給受眾。這就導致了一種可能:在不違背原始數據真實性的情況下,選擇最具有說服力的數據運算和計量方式來呈現工作成果,比如平均數、眾數等統計學指標雖然可以傳達一定的信息,但是無法全面反映實際情況。僅對這樣的數據進行公布,可能會遮蔽數據本可以反映的其他方面的事實。因此,新聞媒體通過呈現由數據得出的結論時,需要充分考慮數據本身的科學合理性和反映事實的有限性,以規(guī)避對數據缺乏全面認知或計算不科學帶來的重要信息缺失和受眾對數據的曲解。
(二)對冗雜數據提煉不夠淹沒了重要信息
新聞傳播活動中使用數據的意義就在于數據中包含著與公眾切身利益相關的重要信息。因此,就像采集和呈現事實的原生態(tài)是新聞媒體的追求一樣,獲取和發(fā)布原始數據,確保真實性也是媒體力圖實現的目標。但是,對受眾而言,信息消費只是業(yè)余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不可能全天候地跟蹤世界的發(fā)展與變化,并對這些變化做出合理的解釋。這樣一種跟蹤與解讀數據信息的工作,應該是由媒體來完成的。[3]在新聞傳播中羅列數據看似是在呈現原始狀態(tài)的信息,實則會造成受眾心智成本的升高,導致新聞文本的可讀性降低。畢竟受眾的注意力、對數據的理解力,以及對數據的興趣與敏感性都是因人而異的。單純將冗雜的原始數據呈現在受眾面前,將提煉信息的任務全權交給受眾,某種程度上是媒體缺乏對數據的審慎態(tài)度和失職的表現。對數據的過于簡單化處理,既說明傳播者對數據的本質缺乏認識,也反映出媒體對數據資源的開發(fā)不足。根據報道選題、數據類型來選擇適當的數據分析方法,對數據進行有效而不破壞信息完整性的處理,才能提煉出符合新聞價值判斷的信息,便于受眾的理解和把握。
(三)數據解讀不足影響受眾把握數據的意義
數據是具有超越數字本身意義的信息,在不同的專業(yè)領域,數據所包含的價值有著不同的解讀方式。來自各行各業(yè)、具有不同教育背景的普通受眾,對專業(yè)數據所蘊含的意義自然會有不同的理解。因此,媒體在使用專業(yè)數據時,要對專業(yè)領域的數據或者相關專業(yè)名詞進行必要的解釋。2020年2月20日,新聞媒體在通報湖北省新冠肺炎病例確診數字時,不僅出現了全省總確診病例數低于武漢市確診病例數的情況,而且在所呈現的數據中存在意義模糊的“核減”一項,盡管事后湖北省衛(wèi)健委和各媒體對“核減”的標準與數據進行了解釋,但還是引發(fā)了關于疫情數據真實性和計算合理性的質疑。因為“核減”數目的定義和計算原則由衛(wèi)健委制定,并隨著治療方案的修改而變動。在缺乏廣泛告知和征求意見的情況下使用“核減”這一概念,加上在疫情通報中僅簡單羅列數據而缺乏解讀,使疫情數據的通報像是在玩“數字謎”。即使后來宣布取消“核減”數字項,由此引發(fā)的對疫情數據真實性與科學性的質疑也未能立刻消除。
三、新聞傳播中使用數據的規(guī)約與要點
在消費信息的時間和注意力都碎片化的環(huán)境里,期待受眾對數據進行深度思考甚至通過主動的演算來得到信息顯然是不現實的。如果數據傳達的信息模糊晦澀,就很難被受眾理解,更難以產生說服力。因此,為了讓受眾能夠高效率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就要為新聞中的數據使用設立一定的規(guī)約。
(一)公開數據的來源,并對數據屬性進行詳細說明
高質量的數據源不僅是新聞品質的保障,也是判斷信息可信度的主要依據。交待數據源不僅說明所報道的事實、揭示的關系是言之有據的,而且可以幫助受眾根據數據源來判斷新聞的價值和實用性,并為受眾提供產生質疑時進行自主核驗的機會。公開數據來源及獲取方式保證了受眾的知情權,新聞媒體堅持在引用數據的新聞中公開數據來源,彰顯了媒體和數據源雙方的信息公開和透明化。因此,在公布數據源時不能泛泛而談,要清晰、明確,更不能含糊不清甚至不加描述。但是,我們還要認識到,公布數據來源并不能說明數據是否真實、準確。附加數據庫鏈接和數據來源,只能說明報道所依賴的數據不是自己編造的。數據的可靠性與公布數據來源、數據鏈接之間并不是正相關的關系。為了使所標注、交待的數據來源真正發(fā)揮作用,幫助受眾更好地判斷數據中包含的信息價值,還需要對數據的其他屬性進行詳細說明,包括媒體獲取數據的時間和范圍、數據產生的時間、選取的數據是否完整以及數據采集的方法、數據的適用范圍等。此外,對理解數據所包含信息有幫助的對比性數據,也應一并附后,為受眾提供參考。
(二)提煉數據并公開數據處理方法
當前,媒體在通過數據來反映事物的變動時,經常采用羅列數據的方式,這種方式有直觀簡潔的優(yōu)勢,在數據更新時間跨度較短時還可以接受。但是,一旦數據更新時間跨度較長,且呈現方式過于冗雜、堆砌,受眾就難以從數據中發(fā)現有價值的信息,更難以從變動的各項數據中發(fā)現差異。因此,新聞媒體在使用數據時,要考慮到受眾對數據的觀感和信息接收的效率,要為受眾提煉出數據中最重要的信息。媒體在此基礎上對原數據進行整合梳理后,再采用附件、信息圖表等方式完整呈現。尤其是對體量龐大、缺乏對比的數據,需要通過一定的加工和處理,將數據中隱藏的重要信息顯化。即便是面對同一組數據,由于處理方式和選擇標準不同,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論。媒體要警惕二次處理數據時所采用的篩選數據、進行運算的方法是否帶有傾向性,通過數據處理得到的結論是否與數據來源主體的利益存在相關性。公開數據處理的方法有利于避免或削弱數據處理結果包含的傾向性,使對信息有疑問的受眾可以對數據處理的依據進行獨立判斷。對媒體而言,新聞生產過程的透明化也具有一定的“免責”性,表示媒體僅承擔了呈現信息的責任,而不帶有媒體自身的立場與傾向性。
(三)對專業(yè)數據和專業(yè)詞語進行必要的說明與科普
專業(yè)領域的數據在體量和單位上都可能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距離較遠。由于受眾對其缺乏了解,在理解數據所傳達的信息時容易產生偏差,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對引用數據的專業(yè)性和普通人對此的理解能力進行預判,超出常識范圍的專業(yè)數據要輔以必要的補充說明,并對能促進數據理解的相關知識進行科普。例如,“拐點”原本是數學上的用詞,又稱反曲點,指改變曲線向上或向下方向的點。而2020年2月初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yī)療專家首次提出了疫情“拐點”時間的預測之后,許多自覺在家隔離的老百姓都期待著拐點的到來。由于缺乏關于拐點意義的專業(yè)解讀,許多受眾將此理解為疫情結束的前奏,并迷信拐點日期對疫情結束的決定性意義。實際上,拐點是疫情發(fā)展曲線中表明疫情擴散速度放緩的轉折點,與疫情的控制情況密切相關,難以準確預測。即使拐點到來,也并非表明疫情得到了完全的控制,只能說明目前防疫措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肮拯c”一詞釋放出樂觀的信號,很容易降低公眾的防疫意識。為了避免公眾對疫情報道的不解與誤讀,媒體有必要在報道疫情防控和疫苗研發(fā)時,針對高頻出現的專業(yè)內容進行以科學為前提的知識普及。畢竟新聞傳播既是一種信息生產和傳播,也是一種知識生產和傳播。在一個社會的知識系統中,媒體知識的生產和傳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4]
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生產規(guī)范不僅僅是約束和限制,更是為專業(yè)化生產提供的指南和標準。由于數據存在解讀和運算的空間,并關系到新聞媒體與數據來源主體的公信力,使用數據時必須持謹慎的態(tài)度,將新聞傳播所秉持的公正、平衡的原則引入到數據的使用中,在尊重原始數據和進行數據的有效處理之間找到平衡點,并在實踐和探索中不斷完善相關經驗。同時,媒體應該認識到,當下的公眾不再是單向的被動接受者,他們不僅會積極接收信息,更能夠對新聞內容進行主動的思考和質疑,并在各類交流平臺上展開討論。這既是民眾媒介素養(yǎng)提升的表現,也是對媒體在報道方式改進和信息透明化方面的挑戰(zhàn)。
[本文為中國人民大學持續(xù)支持類科研基金項目“大數據時代計算傳播學的理論與實踐”(批準號:17XNL003)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涂子沛.數據之巔:大數據革命,歷史、現實與未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55-256.
[2]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大數據時代: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34.
[3]彭蘭.中國網絡新聞的六大發(fā)展[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14-20.
[4]劉宏.“東方之星”號客船翻沉事件報道中的知識傳播[N].光明日報,2015-06-10.
(許向東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鄭雪婧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新聞學碩士生)
編校:董方曉